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現代性與德意志文化

鎖定
《中國現代性與德意志文化》是201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單世聯。
中文名
中國現代性與德意志文化
作    者
單世聯 [1] 
出版時間
2011年03月 [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097117 [1] 
定    價
140 元 [1]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圖書目錄
英文目錄
德文目錄
導論
1.德意志歷史的線索之一:反西方
2.德意志文化的特徵之一:反啓蒙
3."特殊道路"的悲劇性
4.現代中國的德國論説
上篇 道路選擇
引論
一、中國與德國:康有為的觀感
1.以"地形"論"政魂":兩種"新世界"
2.由德國而英國:兩種"君主立憲"
3.文明與"武明":兩種文明觀
二、國家與個人:梁啓超的猶豫
1.19世紀與20世紀
2.盧梭、伯倫知理與梁啓超1903年前後的國家論述
3."美遊心影"、日本與德國
4.成也"國家",敗也"國家"
三、中國法西斯主義思潮的辨析
1.法西斯的魔力
2.政治人的策略
3."力行社"的模仿
4.知識人的無奈
四、"西方的沒落"與中國的選擇
1."我們應該怎麼辦"
2.整體的渴望:多元與一元
3.崇"戰"尚"力":召喚"戰國文化"
4.文化建國:以國家權威限制個人權利
5.世紀末的迴響
五、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曲折:中國社會主義的主題
1.作為"新西方"的社會主義
2."性急"的發展.
3."自由"的想象
4.改革尚未完成
六、"中間道路"的左、中、右:張君勱對社會民主的求索
1.革命與憲政:在德國與俄國之間
2.自由與公道:在英美與德俄之間
3.哲學與政治:在康德與黑格爾之間
4.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
七、"韋伯命題"與中國資本主義問題
1.分析中國現代:韋伯作為不在場的存在
2.工業東亞興起之後:反證還是超越韋伯?
3.回到中國自身:韋伯方法的解釋力
4.以明代海外貿易為例:韋伯命題的有效性
5.申論
中篇 革命論述
引論
八、作為革命反革命論説方式的普遍特殊
1.兩種現代敍事:中國在"普遍歷史"之外
2.從進化"公理"轉向文化特殊:中國不應照搬西式革命
3.在文化特殊中求歷史"理法":中國應當實行社會主義
九、革命理論與歷史理論
1.分析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2.重建古史:國情論與規律論
3.動員革命:生產關係與階級鬥爭
十、改造世界與改造世界觀
1.唯物辯證法是什麼?
2.辯證法的啓蒙
3.世界觀的"再啓蒙"
4.啓蒙的辯證法
十一、文化政治與政治工具
1."我們來了":革命與新文藝
2.模仿蘇俄:無產階級的"五四"
3.重心轉移:農民化與工具化
4.組織感情:建構新的政治主體
5.民間形式:被借用的和被改造的
6.嚴重衝突:紀律與自由
7."無產階級"的凸顯與淡出
十二、從自由主義到馬克思主義:以朱光潛為例
1.全面批判:為什麼是朱光潛?
2.底線防守:從政治到思想到學術
3.拯救主觀:舊觀點與新説明
4.人道主義:被弘揚的和被異化的
十三、文化轉型中的青年馬克思
1.人道主義的感召
2.人的神化、異化與改革
3."人道主義討論"之後
十四、從章太炎到顧準的反黑格爾論
1.以多元論反進步論
2.規律論的學術與政治
3.以主體性補充必然性
4.目的論的光芒與失敗
十五,"後文革"的思想動向
1.發展理論:回到科學馬克思主義
2."吃飯哲學":對伯恩斯坦的再認識
3."一分為三":"鬥爭哲學"之後的辯證法
下篇 人文規劃
引論
十六、轉化康德的三種努力
1.從"先驗認識論"到"多元認識論"
2.從自律道德到"以良知説本性"
3.從審美獨立到"以美育代宗教"黜
十七.美學的主題及問題
1.此康德與彼康德
2.審美是否獨立?
3.崇高與悲劇之間
4.藝術不只是審美
5.批判、"模仿"與未盡之義
十八、尋求知識與道德的平衡
1."可信"與"可愛"的矛盾
2.科學與反"科學主義"的人生觀
3.文化解決與政治解決
十九、"心學"的新“理”論:賀麟的貢獻
1.黑格爾、"體用合一"與文化普遍主義
2."心即理"與心學的理性化
3."後啓蒙"與"新心學"
二十、依儒家與超康德:牟宗三的立場與方法
1.從"非存在"到"存在"
2."順着"康德回到儒家
3."智的直覺"是否可能?
二十一、人文世界的建立與黑格爾模式:唐君毅的開拓
1.中德理想主義的根本結構
2.由"道德自我"而文化意識
3.哲學的目標在成教?
二十二、一個"人"的光輝:我們的歌德
1.作為方法和解釋的類比:歌德是中國人?
2.從維特到浮士德:生命本身價值的最大肯定
3."老歌德"的寂寞:政治不是命運
二十三、在現代性與反現代性之間:尼采的三副面孔
1.日神:美學理論的古典性
2."偶像破壞者":價值重估的現代性
3."超人":作為文化改造的一種方案
結語:德國的經驗與中國的選擇
1.歌德的智慧:文化的普遍與特殊
2.盧卡奇的警告:民主的"新"與"舊"
3.韋伯的憂思:"大國崛起"的經濟與政治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