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民主社會黨

鎖定
中國民主社會黨由“國家社會黨”和海外之“民主憲政黨”合併而成,1946年8月15日成立於上海。自稱“以民主方法實現民主社會主義的國家為宗旨。創始人張君勵不擔任主席,由徐傅霖代理。1954年、1959年兩次分裂,雙方各自召開代表大會,成立中央黨部。1962年張君勵呼籲該黨團結,遂於1963年5月11日達成協議,結束分裂。1969年,該黨在台北舉行臨時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黨章,選舉主席團。1979年又在台北舉行第三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
該黨1949年隨國民黨一起去台灣,其政治主張與國民黨無異,外界稱為國民黨辦的黨外之黨、“政治花瓶”。  [1] 
中文名
中國民主社會黨
總部地點
台北市和平東路3段7號6樓之1

目錄

中國民主社會黨歷史沿革

中國民主社會黨由張君勱和張東蘇等人發起組織,其前身是1934年10月成立的國家社會黨。該黨標榜國家主義,其內容是“絕對的愛國主義和漸進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要人們無條件地去愛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統治的國家,反對暴力革命。他們在政治上主張國家民族本位,反對階級鬥爭;在經濟上主張實行國家主義,鼓吹把政治和經濟分開,反對共產主義,倡導保留私有制。該黨組織系統分中央支部、支部、分部三級,最高權力機關為全國代表大會。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黨作為三黨三派之一參加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一定程度上主張抗日。張君勱作為發起人之一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在抗戰開始階段有一定的貢獻。但隨着中國共產黨力量的發展,他們開始配合國民黨發動了反共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該黨領導人以“第三者”身份調解國共雙方,但實際上傾向於國民黨。1946年8月14日,該黨和“民主憲政黨”合併為民主社會黨,簡稱民社黨,張君勱為主席。其政治主張為: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反對暴力革命,擁護政協決議,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要求共產黨停止軍事行動。1946年11月,民社黨參加了國民黨包辦的“國大”,分離民盟,被民盟中央開除盟籍。此時民社黨已呈四分五裂的狀態,張東蓀等人不同意參加“國大”,退出了民社黨,張君勵與伍憲子等人分為兩派。民社黨還積極參加國民黨的改組政府,參加制憲。1947年民社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其政治綱領完全和國民黨的反動綱領接近。這一切表明,民社黨已完全投人了國民黨的懷抱,變成了國民黨的御用工具。1949年,伴隨着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失敗,民社黨失去依靠。1949年冬,民社黨中央黨部移往台灣,開始了在台灣的活動時期。
國民黨退據台灣之前,中國民主社會黨因內訌已經處於嚴重分裂狀態,其成員大都潰散四處,各行其是。民社黨中央組織已基本停止正常活動。國民黨退據台灣後,民社黨仍然呈四分五裂之勢,成員散落在大陸、港澳、北美,也有部分人跟隨國民黨退台。1950年,遠在美國居住的張君勱委託徐傅霖為民社黨“代理黨主席”,主持黨務。徐傅霖在台灣打出民社黨旗號,支撐門面,試圖把退台的民社黨成員重新組織起來,但是長期以來,雖有民社黨的形式,但其內部仍鬆散不堪,號令不一。自然使民社黨在台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甚微。
民社黨之所以能在國民黨“戒嚴”時期以所謂的在野黨名義存在下來,是因為該黨附和國民黨反共政策,支持蔣介石在台灣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從第一屆“國民大會”與第一屆“立法院”的“合法”開會,到“臨時條款”的修訂、蔣介石得以做“終身總統”,乃至獨裁機構的設置,國民黨都得到了民社黨的鼎力支持。而作為國民黨給民社黨的回報,不僅允許其以反對黨名義繼續存在,而且每年還補助民社黨數百萬元新台幣的“反共”宣傳費。不過,儘管民社黨是以反對黨的名義存在下來,但其喪失了反對黨的作用,對執政的國民黨既不能監督,更無力制衡。它逐漸蜕變為國民黨的傳話筒,對國民黨的成就大加讚揚、對國民黨的失敗默不作聲,完全失去了作為在野黨存在的意義。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台灣網[引用日期2023-09-19]
  • 2.    李立:《台灣政黨政治發展史》,九州出版社,2014年,第65-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