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

鎖定
中國國家博物館(英文: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簡稱國博,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中華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負有留存民族集體記憶、傳承國家文化基因、促進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使命,也是國家文化客廳。 [20]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民國元年(1912年)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5]  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201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完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新館建築保留了原有老建築西、北、南建築立面,總用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築高度42.5米,地上5層,地下2層,展廳48個,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有藏品數量143萬餘件,涵蓋古代文物、近現當代文物、藝術品等多種門類,涉及甲骨、青銅器、瓷器、玉器、金銀器、錢幣、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誌、璽印、書畫、雕塑、漆木傢俱、磚瓦石刻、琺琅器、玻璃器、絲織品、工藝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 [20] 
2012年11月0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1]  2020年10月30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被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8]  2021年底,據《2020年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國家博物館排名全球第二。 [35] 
中文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
外文名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地理位置
中國北京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
佔地面積
70000 m²
類    別
綜合性博物館
投用時間
2012年3月1日 [23] 
開放時間
每天9:00~17:30(16:30停止入館,17:00觀眾退場),週一例行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門票價格
免費,部分展覽單獨收費
館藏精品
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後母戊鼎四羊方尊
現任館長
高政
所屬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5] 
總建築面積
近20萬平方米
建議遊玩時長
3~6小時
藏品數量
143萬餘件 [20] 
別    名
國博
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7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決定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以國子監為館址。
民國七年(1918年)7月,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遷址到故宮端門午門
民國九年(1920年)11月,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
1949年10月,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設址在北海團城,不久遷入故宮西華門武英殿
1958年10月,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在天安門廣場東側修建新館。
1959年8月,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新館工程竣工,成為建國十週年十大建築之一。
1959年10月,"中國通史陳列"公開預展。
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
196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83年初,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分設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2003年2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基礎上正式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7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正式動工。
2011年3月竣工,中國國家博物館試運行。
2012年3月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012年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週年紀念大會在國博劇場舉行。 [23] 
2018年3月,國博正式告別紙質門票,實行免票參觀,觀眾持身份證即可直接入館。 [2] 
2018年12月11日,曾在英國被拍賣的圓明園文物青銅“虎鎣”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6] 
2019年4月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新官網已上線 [13] 
2019年10月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開館。 [7] 
2022年4月,東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館捐贈的金代河津窯白柚珍珠地劃花葉形枕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33] 
2022年4月27日,中國紅十字會將一件編號為2022、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彼得·莫雷爾、國際聯合會主席弗朗西斯科·羅卡簽名的冬奧紅十字志願者馬夾,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34] 
2022年7月,華為麒麟980、巴龍5000、鯤鵬920、昇騰310等多顆自研芯片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37] 
2022年9月25日,藝術家陳可之的3幅油畫代表作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三幅作品分別是《中華英雄鄧世昌》《重慶大轟炸1938--1943》和《星光永恆》。 [39] 
△國家博物館舉辦中醫藥文化展,觀眾參觀明仿宋針灸銅人。 △國家博物館舉辦中醫藥文化展,觀眾參觀明仿宋針灸銅人。 [70]
2023年8月2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西漢河平元年銅鋞入藏儀式。 [50] 
2023年12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由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重慶大學聯合牽頭研製的嫦娥四號任務生物實驗載荷樣機。 [58] 
2024年2月,白鶴灘水電站實物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62] 

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築佈局

中國國家博物館外觀
中國國家博物館外觀(11張)
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週年“大慶”之際,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老館)在天安門廣場東側落成,成為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的“十大建築”之一,與作為新中國最高政治殿堂的人民大會堂遙遙相對,成為中國最高歷史文化殿堂,是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標誌性建築。 [23] 
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建築保留了原有老建築西、北、南建築立面。新館總用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築高度42.5米,地上5層,地下2層,展廳48個,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20]  建築由兩軸兩區構成。兩軸為:由西門到東門的東西軸線和由南到北的南北軸線。兩區為:由中軸內中央大廳分隔的南北兩個展區。西門面向天安門廣場,與人民大會堂相對;北門面向長安街。南北藝術長廊長260米,高28米;頂部有368個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藻井,樓頂有近2萬平方米的屋頂綠地。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內容

