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濟難會

鎖定
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羣眾性救濟組織。五卅運動後,為了營救被捕的革命者,並籌款救濟他們的家屬而決定成立。1925年9月20日,中國濟難會在上海召開第一次籌備會,推舉韓覺民為主席,通過《中國濟難會發起宣言》、組織章程,選舉惲代英等13人為籌委會正式委員,侯紹裘等五人為候補委員。會址設在上海閘北寶山路三德里。9月30日,籌備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韓覺民、陳望道為總務;會員發展到5000人時,召開正式成立大會;修改簡章。10月,中國濟難會在上海召開代表大會,到會團體代表和個人80餘人。會議決定將籌備委員會改為全國總會臨時委員會,並通過發展會員、國際聯絡、募集經費等八項決議案。11月,出版機關刊物《濟難》月刊、《光明》半月刊、《濟難畫報》。江西、廣州、長沙、天津、北京等地先後成立了省總會。1927年秋,中國濟難會隨中共中央機關由武漢遷回上海,被迫轉入地下活動。1929年12月,改稱中國革命互濟會,共產黨人鄧中夏、黃勵等先後任總會主任。1930年後,不斷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鎮壓和破壞。1932年底,中共中央委派鄧中夏重建互濟會,逐步恢復組織,工作日益開展,如營救陳賡、廖承志等,取得成功。1933年5月,鄧中夏被捕後互濟會的處境困難,雖然還繼續日常的營救工作,但已無重大活動。中共中央遷往蘇區後,中國革命互濟會逐漸停止活動。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