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民間剪紙史

鎖定
《中國民間剪紙史》是2006年10月1日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伯敏。該書主要講述了剪紙產生的前期、剪紙的產生等內容。
書    名
中國民間剪紙史
作    者
王伯敏 [1] 
出版社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10月1日
頁    數
767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810835145
版    次
第1版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尺    寸
25.6 x 17.4 x 4.2 cm
重    量
1.5 Kg

中國民間剪紙史內容簡介

中國民間剪紙,是以中國億萬勞動人民為主體而創造的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它的羣眾性最廣泛、地域性最鮮明、造型特徵最強烈。它有悠久的歷史,是千百年農耕文明所形成的藝術體系,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民間剪紙史 中國民間剪紙史
值此世紀之交,隨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自然經濟生產方式急速地向商品經濟轉型,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民間剪紙藝術也瀕臨消亡的緊急狀態,亟待搶救保護。現在,對人類無形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已在世界範圍內達成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展對人類無形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中國政府也極為重視,認為“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並開始在全國內開展普查、記錄、研討、展覽、出版等一系列工作。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了“口頭傳統研究中心”,高等美術院校中,有的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這些措施與行動,不僅對傳承中國過去五千年的文明,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也對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 

中國民間剪紙史圖書目錄

序1
第一章 剪紙產生的前期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農耕文化的體現
第三節 原始社會的石器、陶器、巖畫
1 石器
2 陶器
3 巖畫
第四節 商周骨玉及金屬工藝
1 骨玉工藝
2 金屬工藝
第五節 兩漢木雕、漆繪、繪繡、剪金箔、畫像石
1 木雕、漆繪
2 繪繡
3 剪金箔
4 畫像石
第六節 工具和材料
1 紙
2 剪刀
3 刻刀、蠟盤
第二章 剪紙的產生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剪紙產生於漢代
1 元興的“蔡侯紙”
2 剪紙產生距今兩千年
第三章 北朝剪紙的出土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新疆阿斯塔那303、306號墓
第三節 《對馬》《團花》贊
1 贊——詩以歌之
2 評——透視農耕
第四章 歷代著錄的剪紙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著錄的剪紙
西周漢晉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第五章 歷代現存(出土)的剪紙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現存(出土)的剪紙
北朝隋唐五代宋明清
第六章 近現代全國各地剪紙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各地區民間剪紙
中國民間剪紙地域分佈示意圖
浙江民間剪紙分佈示意圖
東北長白山區剪紙
吉林黑龍江遼寧
黃河流域地區剪紙
甘肅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東
長江流域地區剪紙
四州 (重慶)湖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
東南沿海地區剪紙
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台灣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剪紙366
廣西雲南貴州青海新疆西藏
第七章 近現代民間剪紙藝術家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剪紙藝術家的現狀
1 原生態的本土剪紙藝術家
2 現代剪紙家
3 手工藝行業中的剪紙專業經營家
4 散落的民間剪紙家
第三節 剪紙藝術家
1 本土農耕剪紙藝術家
2 現代剪紙藝術家
3 全國性剪紙展覽及剪紙大獎賽名單舉例
第八章 歷史的使命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農耕文明與民俗文化
1 服飾與剪紙
2 居室與剪紙
3 節令與剪紙
4 儀禮與剪紙
5 祭祀與剪紙
第四節 傳承者的心聲
第五節 維護與推動
1 政策與輿論
2 組織機構的成立
3 展覽與出版
4 對原生態剪紙的加意保護
5 市場經濟帶來的相關問題
6 教學的設置
第六節 美好廣闊的前景
1 回顧
2 前瞻
附錄?後記
富春江上爛漫花——桐廬民間剪紙的興起
回憶少時學剪紙
中國民間剪紙史簡表
剪紙史參考書目
後記 [2] 

