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民俗學會

鎖定
中國民俗學會(China Folklore Society,CFS)成立於1983年5月21日,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民俗學工作者自願結成的羣眾性的和非贏利性的民俗學專業學術團體。
據2019年12月中國民俗學會官網顯示,中國民俗學會下轄2個工作團隊、6個工作委員會、17個研究基地與中心;有在冊會員2654人 [1] 
中文名
中國民俗學會
外文名
China Folklore Society
簡    稱
CFS
創辦時間
1983年5月21日
創辦人
鍾敬文
辦學性質
社會團體
學校特色
羣眾性、非贏利性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現任領導
會長:葉濤
秘書長:施愛東
地    址
北京朝陽門外大街141號
登記管理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社會信用代碼
511000005000138015

中國民俗學會發展歷史

  • 成立過程
1978年夏天,由鍾敬文教授起草,聯合顧頡剛、白壽彝、容肇祖、楊堃、楊成志、羅致平等人,致函中國社會科學院,隨後發表了《建立民俗學及有關研究機構的倡議書》,得到有關領導同志的重視和全國民俗學工作者的積極響應。
1982年6月,中國民俗學會籌備會在京成立,鍾敬文教授任主任委員。
1983年5月21日,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各地的100多位學者參加了成立大會。
  • 發展過程
1988年10月,中國民俗學會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1993年10月,中國民俗學會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1998年12月,中國民俗學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2年7月,中國民俗學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3年10月,中國民俗學會網創建。
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
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5張)
2006年3月,中國民俗學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8年9月,經三期改版、更名和系統升級後,中國民俗學網及其兩個功能性站點民俗學博客和民俗學論壇上網試運行;12月27日,中國民俗學會新網全站正式開通。
2010年11月,中國民俗學會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山西太原召開 [2] 
2014年10月,中國民俗學會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在雲南昆明召開 [3] 
2018年11月,中國民俗學會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廣東廣州召開 [4] 

中國民俗學會組織體系

中國民俗學會組織設置

  • 最高權利機構
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選舉理事會,理事會總人數不得超過全國會員總數的15%。
(三)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
(四)決定學會終止事宜。
(五)決定其他重大事宜。
  • 執行機構
常務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閉會期間領導學會開展日常工作,對會員代表大會負責,常務理事會的職權是:
(一)執行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會長、副會長。
(三)籌備召開會員代表大會。
(四)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學會工作和財務狀況。
(五)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
(六)審議通過各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七)領導學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八)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九)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 下轄機構
據2019年12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下轄2個工作團隊、6個工作委員會、17個研究基地與中心 [1] 
工作團隊
中國民俗學網編委會
中國民俗學會志願者團隊
專業委員會
中國民俗學會民俗教育專業委員會
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中國民俗學會農業民俗研究專業委員會
中國民俗學會建築民俗文化專業委員會
中國民俗學會城鎮民俗保護、發展與研究專業委員會
中國民俗學會茶藝研究專業委員會
研究基地與中心
中國端午文化研究基地
河北趙縣龍牌會調研基地
中國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民俗學田野調查實踐基地
中國崑崙文化研究基地
“萬和宮”和文化教育基地
中國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
中國生肖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牛郎織女傳説研究中心
中國少數民族民俗研究中心
中國民俗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中國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香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鄉愁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立春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
中國錢王傳説研究中心

中國民俗學會組織會員

  • 會員類型
學會會員分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兩種。
  • 入會條件
(一)擁護學會章程。
(二)有加入學會的意願。
(三)在學會業務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影響。
(四)從事民俗學的調查、蒐集、整理、研究、編輯、教學、評論、翻譯,提供或保存資料等方面做出明顯成績。
(五)熱心中國民俗學會事務,為學會發展做出貢獻。
  • 會員權利
(一)學會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二)參加學會組織的學術活動。
(三)獲得學會服務的優先權。
(四)對學會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五)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 會員義務
(一)執行學會的決議。
(二)維護學會合法權益。
(三)完成學會交辦的工作。
(四)按照規定按期交納會費。
(五)向學會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
(六)端正學術態度,尊重學術規範,杜絕學術不端行為。
  • 會員管理
(一)會員退會應提出書面申請,由學會秘書處備案;會員如果2年內既不交納會費也不參加學會組織的學術活動,視為自動退會,由學會秘書處備案。
(二)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或學術不端行為者,經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

中國民俗學會業務資產

  • 業務範圍
(一)蒐集、整理中國民俗文獻資料與田野資料,與中國國內外各相關部門密切合作,逐步建立中國民俗文化信息資源庫。
(二)進行民俗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專題研究,鼓勵和組織民俗學田野作業,傳承民俗文化知識。
(三)組織編輯出版民俗書刊,翻譯、評介中國國外民俗學著作。
(四)通過舉辦培訓班、開辦網絡論壇、組織田野調查等方式,培養民俗學人才;建立中國民俗學隊伍信息資源庫。
(五)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海外民俗學會展開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事務,為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貢獻中國民俗學者的集體智慧。
(六)參與和促進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推動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的交流與互動,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貢獻。
(七)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八)建設中國民俗學會網站,不斷更新、維護,使之成為民俗學研究者及愛好者工作交流與學術交流的平台。
  • 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捐贈;
(三)政府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範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5] 

