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瘰螈

鎖定
中國瘰螈,別名水和尚、化骨丹, [13]  是有尾目蠑螈科瘰螈屬動物。 [14]  全長126-150毫米,頭部扁平,頭頂略凹;吻端鈍圓,與眼徑幾等長,吻稜明顯;鼻孔近吻端;軀幹渾圓。前肢較細長,指端圓鈍,基部無蹼,指、趾無緣膜;尾部側扁,尾梢鈍網;皮膚粗糙,體背與體側佈滿分散瘰粒,背面有1條淺色脊紋或無;體背與尾側為褐色,背脊稜暗紅,體側與腹面色淺,腹面有橘紅或黃色塊斑,雄螈無側斑。 [13] 
中國瘰螈在中國分佈於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13]  中國瘰螈棲息于山溪緩流的靜水水域中,四周多植物和腐葉,冬季居深水處。傍晚留散或集羣於溪流邊,以螺螄、蚯蚓等小型動物為食,耐飢力強。室內飼養投餵蚯蚓、蛙肉年均搶食。產卵期在7-8月,產卵量200枚左右。 [15] 
中國瘰螈由於水質污染、生態環境破壞、人為捕捉等原因,分佈區域趨於縮減,數量下降,中國瘰螈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同時已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16] 
拉丁學名
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別    名
水和尚
化骨丹
外文名
Chinese Warty New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有尾目
蠑螈科
瘰螈屬
中國瘰螈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蠑螈亞目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Gray,1859
保護級別
(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4]  [12] 
中文學名
中國瘰螈

中國瘰螈動物學史

龐家慶等(1992)對瘰螈屬物種進行了分類研究,認為富鍾瘰螈Paramesotriton fuzhongensis Wen,1989)除體形較大、尾高外,與中國瘰螈極其相似,在數值分類中亦最早聚合,尤其是二者骨骼特徵相當一致,與其他物種之間骨骼形態差異明顯,由此得出“富鍾瘰螈應是中國瘰螈的次同名”的結論。袁志剛等(2000)對富鍾瘰螈和廣西瘰螈6種組織做了乳酸脱氫酶(LDH)同工酶的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兩者酶譜有明顯區別,支持富鍾瘰螈不同於廣西瘰螈。但是,該文沒有中國瘰螈的酶譜資料與富鍾瘰螈和廣西瘰螈相對比,因此,依據龐家慶等(1992)的意見暫將富鍾瘰螈作為中國瘰螈的同物異名,其分類地位有待深入研究和綜合分析後方能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 [1] 