中國國家博物館綜述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6張)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包括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三大系列。其中,“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和“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為國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專題展覽主要以館藏文物為基礎,包括中國古代青銅器、佛造像、玉器、瓷器、國禮、現代經典美術作品、非洲木雕等十餘個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包括自主策劃展覽和引進交流展覽兩大類,覆蓋歷史文化、精品文物、考古發現、美術作品、地域文化和國際交流等多個方面,年均辦展40餘個。2018年國家博物館觀眾人數達861餘萬人,創造觀眾參觀歷史新高,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特別是“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期間,國家博物館接待觀眾達423餘萬人次。 [20] 

中國國家博物館基本陳列

  • 綜述
基本陳列 基本陳列
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11張)
《古代中國陳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級文物521件。陳列以王朝更替為脈絡,以珍貴文物為核心,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發展特點,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陳列分為遠古時期、夏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時期、明清時期八個部分。各部分介紹與重要展品如下: [24] 
  • 遠古時期
非洲雕刻
非洲雕刻(4張)
該展廳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文物與複製品。打製石器、獵物殘骸、用火痕跡、骨針獸牙貝殼裝飾品反映當時的生產生活內容與審美情趣。從八千年前的稻穀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則表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發展,農耕技術的提高催生了手工業、文字、文化藝術和宗教,社會開始發生分化。 [24]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高47釐米,口徑32.7釐米,底徑20.1釐米。這種在陶器燒成之後再在其表面進行繪畫的技藝,在中國原始彩陶中極為罕見,這也使得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成為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53]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
  • 夏商西周
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形態的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王權政治得以強化並完善。青銅鑄造達到較高水平,鑄就了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青銅銘文與甲骨文表明漢字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西周統治者推行禮制,重在彰顯、維護等級秩序。
青銅爵二里頭文化(夏代)。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為商周青銅鑄造的鼎盛奠定了基礎。
青銅鏡:齊家文化,是時代較早的青銅鏡之一,奠定了中國古代青銅鏡的基本形制。
乳釘紋青銅方鼎:商代前期青銅器,證明其出土地鄭州曾是商代都城。
龍虎紋青銅尊:商代。紋飾繁縟華美,集線雕、浮雕技法於一身,反映了商文化對淮夷部落的影響。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代。應是三苗部落受商文化影響的產物,羊首造型獨特,分鑄技藝複雜。 [24] 
  • 春秋戰國
西周以來的禮制分崩離析,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學術思想百花齊放,民族間相互融合,華夏民族主體形成,整個社會在征戰兼併中逐步走向統一。
王子午鼎:春秋楚國。器身上的龍形怪獸飾物是中國最早的失蠟法實例之一,在長篇銘文中使用鳥篆體也十分罕見,因此被譽為楚式鼎之冠。
吳王夫差鑑:春秋吳國,器主為一代名主吳王夫差,因在山西出土,是研究吳晉關係的重要資料。
朱繪陶獸耳方壺:春秋燕國,造型與紋飾均仿青銅器,以陶土為材質極為少見。 [24] 
  • 秦漢時期
中國進入大一統時代。琅琊刻石、陽陵銅虎符、秦兵馬俑等文物表明秦始皇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漢兵馬俑、綠釉陶樓、五銖錢紋銅鼓、扶風紙等則展示了西漢的強盛、東漢豪強勢力的擴張、各民族聯繫的加強、中外交流的空前發展以及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
琅琊刻石:秦代。秦始皇曾東巡留下刻石七處,僅存兩處,琅琊刻石為其一,是秦皇統一功績的珍貴例證,石上小篆文相傳為李斯所書。
楊家灣彩繪陶兵馬俑:西漢。陶俑描繪精、數量多、配套全、品種繁新、步武嚴整,為漢代出土文物所罕見。 [24] 
  • 三國兩晉
社會動盪,政權更迭頻繁。陶文武官俑、陶牛車、陶駱駝表現了民族融合的進程。青瓷與黑瓷反映了中國瓷器的新成就。社會的變革、中外文化的交融則通過《職貢圖》卷、鄧縣畫像磚等文物體現出來。
陶院落:三國吳。如實表現了廳堂、正房、廂房、前後門、門樓、角屋等建築,有可能是孫吳宗室特有的隨葬品。
陶耳杯:三國魏。出土於曹植墓,墓內隨葬品多為陶器,反映了這位歷史名人的淒涼晚景。
青瓷羊形燭台:三國吳。瓷羊形體雍容,釉色勻淨,色澤淡雅,是早期瓷塑精品。 [24] 
  • 隋唐五代
中國歷史進入全面繁榮的新階段。無論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還是唐朝後期至五代十國的社會變革和發展轉折,其宏大的格局、開放的氣勢、壯闊的場面,均為前代所無法比擬。當時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內地和周邊民族關係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中國許多科技成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三彩駱駝載樂俑:唐代。生動塑造了一頭駱駝與五名男子形象,巧妙誇張了人與駝的比例,釉色鮮明潤澤,代表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錢鏐鐵券:唐代。“丹書鐵券”的珍貴實物,作用相當於“免死金牌”,是中國最早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件御賜鐵券。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五代。造型生動,色彩豔麗,形式罕見。原物有一對武士,各肩負一青龍和鳳鳥,早年被盜出國,後追回鳳鳥件,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得知後將所藏青龍件捐贈國博。 [24] 