中國民俗學會建設成就

中國民俗學會學術活動

由中國民俗學會組織、參與,或和各兄弟民俗學學術團體聯合舉辦的學術活動有:中國首屆漁島民俗學術討論會(1991年4月,浙江玉環)、1994年學術年會(1994年11月,山東乳山)、語言與民俗國際學術研討會(1996年5月,遼寧新民)、民俗文化與民俗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1995年11月,江西南昌)、中國民間文化(民俗學)高級研討班(1996年9月,北京)、海洋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1998年8月,山東青島)、河北省趙縣範莊“龍牌會”考察(1996-1999)、東嶽論壇(2005,2006,2007,2008,北京;2009,2010,山東)、海峽兩岸民間文化學術論壇(2009、2010),以及嘉興論壇(2009、2010、2011)等 [2] 
  • 崑崙論壇
學術會議
學術會議(2張)
2013年8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民俗學會參與主辦的“2013中國崑崙文化國際學術論壇”在青海省格爾木市召開,來自中國海峽兩岸以及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的研討 [6] 
  • 海峽兩岸民間文化論壇
2014年1月11日至15日,由中國民俗學會參與主辦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文化論壇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召開。海峽兩岸民間文化論壇是中國民俗學會與學苑出版社、以及台灣相關學術機構共同打造的學術交流平台。截至2014年,該論壇已經舉辦過三屆,前三屆的研討主題分別是民間文化理論、民間信仰、民間工藝 [7] 
  • 嘉興端午全國學術研討會
2019年6月8日,由中國民俗學會參與主辦的“民俗文化與鄉村振興”2019嘉興端午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嘉興開幕。該次會議探討了民俗文化在鄉村基層的存在現狀以及討民俗文化與鄉村振興之間的內在關聯,研究了其在當前鄉村生態下外在形態與內在價值的遷移與演變 [8] 

中國民俗學會出版資源

《中國民俗學年刊》是中國民俗學會的年刊,由中國民俗學會編寫,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1994年出版第一輯、1996年出版第二輯、2002年7月出版2000至2001年合刊 [9] 
《中國民俗學年鑑2015》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國民俗學會共同編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年鑑圖書,年鑑主要對2014年中國國內民俗學界在理論方法、神話、史詩、傳説、故事、民間戲曲與曲藝、歌謠、民間藝術、物質民俗、人生儀禮、社會組織民俗、節日、民間遊戲、旅遊民俗、少數民族民俗方面的研究論文與著述進行梳理 [10] 

中國民俗學會國際合作

1990年3月至1992年3月,中國民俗學會和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合作,進行了為期3年的中日江南稻作農耕民俗文化的考察與研究,數十位中國兩國民俗學家混合編組,一起在中國的江蘇、浙江和日本的關東、沖繩等地進行了民俗學調查。事後出版了調查論文集《中國江南的民俗文化——日中農耕文化的比較》(日文,福田亞細男編,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1992年) [2] 
此外,中國民俗學會還和韓國、美國、德國、芬蘭、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民俗學組織和民俗學家,建立了業務及學術交流關係 [2] 

中國民俗學會人才培養

中國民俗學會獎項設置

  • 中國民俗學獎
生肖吉祥物卡通形象設計有獎徵集活動 生肖吉祥物卡通形象設計有獎徵集活動
中國民俗學獎是中國民俗學會設立的最高學術獎項。“中國民俗學獎·青年學術獎”專項獎勵45歲以下青年學者的學術成果,每年獎勵一項成果 [11] 
  • 中國民俗學會生命樹獎
中國民俗學會生命樹獎是中國民俗學會為志願者團隊設立的獎項。2014年度的“中國民俗學會生命樹獎”是學會首次頒發該獎項,共有12位志願者獲得獎勵 [12] 
  • 生肖吉祥物卡通形象設計有獎徵集活動
2008年6月27日至2009年6月1日,由中國民俗學會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主辦“生肖吉祥物卡通形象設計有獎徵集活動”正式開始,徵集活動主要確定生肖吉祥物卡通形象。該次徵集活動共設72個獎項,其中一等獎12個、二等獎24個、三等獎36個 [13] 
  • 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獎
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獎是中國民俗學會協辦的評獎活動,目的是為了繁榮學術,更好地傳承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精神,發揮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獎的激勵作用 [14] 

中國民俗學會培訓活動

1992年5月12日至6月12日,由中國民俗學會協助,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全國民族、民俗博物館專業培訓班”在山東泰安舉辦,陶立璠、段寶林、李稚田、王汝瀾講授民俗學專業課程 [2] 
2018年2月5日,由文化部非遺司指導,中國農博館、中國民俗學會主辦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培訓班在柯城區召開,來自浙江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的社區組織代表等40餘人參加培訓 [15] 

