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

鎖定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創刊於1989年11月,雙月刊,是由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醫師協會主辦的學術期刊 [1] 
據2020年1月《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官網顯示,《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第七屆編委會有常務編委62人、編委96人、國際編委22人 [2] 
據2020年1月30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共出版文獻4060篇、總被下載112429次、總被引10660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917、(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793 [3]  。據2020年1月30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共載文2790篇、基金論文量為122篇、被引量為9018次、下載量為44061次,2017年影響因子為1.12 [4] 
中文名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
外文名
The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Wounds & Surface Ulcers
語    種
中文
類    別
外科學
主管單位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主辦單位
中國醫師協會
編輯單位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編輯部
創刊時間
1989年
出版週期
雙月刊
國內刊號
11-2650/R
國際刊號
1001-0726
郵發代號
82-600
現任總編輯
方進勇 [5] 
編輯部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路8號尚都國際中心A-1208室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辦刊歷史

1989年11月,《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創刊。
1990年,該刊以季刊穩定發行。
2010年,該刊由季刊改為雙月刊 [3] 
2012年5月1日,該刊編輯部啓用遠程稿件處理系統,作者投稿、專家審稿、稿件處理、編輯校對、日常辦公等各項工作直接在網絡上進行 [6] 
2014年12月,該刊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7]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辦刊條件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欄目方向

  • 報道內容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主要報道內容為人體生命科學規律、人體再生復原科學理論及其研究成果、再生養生保健新理念新方法、燒傷皮膚再生醫療技術的臨牀經驗、中國國內外燒傷創瘍學的發展動態、學術交流與爭鳴等 [1] 
  • 主要欄目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設有人體再生復原科學與燒傷創瘍論壇、燒傷研究與治療、創傷創面研究與治療、整形美容的研究與治療、體表潰瘍創面研究與治療、五官黏膜潰瘍研究與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研究與治療、皮膚疾病的研究與治療、肛腸疾病的研究與治療、婦科疾病的研究與治療、生命科學前沿發展動態等十一個欄目 [1] 
  • 讀者對象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的讀者對象為從事生命科學、再生醫學學科的科研工作者、學者,從事燒傷、創傷、潰瘍、美容、整形及相關學科的科研、教學、臨牀專家學者以及醫學院校學生 [1]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人員編制