  • 遼宋夏金元
中國從多民族政權的並立走向統一。宋元名窯瓷器反映了手工業的重大發展,紙鈔的應用表明商品經濟愈加活躍。城市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聯繫不斷加強。
鎏金鹿紋銀雞冠壺 鎏金鹿紋銀雞冠壺
鎏金鹿紋銀雞冠壺:遼代。帶有明顯唐代金銀器特徵,又保留契丹民族的造型特色,是存世僅見的銀質雞冠壺。
《中興四將圖》卷(複製品):南宋。傳為劉松年作,所繪人物比例準確,姿態自然,是南宋肖像畫中的傑作。
綠釉鴟吻:西夏。古建築正脊兩段的構件,釉面光亮,造型威猛,是西夏皇陵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築構件。 [24] 
  • 明清時期
明孝靖皇后鳳冠 明孝靖皇后鳳冠
中國古代王朝體系的最後階段,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峯,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京城規劃圖、景德鎮官窯瓷器等文物反映出超越前代的繁榮。但是,中國這一農業文明古國正與後起的工業文明大國悄然拉大差距,預示着新時代的到來。
鄭和銅鐘:明代。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前為祈求平安鑄造的銅鐘,是鄭和一生壯舉的見證。
中國古代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45張)
開荒執照:清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雲南地方政府頒發給麗江府魯甸人沙立目的土地憑證,附有民國四年(1915年)雲南財政廳頒發的驗契,證明這塊由沙家開墾的土地一百多年間一直在沙家名下。
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代。景德鎮御窯專為圓明園海晏堂燒製的陳設品,海晏堂即為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的安放處,1860年慘遭英法聯軍焚燬,海晏河清尊因此愈顯珍貴。
中國古代書法展
中國古代書法展(20張)
徐揚《乾隆南巡圖》卷:清代。描繪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第一次南巡江浙的歷史畫卷,共12卷,分為紙本和絹本。絹本已散佚,紙本全12卷皆藏國博。 [24] 
開國元勳文物館
開國元勳文物館(12張)
《復興之路》展覽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基本陳列的最新發展。近代部分以2300多件實物、文獻、圖片、圖表、模型、繪畫、雕塑、舊址復原、模擬景觀等展品,展現了從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中國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近代和現代的革命歷史文物,再現了從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多年近代中國歷史發展概貌。中國革命博物館當時是中國近、現代文物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館,基本陳列是《近代中國》和《當代中國》。 [25] 
《復興之路》簡介
前言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和愛好和平的偉大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過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民族興旺、國家強盛是一代代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
《復興之路》基本陳列通過回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充分展示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充分展示了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
中華民族已經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展現。中華兒女的夢想和追求一定能夠實現。 [25] 
第一部分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單元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
第二單元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第三單元中國人民的抗爭和覺醒 [25] 
第二部分
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
第一單元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單元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第三單元辛亥革命失敗和新文化運動興起 [25] 
第三部分
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
第一單元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第二單元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
第三單元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第四單元為新中國而奮鬥 [25] 
第四部分
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
第一單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第二單元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第三單元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第四單元國際地位提高與國際環境改善 [25] 
第五部分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一單元開闢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
第二單元開創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第三單元開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篇章 [25] 
結束語
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譜寫了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壯麗史詩。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偉大的祖國相繼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歷史昭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向未來,任重道遠。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萬眾一心、開拓奮進,為實現”十二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鬥。 [25] 

