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

鎖定
由於新的社會制度的實驗和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的影響,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在思想、理論、技術、體系等方面均呈現了比較獨特的形態,是近代城市規劃的結束和現代城市規劃的開始。
中文名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
外文名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
時間範圍
1949~1957年
適用國家
中國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基本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城市規劃工作有很大進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中國現代的城市規劃工作,大致可分以下幾個時期:
1949~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城市規劃工作,是在1953~1957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普遍開展的。為了配合大規模經濟建設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於1952年 4月舉行全國性的城市建設座談會,提出部署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並討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編制城市規劃設計程序與修建設計草案>。1954年9月,國家計劃委員會頒發了<關於新工業城市規劃審查工作的幾項暫行規定>。1956年7月,國家建設委員會頒發了<城市規劃編制暫行辦法>。這一時期,在中央和省市設置了相應的城市規劃工作的管理和設計機構。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設立了城市建設局,領導全國城市規劃工作。1955年5月,國務院設立了城市建設總局,下設城市規劃局和城市設計院。1956年 5月,城市建設總局擴大為城市建設部,統一管理全國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工作。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配合國家156項重點工程的建設,一批新建或擴建的工業城市都制定了規劃,其中有蘭州、西安、洛陽、包頭、石家莊、武漢、成都、太原、大同、湛江、株洲、長春、吉林、哈爾濱等。這個時期,許多城市注意發揮城市規劃的功能,統一佈置城市中各項建設,統籌安排工業、交通和居住區的建設,注重城市佈局的合理性,基本上做到了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在此時期,城市規劃工作發展比較順利,成效較為顯著。但也出現過有些城市規劃用地指標偏高和某些建築的標準脱離當時實際條件的缺點。
1958~1976年50年代後幾年,全國大多數城市和部分縣城都編制了城市規劃,各省、自治區普遍建立了城市規劃機構,全國城市規劃技術人員達到5000餘人。但是1958~1960年,在當時“左”的路線的影響下,城市規劃工作中也有某些盲目性,如追求高速度、高標準等不切合實際的主張。在此情況下,城市規劃工作者仍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60年末,在全國計劃會議上為扭轉經濟工作盲目冒進的局面,提出三年不搞城市規劃的消極主張。於是,全國普遍裁減了城市規劃機構,城市規劃力量被嚴重削弱,城市規劃工作受到挫折。不過這一時期內也做了一些有價值的工作,如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編成中國城市規劃第一本高等學校教學用書<城鄉規劃>,進行了關於城市建設維護管理及資金來源問題的調查研究工作等等。從60年代起,強調“先生產,後生活”。1965年以後,內地建設推行“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導致工業建設佈局分散,嚴重影響了城市規劃工作的開展。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城市規劃工作也遭到嚴重破壞。城市規劃機構被撤銷,規劃隊伍被解散,資料檔案被銷燬,城市規劃管理工作陷於廢弛。各個城市普遍出現了亂佔地、亂建房的現象;城市建設失去了規劃的指導和控制,給城市的經濟、社會生活和環境保護帶來嚴重損失。
1977~1985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城市規劃工作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78年3月,國務院召開了第三次全國城市工作會議。會議制定並經中共中央批准頒發的<關於加強城市建設工作的意見>,是一個指導全國城市規劃和建設工作的重要文件。文件要求全國各城市、新建城鎮都要認真編制和修訂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詳細規劃;文件規定:“城市規劃一經批准,必須認真執行,不得隨意改變。”1980年10月,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召開了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12月,國務院批准了這次會議提出的“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市發展方針。1980年12月,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又頒發了<城市規劃編制審批暫行辦法>和<城市規劃定額指標的暫行規定>。
在此期間,城市規劃編制審批工作在全國普遍展開。到1985年底,有98%設市的城市和85%的縣城已編制出城市總體規劃,約90%的鎮和集鎮已有初步的輪廓性規劃。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制定法規

這一時期,中國開始建立城市規劃的法制。1984年1月5日,國務院頒佈了<城市規劃條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方面的第一個基本法規,標誌着中國城市規劃工作進入了法制建設的新階段。北京、遼寧、河北、河南、湖北、江蘇、廣東、雲南等省、市還制定了地方性的城市規劃法規,進行對規劃的法制管理。1985年9月國務院通過了<城市建設技術政策>等文件,對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的宏觀指導有重要意義。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管理體制

60年代以來,國家計劃和城市規劃相互脱節,各部門和地方對建設項目的管理不協調,給城市規劃的實施帶來嚴重困難。1983年7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對<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批覆中指出:要積極改革城市建設的管理體制,解決條塊分割、建設分散、計劃同規劃脱節等問題。具體做法是:①城市規劃範圍內的土地統一由城市規劃部門管理,並對用地單位徵收土地使用費。②在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中體現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使計劃同規劃相互銜接。③堅實而有步驟地實行由城市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建設的體制。④有計劃、有組織地實行文化和生活服務設施的社會化,為中國城市規劃體制改革指明瞭方向。關於重點項目建設與城市的協調發展問題,國務院於1983年11月發出通知,要求在基本建設前期工作中應統一規劃好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規劃部門要參與同城鎮規劃有關的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項目選址,做到合理佈局;城市規劃部門要參加所在地區的區域規劃工作等。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機構設置

1979年3月,重新成立國家城市建設總局。1982年5月,國務院設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國家城市建設總局併入該部,改組為城市規劃局,負責管理全國城市規劃工作。為使城市規劃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緊密結合,從1984年7月起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的城市規劃局改由該部和國家計劃委員會雙重領導。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則由基本建設委員會或建設廳主管城市規劃工作。在城市一級,多數設立了城市規劃局或城市建設局。不少城市還建立了以市長為首的規劃委員會,如北京市成立了以市長為主任,有國家計劃委員會、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等部門代表參加的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到1984年底為止,全國縣以上城市共有城市規劃設計、管理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約12000多人。
此外,1981年末,在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內設立國土局。1982年初,國土局改屬國家計劃委員會,先後組織進行京津唐地區、湖北宜昌地區等20多個地區國土規劃試點工作。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學術活動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下還設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是全國性的規劃設計和科學研究機構。全國各省、自治區(除西藏自治區外)、直轄市都設有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機構。城市規劃學術活動也日益活躍。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編輯出版全國性的學術刊物<城市規劃>雙月刊,對國內外發行。一些省、市和高等院校也編輯出版城市規劃方面的學術刊物。8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規劃部門和學術界同國外有關部門和學術團體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人才培養

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工學院、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等許多高等院校培養了一批城市規劃高等專業人才。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近年籌建的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和蘇州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學院均設有城市規劃專業。中央廣播電視大學1984年開辦城市規劃專業班。一部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在城市建設中等技術學校中也開設城市規劃專業,培養中級專業人才。此外,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與有關部門還聯合舉辦市長研究班,加強城市規劃理論研究工作。(見彩圖)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