中國瘰螈形態特徵

中國瘰螈
中國瘰螈(6張)
成體:雄螈全長133毫米,雌螈141毫米左右。頭部扁平,軀幹渾圓,尾部明顯側扁。頭長大於頭寬;吻鈍圓,吻端平切,遠突出於下唇緣,鼻孔位兩側幾近吻端,鼻孔間呈平切狀,吻稜明顯;吻長等於或略長於眼徑;上唇褶較明顯;上、下頜有細齒;犁骨齒二斜列呈“∧”形,前端頗為接近,在兩個內鼻孔之間水平部位會合;舌較小,近圓形,前後端與口腔底部粘連,兩側遊離。四肢長,前肢較細,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或掌、蹠部相重疊;指、趾略扁,無緣膜,末端鈍圓,基部無蹼;指4個,指長順序為3、2、4、1,內、外掌突不顯或略顯;趾5個,趾長順序為4、3、5、2、1,第三、四趾幾等長,內、外蹠突小。
雄螈尾長為頭體長的85%,雌螈的為97%;背、腹鰭褶窄而厚,尾末端鈍圓。皮膚極粗糙,頭體背面及體側滿布大小分散的瘰粒,體背側的較大而密,有的從肩上方沿體側至尾基部的較密集,形成縱行;軀幹部的較頭部的大;上唇緣皮膚略光滑。枕部的“∨”形隆起較明顯,其後角與背正中的窄嵴稜相連,向後延伸達尾部;尾前部疣粒較多,向後逐漸減少至尾後部光滑。頭部腹面較光滑,咽喉部較為粗糙,有扁平疣,無頸褶或不明顯;體腹面兩側的疣粒較中央部位的多,體腹面及尾側有橫的細溝紋。
生活時背面和尾側為褐黑色,個別棕褐色,背脊稜為棕色或暗紅色;腹面色較淺,略帶紫藍色,從咽喉至肛前有形狀、大小不一的橘紅或橘黃色斑點,體側及四肢上散有黃色圓點;尾部中段和後段尾肌部位帶淡紫色,沿尾腹鰭褶3/4處為橘紅或橘黃色,有的被深色斑所間斷。隨着棲息環境的不同,體色的深淺及各部的斑點大小、形狀均有所變異。液浸標本體背面灰黑或灰褐色,各部色斑均變為白色。
第二性徵雄螈肛部明顯隆起,肛裂長,肛後部有許多絨毛狀乳突。
頭骨頭骨長大於頭骨寬,約為頭骨寬的1.1倍;上頜骨外側間距與方骨外側間距幾相等;鱗骨後突與枕髁後緣幾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齒列呈“∧”形,前端會合;前頜骨單枚,鼻突長,與額骨連接;鼻骨大,左右鼻骨被前頜骨鼻突分開,位於前頜骨鼻突和上頜骨之間;額骨大,頂骨較小,額鱗弧較寬,額鱗窩較小;上頜骨較長,不與方骨連接,且相距甚遠,翼骨前端與上頜骨不連接,間距較窄;方骨外側無鈎狀突。角舌骨粗大為軟骨質,左右不相連;上舌骨骨化;基舌軟骨有1對輻射狀的指狀突;鰓弧2對,角鰓骨2對,均骨化;上鰓骨1對,為硬骨。
單生,呈圓形,卵徑2.2~2.5毫米,動物極棕黑色,植物極淺棕色;卵粒外有3層卵膠膜呈橢圓形,其最大直徑約5毫米。
幼體:一尾外鰓已消失的幼螈,全長48毫米,頭體部疣粒明顯,背正中有1條淺色脊紋,四肢基部背面有一淺色斑。腹面淺色斑及尾鰭褶下緣之淺色均很明顯。 [1] 
中國瘰螈成體量度(浙江)

總長度
吻肛長
頭部長度
頭部寬度
前肢長度
後肢長度
雄性
126-141毫米
68.5-76.9毫米
15-16.7毫米
12.9-15毫米
21.7-25毫米
21.8-26.1毫米
雌性
133-151毫米
67.4-75.5毫米
14.6-16.5毫米
13.4-16毫米
20.5-24.9毫米
22.3-24.9毫米

中國瘰螈近種區別

中國瘰螈
尾斑瘰螈
頭部扁平。
螈頭長大於頭寬。
體背與體側佈滿分散瘰粒,背面有1條淺色脊紋或無。
體背脊稜瘰粒大,背脊稜突凹不平;背側稜由兩行密集的瘰粒組成。
體側與腹面色淺,腹面有橘紅或黃色塊斑,雄螈無側斑。
腹面為橘紅色或橘黃色,鑲嵌以黑色斑紋,斑紋不規則。腹部散佈有大小不一的圓斑點。
中國瘰螈 中國瘰螈
尾斑瘰螈 尾斑瘰螈