據2020年1月《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官網顯示,《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第七屆編委會有常務編委62人、編委96人、國際編委22人 [2]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第七屆編委會名單
職務
名單
常務編委
陳全喜
戴揚
丁明華
杜福勤
樊兆宗
方進勇
付子俊
郭偉光
何仁亮
賀全勇
洪瀾
黃慶山
黃小賓
黃新
簡華剛
金黨軍
李長明
李傳吉
李俊
李世斌
李天宇
李永忠
梁隆斌
廖毅
林平
劉冰
劉風華
陸敏康
羅成羣
寧振剛
潘文東
彭浩
彭彥輝
齊昭義
宋麗君
蘇順清
孫業祥
譚軍
唐乾利
陶春蓉
王秉真
王成傳
王達利
王廣順
王繼桓
魏平
許增祿
徐西勝
徐釗
薛宏斌
楊素清
於錫恩
張華志
張力
張勇
趙俊祥
趙瑞慶
趙賢忠
鄭振杰
周國富
周建大
周榮芳
------
編委
陳大夫
陳全喜
陳士平
陳從柏
陳茵
陳永翀
成平剛
戴揚
丁路
丁明華
杜福勤
樊兆宗
方進勇
封郭生
付子俊
高新明
龔濤
郭偉光
郭文青
何仁亮
賀全勇
洪瀾
胡棟才
黃慶山
黃小賓
黃新
簡華剛
金黨軍
李長明
李傳吉
李俊
李寬民
李強
李世斌
李天宇
李永忠
梁隆斌
廖毅
林平
劉冰
劉風華
陸敏康
羅成羣
馬栓全
寧振剛
潘富文
潘沁心
潘文東
彭浩
彭彥輝
齊昭義
芮鋼
宋麗君
蘇開新
蘇順清
孫業祥
譚軍
唐乾利
唐振喜
陶春蓉
陶國新
王秉真
王成傳
王達利
王德懷
王廣順
王洪生
王懷奇
王繼桓
魏平
吳多慶
伍松合
肖厚安
肖摩
徐俊賜
徐榮祥
徐天和
許增祿
徐西勝
徐釗
薛宏斌
楊洪
楊素清
餘凱
於錫恩
張華志
張力
張向清
張勇
趙俊祥
趙瑞慶
趙賢忠
鄭振杰
周國富
周建大
周榮芳
------
國際編委
Ahmed Kamal El Din El Batanouny (埃及)
Ali Al Numairy(阿聯酋)
Ahmad Tajuddin Abdullah (馬來西亞)
Anurak Amornpetchsathaporn(泰國)
Balasubramani(印度)
Bassem Mohamed Gesraha(埃及)
Chaula Djamaloeddin Sukasah (印度尼西亞)
Florencio Q.Lucero (菲律賓)
Glenn Angelo S.Genuino (菲律賓)
Gopakumar Udayabhanu (科威特)
Hasiliza Mdshahiv (馬來西亞)
Izety Shezlinda Noran(馬來西亞)
Mun Yoke Chin (馬來西亞)
Jayaraman Venkataraman (印度)
Maher Mohamed Sayed Abdulghany (沙特)
Mahmoud Fathi Sakr (埃及)
Margaret Leow (馬來西亞)
Philippine Laurence T.Loh (菲律賓)
Rica Farah (馬來西亞)
Roys Alexandra Pangayoman (印度尼西亞)
Salina Ibrahim (馬來西亞)
Thevarajan Karupiah(馬來西亞) [2]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活動交流

2010年5月22日,《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第六屆編委工作會議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召開 [8] 
2012年5月25日,由《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編輯委員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燒傷創瘍學術會議暨首屆國際燒傷創瘍學術會議”在江蘇南通召開 [9] 
2013年7月27日,《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第七屆編輯委員會會議在北京召開 [10] 
2014年5月10日,《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第八屆編輯委員會會議在湖南長沙召開 [11] 
2018年10月12日,《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第九屆編輯委員會換屆會議在瀏陽召開 [12] 
2019年8月16日,《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創刊30週年慶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 [13]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辦刊成果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出版發行

據2020年1月30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共出版文獻4060篇 [3] 
據2020年1月30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共載文2790篇、基金論文量為122篇 [4]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收錄情況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被中國原國家衞生部、國家科技部、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以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多家信息化網絡系統收錄,同時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收錄 [1]  [3-4]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影響因子

據2020年1月30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總被下載112429次、總被引10660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917、(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793 [3] 
據2020年1月30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燒傷創瘍雜誌》被引量為9018次、下載量為44061次;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中國燒傷創瘍雜誌》影響因子為1.12,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第1183名 [4]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榮譽表彰

2009年,《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獲“全國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期刊”榮譽稱號 [14]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文化傳統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辦刊宗旨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的辦刊宗旨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實踐;基礎與臨牀相結合,重在臨牀;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重在提高。為引領人體再生復原科學科研與學術發展服務;為促進中國燒傷創瘍醫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服務;為中國燒傷創瘍醫學事業的發展與提高服務;為培養中國的燒傷創瘍醫學人才服務;為中國人民的健康服務 [1]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辦刊方針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的辦刊方針為專家辦刊,編委會辦刊;專注臨牀,服務讀者;發揚自主創新精神,引導學科發展,鼓勵百家爭鳴 [1]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現任領導

《中國燒傷創瘍雜誌》第七屆編委會領導名單
職務
名單
主任委員
徐榮祥
總編輯
方進勇 [5] 
副主任委員
張向清、肖摩、徐天和、胡棟才、陳永翀、王洪生、陶國新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