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鎖定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是國家社會公益類研究機構,隸屬於中國氣象局 [2]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其前身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氣象科學研究所,1978年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1991年更為現名。2000年被國家科技部遴選為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2001年起進入科技部支持的國家公益類研究院。 [2] 
據2023年8月研究院官網數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擁有在職職工270人,其中,正研級科研人員68名,副研級科研人員94名,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人員分別為153人和55人;設有6個科研機構、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箇中國氣象局部門級重點開放實驗室。 [2] 
中文名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外文名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簡    稱
氣科院
創辦時間
1956年8月
主管部門
中國氣象局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院長:端義宏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46號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歷史沿革

1956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委員會號召全國人民“向科學進軍”的歷史背景下,經中央氣象局呈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和周恩來總理批准,中央氣象台改名為中央氣象科學研究所。
1960年9月、1961年9月,中央氣象局先後兩次對機構進行精減和調整,中央氣象台從氣象科學研究所劃出。
1970年1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總參軍事氣象局與中央氣象局合併,合併後仍稱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所仍作為中央氣象局下設單位。
1973年3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中央氣象局與總參氣象局分開;5月23日,中央氣象局劃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建制,氣象科學研究所體制隨之調整。
1978年6月15日,經中央氣象局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和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批准,氣象科學研究所與氣象科技情報研究所合併,組建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1982年4月24日,中央氣象局更名為國家氣象局,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相應更名為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1991年6月25日,經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批准,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更名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7] 
2000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遴選為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
2001年起,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支持。 [2] 
2013年4月8日,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與中國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在北京簽署合作備忘錄,並舉行了航空氣象研究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 [8] 
2017年7月7日,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國家衞星氣象中心、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在北京簽署協議,共同組建“衞星研究與應用聯合中心”。 [9] 
2019年2月22日,湖北省氣象局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 [10] 
2022年4月3日,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組建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 [11]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科研條件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人員編制

據2023年8月研究院官網數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計劃”人才5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在職職工270人,其中,正研級科研人員68名,副研級科研人員94名,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人員分別為153人和55人。 [2]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周秀驥張人禾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陳聯壽徐祥德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張人禾
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張人禾 [4] 
(注:名單不全)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科研部門

據2023年8月研究院官網數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設有6個科研機構、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箇中國氣象局部門級重點開放實驗室。研究院還設雷電物理與防護工程實驗室和遙感與氣候信息開放研究實驗室。與北京師範大學、國家衞星氣象中心聯合共建了遙感與氣候信息開放研究實驗室。擁有廬山雲霧試驗站和固城試驗站。聯合省級氣象局共建了10餘個野外科學試驗基地。 [2] 
京內科研機構:大氣成分與環境氣象研究所、人工智能氣象應用研究所、生態與農業氣象研究所、全球變化與極地研究所、氣象影響與風險研究中心 [5] 
國家重點實驗室: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氣象局部門級重點開放實驗室:雲霧物理開放實驗室、大氣化學開放實驗室 [2]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設施資源

據2023年8月研究院官網數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擁有全球和區域大氣本底觀測站、大氣成份樣品分析和數據處理業務、中國氣候觀測系統(CCOS)、青藏高原綜合監測網、發展了極地氣象觀測業務、開發了亞洲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CUACE/dust)、中國氣象數值預報系統(GRAPES)、中國霧-霾數值預報系統、新一代天氣雷達質量控制和數字拼圖系統、雷電臨近預警系統、人工增雨數值模式系統及裝備技術、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調控技術、遙感光合-水分脅迫作物估產技術、海洋Argo資料同化和短期氣候預測技術、中尺度災害天氣監測分析與預報預警平台(RAFS)、氣象精細化客觀分析預報系統等設備及平台。 [2]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國際合作

據2023年8月研究院官網數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先後與俄羅斯、芬蘭、加拿大、蒙古、德國、韓國等國家的相關氣象科研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並與20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的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6]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榮譽表彰

2022年6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成分與環境氣象研究所黨支部被授予中國氣象局直屬機關2022年先進基層黨支部稱號。 [1]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科研成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科研成果

