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鎖定
中國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主要完成單位有天津師範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錦州醫科大學。主要完成人有鄭連斌、李詠蘭、温有鋒、宇克莉、張興華、席煥久、包金萍、陸舜華、趙大鵬、徐國昌。 [1] 
中文名
中國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
性    質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中國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項目簡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是首次規模較大的專門針對中國漢族成人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1份較為完整的漢族人體數據庫。經過天津師範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錦州醫科大學(原遼寧醫學院)3個高校努力合作,已超額完成了研究任務。研究組在22個省、自治區(67個調查點)進行了體質測量工作,共調查44279例樣本,其中測量26952例成人數據(每人測量118項指標),調查17327例羣體遺傳學指標(每人調查25項),總共獲得3613511個有效數據。獲取了大量的中國漢族身體數據,本項目出版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204篇,其中包括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3篇,Science Bulletin 1篇,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篇,Am J Hum Biol 1篇,Anat Sci Int 1篇,中國科學:生命科學1篇,科學通報1篇,人類學學報19篇,解剖學報35篇等。 [1] 

中國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研究成果

本項目的研究成果如下:
1. 對各地漢族資料分別統計分析,分性別、分城鄉、分南北方、分年齡、分省、分方言探討了漢族的體質特點,併合計得出整個漢族的體質全貌。介紹了漢族頭面部與體部特徵、皮褶厚度、圍度、體型、體質與地理環境因素關係、超重與肥胖、漢族與其他族羣體質差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漢族的25項人類羣體遺傳學特徵。
2. 研究漢族在人種學的分類地位。學術界把漢族歸為蒙古人種東亞類型。其實漢族的族源是多元的,南北方漢族體質有差異。漢族起源過程中,南北方漢族均和周邊少數民族有基因交流。我們研究發現,中國民族體質聚類分析時,沒有出現漢族為主的東亞類型組,一部分漢族與北亞類型族羣在一起,另一部分漢族與南亞類型族羣在一起。研究證實漢族與韓國人、日本體質差異也很大。南方漢族和北方漢族應該屬於東亞類型的不同亞型,以往把南、北漢族籠統歸為東亞類型而不加以進一步的區分,是把問題簡單化了。
3. 以13940例南方漢族為例,探討了人類頭面部特徵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規律:頭、額、面的寬度都在變小,頭圍變小,面的高度增加,兩眼間距離變近,上、下紅唇變薄,口變寬而顯得狹長,鼻和口之間的距離加大,耳變長變寬等。 [1] 

中國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發明創新

(1)研究了漢族在人種學的分類地位,南、北方漢族應該屬於東亞類型的不同亞型,以往把南、北方漢族籠統歸為東亞類型而不加以細分,是把問題簡單化了。中國漢族肥胖率最高的前3個族羣是東北方言、華北方言、江淮方言族羣,隨着地區社會經濟地位的增加,男性超重與肥胖的患病率比女性高。
(2)北方漢族的身高、體重大於南方漢族。漢族年輕人中東北方言、華北方言、江淮方言已成為高身材族羣。右手長和右腳長的組合是估測漢族身高的最佳預測因子。多元迴歸方程比線性迴歸方程估測身高更準確。城鄉男性之間體重有顯著性差異,而城鄉女性間體重無顯著性差異。
(3)客家人體質特徵介於南亞、北亞類型族羣之間, 相對更接近中國北亞類型族羣。漢族人頭面部特徵的年齡變化,基本反映人類頭面部特徵年齡變化的共同規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