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

鎖定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是2013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京祥,羅震東。
作    者
張京祥 / 羅震東
出版社
東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5月
頁    數
268 頁
定    價
49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64142100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內容介紹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相應對城鄉規劃思潮的產生與演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張京祥、羅震東兩位學者的專著《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將中國城鄉規劃思潮的演進置於這一宏大背景中予以研究,以重大發展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轉型為序,將1949年以來中國的總體發展劃分為4個時期,分別闡述了這些時期中城鄉規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主要的價值取向、主要的規劃思潮等等,並試圖給予這些城鄉規劃思潮以歷史性的客觀評價。本書最後提出中國所處的壓縮城市化總體環境特徵,以及本土規劃思想理論建構的基本方面。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可供從事中國城鄉發展研究、城鄉規劃研究與實踐、城市地理研究等領域的學者,以及研究生或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參考。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作者介紹

張京祥,1973年生,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經濟與區域規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城市規劃歷史與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一區域發展及規劃理論,城市地理與空間結構。
羅震東,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博士,國家註冊規劃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城鎮發展機制與戰略、城市區域規劃方法等。迄今出版學術著作4部,譯著1部,在城市規劃專業主要學術期刊及會議上正式發表論文80餘篇。迄今主持國家及相關省、市級研究課題50餘項,主持項目多次獲得國家與省級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作品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1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演進的總體框架
1.1 經濟社會總體發展環境中的城鄉規劃思潮
1.1.1 空間規劃的“建構”哲學與生成邏輯
1.1.2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演進的基本框架
1.2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流變的階段劃分
1.2.1 既有的相關研究
1.2.2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流變的階段劃分
1.3 不同階段城鄉規劃思潮演變要述
1.3.1 1949—1977年:單向落實計劃需求的空間工具
1.3.2 1978—1983年:傳統框架下的思維有限突破
1.3.3 1984—1991年:科學化思潮引領下的積極探索
1.3.4 1992—2002年:經濟快速增長環境中的被動應對
1.3.5 2003年:科學統籌發展理念下的全面重構
1.4 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演化的主要脈絡
1.4.1 脈絡之一:規劃的角色與目標
1.4.2 脈絡之二:規劃的體系與內容
1.4.3 脈絡之三:規劃的技術與方法
1.4.4 脈絡之四:規劃的學科與研究
1.5 中西方城市規劃思潮演化譜系比較與思考
1.5.1 二戰後西方城市規劃思潮的階段性特徵概述
1.5.2 中西方城市規劃思潮的階段性特徵比較
1.5.3 從外來規劃借鑑到本土規劃創造
2 改革開放前中國城市規劃思潮簡述(1949—1977年)
2.1 主體意識形態:全面學習蘇聯
2.1.1 嚴峻形勢下的必然選擇
2.1.2 蘇聯模式全面而深刻的影響
2.2 對城市的認知與曲折的城市化進程
2.2.1 社會主義城市價值觀
2.2.2 “社會主義城市價值觀”主導下的曲折受機的城市化歷程
2.3 城市規劃的興起、發展與停滯
2.3.1 城市規劃的興起與短暫發展(1949—1957年)
2.3.2 城市規劃由“大躍進”到“打入冷宮”(1958—1964年)
2.3.3 城市規劃的全面、長期停滯(1965—1977年)
2.4 對城市規劃的認知:計劃落實與工程技術
2.4.1 角色認知方面:國民經濟計劃的延續和落實
2.4.2 空間認知方面:圍繞生產及其配套的功能載體
2.4.3 學科認知方面:典型的工程技術思維
3 城市規劃恢復性發展與計劃主導思維(1978—1983年)
3.1 國家發展中心任務的根本轉移
3.1.1 歷史轉折關頭的思想大解放
3.1.2 改革開放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增長奇蹟
3.1.3 改革開放宏大背景中的城鄉規劃發展
3.2 城鄉改革初步嘗試與試探性對外開放
3.2.1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率先突破
3.2.2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突破
3.2.3 恢復城鄉商品市場
3.2.4 試探性的開放:設立經濟特區
3.3 城市規劃工作的全面恢復
3.3.1 重新開啓城市規劃工作
3.3.2 重建全國城市規劃組織機構
3.3.3 初步建立城市規劃編制與管理體系
3.3.4 恢復與發展城市規劃人才培養工作
3.4 計劃主導下的城市規劃思維延續
3.4.1 恢復重建計劃式的規劃體系
3.4.2 城市化與城市發展方針:謹慎的探索
3.4.3 城市功能多樣化認知及對西方規劃理論的有限引入
3.4.4 國家主導的計劃規劃思維:構建國土開發新格局
4 雙軌經濟體制時期的城市規劃思潮(1984—1991年)
4.1 兩種經濟體制形態的嬗變
4.1.1 中國進入經濟發展與改革的戰略推進階段
4.1.2 雙軌制運行:轉軌中摩擦,摩擦中轉軌
4.2 活力與混亂並存的城鄉快速變革
4.2.1 “小城鎮,大戰略”:找到了中國城市化之路?