中國瘰螈生活習性

中國瘰螈多生活在200~1200米丘陵低山的流溪中,一般水面寬闊,水底多有小石子和泥沙。成螈白天常隱伏於水底石塊間、枯枝爛葉下,有的在水下爬行,時而遊向水面呼吸空氣或到岸邊覓食;陰雨天氣常上岸在草叢中或腐葉層下活動。冬眠期成螈多潛伏在深水潭底。該螈捕食水蚯蚓、叩頭蟲、葉甲蟲、象鼻蟲、蝸牛、螺等小型動物,對消滅農林害蟲有一些作用。 [1] 
水温11℃以上時,中國瘰螈平均每條食量為15.7克,食量隨水温下降而減少,水温4℃以下時,停止進食.中國瘰螈在温度低於2℃時,只有凍僵麻痹態,無明顯休眠態。中國瘰螈用鼻呼吸隨水温升高而加快,19~20℃達到頂峯。中國瘰螈活動最頻繁的時間是19∶00-02∶00。
中國瘰螈在洞穴外活動的最佳温度是5~10℃;水温10℃以上時,在洞穴外活動較少;水温低於2℃時,在洞穴外活動的次數幾乎為零。中國瘰螈無明顯冬眠狀態,温度過低時,凍僵麻痹;温度回升時,馬上恢復活動。比如,温度0℃時,中國瘰螈緊閉雙眠,刺激不動,後置於3℃水中,1.5分鐘後便開始活動。
中國瘰螈具有變温動物的明顯特徵,其體温、活動和呼吸隨環境温度變化而變化。水温影響了其新陳代謝,其含量和呼吸也發生改變,水温高時,其體温上升,新陳代謝加強;消耗熱量多,食量加大;氧化作用加強,需氧氣多,單靠皮膚和口腔粘膜呼吸已不能滿足其需要,需浮出水面用鼻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温度越高,溶於水中的氧氣越少,浮出水面次數就越多。 [5] 

中國瘰螈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重慶(酉陽)、湖南(江永、道縣)、安徽(歙縣、休寧、九華山)、浙江(天台、杭州、寧海、寧波、臨海、北雁蕩山、麗水、樂清、縉雲、臨安、義烏、鎮海、開化、遂昌、龍泉、桐廬、象山、新昌)、福建(武夷山)、廣東(西部和北部)、廣西(金秀縣大瑤山、龍勝、鐘山、富川)、江西(永新縣)。 [1-2] 
中國瘰螈分佈圖 中國瘰螈分佈圖
2023年6月,浙江金華永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浙江師範大學組織的調查隊伍,在三渡溪水庫區內發現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瘰螈”。 [17] 

中國瘰螈繁殖方式

螈為體內受精,室內記錄的雄性求偶過程具有扇尾行為。4~6月為繁殖期;卵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莖葉上;幼體當年完成變態,全長48毫米左右。產卵量200枚左右。在廣東,一般在4月份產卵。在廣東古兜山,2002年3月27日(捕獲後第三天)於室內產卵,卵單產,黏性,橢圓形,卵徑2毫米×3毫米(包括卵膠膜,卵徑為4毫米×6毫米)。常温下孵化期約28天。幼螈孵出時,體長達13毫米,具外鰓和四肢。在廣西5~6月產卵(張玉霞等,2000)。 [1]  [6-7]  [8] 

中國瘰螈保護現狀

中國瘰螈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即國家三有動物保護名錄。 [9]  已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10]  列入《廣西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7] 

中國瘰螈瀕危因素

由於環境質量下降,棲息地遭破壞,生長繁殖困難,資源量日漸減少。 [7] 

中國瘰螈保護措施

中國瘰螈是農業益蟲,易於繁殖和飼養,是研究動物胚胎髮育和兩棲類進化方面的良好材料。應充分利用各級媒體的力量,大力宣傳保護環境及野生動物的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建議將中國瘰螈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加強漁政管理,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保護其棲息環境,禁止獵捕,實行產地保護。 [7] 

中國瘰螈主要價值

中國瘰螈捕食多種昆蟲(包括水生昆蟲)及幼蟲,如蛾類、蟻類、叩頭蟲,葉甲蟲、象鼻蟲等害蟲,也吃蚯蚓、螺類等,在消滅農林害蟲方面有一些作用。據報道其有益係數為14.8%。該螈易於飼養和繁殖,是研究動物胚胎髮育和兩棲類進化方面的良好實驗材料。還可飼養在動物園或家庭內作為觀賞動物。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