中國民俗學會文化傳統

中國民俗學會形象標識

中國民俗學會的徽章顏色為紅色,是由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剪紙”構成的藝術圖案 [5] 
會徽 會徽

中國民俗學會社團宗旨

團結中國廣大民俗學工作者,調查、蒐集、整理、研究中國各民族民俗文化,組織開展學術交流,蒐集發佈學術信息,促進學術發展 [5] 

中國民俗學會社團領導

中國民俗學會現任領導

中國民俗學會第十屆理事會 [17] 
會長: 葉濤
副會長:敖其、陳崗龍、陳連山、刁統菊、董秀團、黃景春、黃濤、康麗、李剛、林繼富、毛巧暉、王加華、王霄冰、楊利慧、楊秀、張勃、張士閃、周福巖
秘書長:施愛東
常務理事:安德明、敖其、巴莫曲布嫫、曹彥生、陳崗龍、陳華文、陳連山、陳泳超、刁統菊、董秀團、高荷紅、郭崇林、胡燕、黃景春、黃濤、鞠熙、康麗、李春園、李剛、李向振、李揚、林繼富、林曉平、劉德增、劉曉春、劉曉峯、呂韶鈞、毛巧暉、孟令法、米海萍、漆凌雲、施愛東、隋麗、孫冬寧、孫亮、孫正國、萬建中、王丹、王加華、王霄冰、王曉葵、王曉濤、王堯、蕭放、楊利慧、楊秀、葉濤、張勃、張多、張士閃、趙宗福、鄭土有、周福巖、朱剛、祝鵬程
理事:安德明、敖其、巴莫曲布嫫、白帆、白莉、白松強、畢雪飛、曹彥生、柴書毓、車靜雯、陳愛國、陳剛、陳崗龍、陳華文、陳連山、陳泳超、程浩芯、程鵬、刁統菊、董秀團、杜韻紅、傅靈犀、高荷紅、高健、高豔芳、高忠嚴、耿羽、龔德全、管琳、郭崇林、郭翠瀟、郭海紅、郭競、郭俊紅、郭文鈉、郭永平、賀少雅、胡燕、胡玉福、黃景春、黃濤、黃亞欣、惠嘉、霍福、季中揚、姜波、靳鈴涵、荊淑坤、鞠熙、康麗、柯小杰、賴婷、李春園、李剛、李夢、李向振、李小玲、李揚、李永平、梁奇、林安寧、林德山、林海聰、林繼富、林曉平、劉愛華、劉晨、劉德增、劉嘉瑤、劉琳、劉明花、劉偉波、劉先福、劉曉春、劉曉峯、劉雪瑽、劉洋、龍曉添、陸慧玲、陸薇薇、羅體古、羅焰、羅瑛、呂韶鈞、呂樹明、毛巧暉、梅聯華、孟令法、米海萍、穆海麥提艾力·艾尼外爾、穆昭陽、彭恆禮、彭佳琪、彭偉文、漆凌雲、邵鳳麗、沈昕、施愛東、蘇永前、隋麗、孫冬寧、孫亮、孫正國、唐璐璐、佟佔文、童方雲、萬建中、王丹、王加華、王娜、王渭清、王霄冰、王曉葵、王曉濤、王鑫、王堯、王志勝、衞才華、温小興、文忠祥、吳比、吳昉、吳曉東、吳新鋒、蕭放、謝紅萍、徐贛麗、徐金龍、徐永安、宣炳善、晏周琴、楊傑宏、楊利慧、楊旺生、楊秀、葉濤、葉小華、衣曉龍、意娜、於玉蓉、餘仁洪、俞明雅、袁瑾、張勃、張成福、張多、張建軍、張雋波、張啓龍、張士閃、張瑋、張志娟、趙李娜、趙宗福、鄭青、鄭土有、鍾俊紅、周波、周福巖、朱剛、朱冠楠、朱佳藝、朱家鈺、祝鵬程、祝秀麗、左怡兵
中國民俗學會第九屆領導機構
職務
名單
會長
葉濤
副會長
安德明、敖其、巴莫曲布嫫、陳泳超、黃永林、江帆、李剛、林繼富、劉曉春、劉曉峯、施愛東、萬建中、蕭放、楊利慧、尹虎彬、張士閃、趙宗福、鄭土有
秘書長
施愛東
副秘書長
董秀團、高荷紅、郭崇林、康麗、李春園、劉偉波、陸建芳、毛巧暉、孫冬寧、孫亮、王加華、楊秀、詹娜、張勃、張朝敏、周福巖、朱剛
辦公室主任
陳果豔 [16] 

中國民俗學會歷任領導

屆次(選舉時間)
職務
姓名
第八屆
(2014年10月11日)
會長
朝戈金
秘書長
葉濤
第七屆
(2010年11月22日)
會長
朝戈金
秘書長
葉濤
第六屆
(2006年4月2日)
理事長
劉魁立
秘書長
葉濤
第五屆
理事長
劉魁立
秘書長
高丙中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