  • 項目成果
據2023年8月研究院官網數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主持了7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973項目),7項國家科技攻關(支撐)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項目,近30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等基金項目、還承擔幾十項中央級科研院所修購專項、人工影響天氣發改委重大專項、重大氣象行業專項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項目等。 [2] 
863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起止年限
負責人
項目名稱
1
產品融合與雲圖仿真
2012-2014
周毓荃
課題-科技部863課題
2
GRAPES天氣預報系統在國產高效能計算機上的高效運行技術研究
2010-2010
金之雁
課題-科技部863課題
3
基於星載-地面觀測的高光譜-多角度數據提取作物水分信號研究
2007-2010
張佳華
課題-科技部863課題
4
海氣通量和廣譜波浪浮標觀測系統
2007-2009
姜華
課題-科技部863課題 [12] 
國家攀登計劃項目
項目名稱
起止年限
負責人
類別
海峽兩岸及鄰近地區暴雨試驗研究
1998-2003
周秀驥
項目
青藏高原地—氣系統物理過程及其對全球氣候和中國災害性天氣影響的觀測和理論研究
1994-1999
陶詩言、陳聯壽
項目 [13] 
  • 獲獎成果
據2023年8月研究院官網數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獲國家級獎40多項。 [2] 
國家科技獎勵
獲獎年度
獲獎等級
獎勵名稱
成果名稱
院署名
牽頭人員
2018
二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
颱風監測預報系統關鍵技術
第一單位
端義宏
2014
二等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農業旱澇災害遙感監測技術
第三單位
霍治國
2012
二等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Argo大洋觀測與資料同化及其對中國短期氣候預測的改進
第一單位
張人禾
2012
二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
黃土和粉塵等氣溶膠的理化特徵、形成過程與氣候環境變化
其它
張小曳
2011
二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科普
《防雷避險手冊》及《防雷避險常識》掛圖
第二單位
張義軍
2010
二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
中國陸地碳收支評估的生態系統碳通量聯網觀測與模型模擬系統
第二單位
周廣勝
2008
二等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人工增雨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
第一單位
鄭國光
2007
二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中國新一代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系統
第一單位
薛紀善
2006
二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中國梅雨鋒暴雨遙感監測技術與數值預報模式系統
第一單位
倪允琪 [14]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科技期刊

應用氣象學報》創刊於1986年,是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國家氣象中心、國家衞星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和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聯合主辦的氣象科學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欄目有論著、短論、專題評述、學術論壇、研究簡報和書刊評介等。該刊首批入選中國科學技術期刊文摘(CSTA)國家數據庫(英文版)收錄的刊源名單,被美國氣象學會“氣象與地球天體物理文摘”(MGA)和美國國際科學應用協會(SAIC)以及中國科學文摘(英文版)等多種文摘收錄,並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數字化期刊羣“萬方數據庫”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 [15] 
氣象科技》創刊於1973年,由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氣象局、國家衞星氣象中心及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聯合主辦。 主要欄目有大氣探測與信息技術、天氣氣候與數值預報、應用氣象與科學試驗、台站實用技術等。 是“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CNKI數字圖書館、數字化期刊羣“萬方數據庫”等數據庫以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CAJ-CD)源刊。 [16]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是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主辦並編輯出版的年刊。 [17] 
《應用氣象學報》 《應用氣象學報》
《氣象科技》 《氣象科技》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人才培養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學科建設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准的碩士學位授權單位之一。1993年和1998年又分別與當時的南京氣象學院(現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聯合獲得氣象學和大氣物理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2002年,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在研究院成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10年在對全國1456個博士後工作站的評估中,研究院獲“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稱號。 [3]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教學建設

據2023年8月研究院官網數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擁有在讀博士後16人、博士生67人、碩士生132人。 [2] 
據2023年8月研究生院官網數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擁有出站博士後46人,在站13人,累計獲得近三十項博士後科學基金,連續獲得博士後科學基金的特別資助。 [3]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文化傳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形象標識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院徽背景為藍色,由地球、白雲、海洋組成,寓意着研究院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大氣科學和海洋氣象,中間為研究院的英文簡稱CAMS。 [2] 
研究院院徽 研究院院徽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文化活動

2023年5月4日,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各青年理論學習小組聯合開展“學用新思想奮進新徵程”弘揚科學家精神青年聯學聯講活動。 [18]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院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李慧
副院長
高雲、李建、車慧正、王金星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