4.2.2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推進與“價格闖關”失敗
4.2.3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4.2.4 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影響城市發展的深遠變革
4.3 系統化、規範化與科學化的規劃思潮
4.3.1 對大城市的恐懼與小城鎮情結
4.3.2 城市規劃角色認知:初步成為引領發展的主動工具
4.3.3 系統化、規範化的思維:城市規劃體系、規範的整體建立與基本完善
4.3.4 兩種新規劃凸顯出不同的思維取向
4.3.5 城市規劃的科學化思潮
4.3.6 兼容幷蓄、本土創新的規劃思潮
5 快速增長神話下被動應對的城市規劃思潮(1992—2002年)
5.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建立
5.1.1 南巡講話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5.1.2 全面對外開放與外向型經濟的增長道路
5.1.3 國有企業改革與多元經濟的多樣化發展
5.2 增長型體制與政府企業化主導的城鄉發展環境
5.2.1 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戰略與體制
5.2.2 分税制改革推動下的地方政府企業化
5.2.3 亞洲金融危機助推城鎮化成為國家戰略
5.2.4 中心城市優先增長與城市空間快速擴張
5.2.5 社會保障體系的轉變與全面重構
5.2.6 城鄉二元體制加劇城鄉矛盾
5.3 城市規劃的被動應對與衝突激變的規劃思潮
5.3.1 市場經濟環境中城市規劃的角色認知
5.3.2 空間的價值認知與開發擴張導向的規劃
5.3.3 規劃體系內的被動應對:空間調控體系的失效與實用主義哲學
5.3.4 規劃體系外的有限探索:公平、效率的衝突與權衡
6 綜合發展目標下城鄉規劃思潮的主動轉型(2003年)
6.1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發展方式的挑戰與轉型
6.1.1 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6.1.2 不斷加強的宏觀調控與中央再集權化
6.1.3 不斷加劇的區域發展落差
6.1.4 城鄉發展的巨大差距與矛盾
6.1.5 單一GDP增長方式的問題與困境
6.1.6 犧牲環境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6.2 統籌思想引導下的城鄉發展巨大轉變
6.2.1 加速的城鎮化與新國土開發戰略
6.2.2 都市區化進程中的區劃調整與治理轉型
6.2.3 城鄉統籌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6.2.4 民生與公平優先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6.2.5 生態文明與宜居城市建設
6.3 城鄉規劃的主動轉型與多元包容的規劃思潮
6.3.1 前所未有的“規劃高潮”:空間規劃的“繁榮”
6.3.2 城鄉規劃角色認知:從技術工具向公共政策的轉變
6.3.3 空間認知的演進:從單一孤立走向多元統一
6.3.4 城鄉規劃理念的演進:公平、科學與人本
6.3.5 城鄉規劃理論創新:實踐總結與主動建構
7 充滿挑戰的中國城鄉規劃未來發展之路
7.1 城市化世紀的新課題
7.2 對西方國家城市化進程的時空回溯
7.2.1 城市化的原始積累基於對社會弱勢羣體的整體剝奪
7.2.2 通過殖民主義政策轉嫁城市化的成本
7.2.3 城市化得到了國際規制的庇護
7.2.4 城市化基本是在沒有生態環境約束的情況下完成
7.3 中國的“壓縮型”城市化環境
7.3.1 需要高度濃縮地完成多維歷史進程
7.3.2 中國城市化面對曰益緊縮的內外環境
7.3.3 壓縮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國城市化基本內涵
7.4 中國城市增長主義環境的終結
7.4.1 中國城市增長主義的內在制度邏輯
7.4.2 城市增長主義的空間化表徵
7.4.3 城市增長主義的危機及其終結
7.5 中國城鄉規劃的總體應對與理論建構
7.5.1 全新環境中的中國城鄉規劃主動應對
7.5.2 中國城鄉規劃理論建構的關鍵突破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片索引
表格索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