中國民間剪紙史圖書序言

中國民間剪紙,是以中國億萬勞動人民為主體而創造的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它的羣眾性最廣泛、地域性最鮮明、造型特徵最強烈。它有悠久的歷史,是千百年農耕文明所形成的藝術體系,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此世紀之交,隨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自然經濟生產方式急速地向商品經濟轉型,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民間剪紙藝術也瀕臨消亡的緊急狀態,亟待搶救保護。現在,對人類無形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已在世界範圍內達成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展對人類無形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中國政府也極為重視,認為“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並開始在全國內開展普查、記錄、研討、展覽、出版等一系列工作。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了“口頭傳統研究中心”,高等美術院校中,有的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這些措施與行動,不僅對傳承中國過去五千年的文明,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也對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0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前,早有人説:“剪紙、年畫是過了時的美術,雖然在歷史上有過色彩,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價值,那時的光彩,還有不變色的嗎?”但是,我們能不能再作這樣思考:不同的時代,固然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價值觀念,然而如民間剪紙那樣的藝術精華,能超越時空,難道不能成為不同時代人們共同的精神財富嗎?過去,文藝界一度刮極左風暴,説“年畫、剪紙是四舊”,要“統統掃光”。這種教訓,還不夠令人深思嗎? [1] 

中國民間剪紙史圖書後記

2005年的盛夏,“剪紙史”初稿完工。清晨起來,看看大奇山,又去富春江邊散散步,秀麗的景色,給了我不少安慰。
記得1999年。我七十五,曾想過,在我一生的學術計劃中,還有三部美術專史,要撰寫而未完成。這三部史,一是《中國邊疆美術史》,二是《中國巖畫史》,三是《中國民間剪紙史》。為什麼沒有完成,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六十歲左右時,我的精力還充沛,那個期間,我忙着組織相當一批人力編寫兩部規模較大的美術史,一部八卷本的《中國美術通史》,另一部六卷本的《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實在擠不出時間顧及其他科研工作。到了這兩部書脱稿出版,我又忙着編寫《中國繪畫通史》與《中國版畫通史》。力量與時間的集中,除了兼顧學院博士研究生的指導外,不可能去幹別的事,老天爺給我的“一天24小時”,我沒有浪費幾分鐘。
及至80歲,我冷靜下來,認為要完成上述三部美術史,只能是夢想了。就“邊疆美術史”而言,要搭提綱,便涉及到十多個鄰國的邊界歷史。要寫這部史,除查閲國內文獻外;要查閲鄰國的有關文獻;更重要的,還在於必需組織懂得幾國文字,語言的專門人員去邊界作實地考察。對此,我的精力已經根本不能勝任了。再就是編寫《巖畫史》,儘管我在過去收集了一些文字與圖片資料,真的要編寫起來,非要再到各地有巖畫點的深山裏去轉轉不可。記得我上內蒙古陰山跑點時,我只有58歲,但已感到累得很。現在怎麼樣,如2003年,台州仙居小方巖發現巖畫,當地文博部門邀我上山看看,我先後上了兩次,總算對着小方巖巖壁作了實地考察。但是,天曉得,兩次上山,都是靠當地老鄉用臨時扎的“竹轎”抬上去的。經過仙居小方巖之行的考驗,我心裏明白,年入大耄,力已衰,如再擔任“巖畫史”的編寫任務,主觀條件不允許了。 [1] 

中國民間剪紙史文章節選

第二節剪紙產生於漢代
一位剪紙評論家在美術刊物上撰文,認為“剪紙的產生(起源),與美術起源一致。應該從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算起,有五千年的歷史”;這個看法,我曾有過,但是我經過一番思考,認為這隻能作為“剪紙產生的前期”,不能認為這是剪紙產生的時期。關於“剪紙的前期”,我在本書的第一章,曾作了論述,這裏就不重複了。
前面提到有人認為“剪紙的產生”,可以根據新疆吐魯番北朝(公元541年)古墓出土的五件剪紙時間來定,即距今為1500年。對此,我認為北朝出土的五件剪紙,只證明其製作的年份,也只能標明這是我國古代剪紙目前現存的最早年份,但不能用作説明剪紙產生於這些年代。事實上,新疆出土的北朝《對馬》等剪紙,剪鉸技術已相當成熟,因此在此之前,肯定還有剪紙的製作,即所謂北朝剪紙的“上限”,既有其“上限”,則對剪紙的產生,應從它的這個“上限”去思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