中國國家博物館專題陳列

專題展覽
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不僅開啓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也掀開了世界歷史新篇章。“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而精心製作奉獻的一份重要禮物。這次展覽從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中精心挑選了部分優秀油畫、國畫和雕塑作品,全景式地向觀眾展示中國革命從星火燎原到開國大典的艱難曲折和苦難輝煌。
科技的力量
自古以來,科學和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着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中華民族曾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世界科技進步作出重大貢獻;也經歷過落後於時代的屈辱挫折,在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過程中艱難地走向復興;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科技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本展覽提綱挈領地勾勒出從古到今中國科學技術與工業發展歷程的基本脈絡。
新中國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風洞
風洞是進行空氣動力實驗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也是大氣層內飛行器研究最可靠的實驗手段。1958年建成的北京大學直徑2.25米低速回流風洞,是中國首座可以同時為航空工業工程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實驗風洞,為中國低速空氣動力學實驗和航空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中國航空史上使用時間最久、效率最高、對飛行器低速空氣動力特性的設計貢獻最大的風洞之一。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
服飾不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美譽,數千年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不僅折射出古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也勾勒出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生活畫卷。“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以國博學者數十年學術研究成果為依託,按歷史時期分為六個部分,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
中國古代錢幣展
中國古代錢幣歷史悠久,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浸潤下逐漸演進出系統完整、內容豐富、脈絡清晰、內涵博大、個性鮮明的中國古代錢幣文化,是反映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燦爛輝煌的重要代表性物證。本展覽從二十餘萬枚館藏錢幣中精選出一千八百餘件珍品,輔以其他類別文物二百餘件,分兩個部分進行展示。力求全方位立體化呈現中國古代錢幣的歷史演進。
鏡裏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
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佈廣泛的收藏門類。“鏡裏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中國古代書畫——明清繪畫中的山水行旅
中國國家博物館庋藏古代卷軸書畫近萬件,形制齊備,品類豐富,既有珍如拱璧的宋元法書名畫,也有體系完整的明清書畫名家作品;既能夠呈現中國古代藝術衍進的內在關聯,也可以反映出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多樣圖景。展覽以“明清繪畫中的山水行旅”為主題,精心遴選館藏五十餘件創作於十五至十九世紀的山水畫作精品,通過“實景·佳致”、“溪山·怡情”兩個部分,突出展示中國古代山水畫中“實”與“虛”兩方面——畫家的山川遊歷、行旅感懷與筆墨風格樣式之間的互動關係。
中國古代佛造像
“中國古代佛造像”展通過236件藏品,完整勾勒出中國古代佛造像的發展歷程,系統呈現了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豐富內涵,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源遠流長、開放包容和博大精深。展覽以專題方式展示,從“傳播之路——石窟寺擷珍”“神采華韻——漢傳佛造像”“交相輝映——藏傳佛造像”三個不同角度闡述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形成、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
中國古代瓷器
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瓷器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辨識度的標誌之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大創造,也是人類物質文明史上的偉大發明。早在夏商時期,中國已能燒造原始瓷器。東漢晚期,普遍意義上的成熟瓷器被燒製成功。從唐代的“南青北白”到宋代的名窯林立,再到元明清的精巧絢爛和異彩紛呈。 [36] 

中國國家博物館主題陳列

歷史文化展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歷史文化展旨在通過展覽的形式,展現中華大地各民族、各地區歷史文化發展特色,以及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特點。
考古發現展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考古發現展旨在加大考古發掘展覽的展示,通過選擇各地考古發掘精品文物,深刻闡釋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和傳承,展現各地文物保護的成果,促進文物研究和保護。
科技創新展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創新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和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質。科技創新展通過表現中國科技工作者為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作出的重大貢獻,展示中國科技鉅變、重大科技成就,以此展示全球範圍內中國科技創新事業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地域文化展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符號和人文精神之根,彰顯出區域歷史的積澱,代表着鄉土文化的認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地域文化展以地市級區域文化為主要目標,已經成為國家博物館臨時展覽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典美術展
經典美術展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通過展示中國傳統藝術發展、創新的經典繪畫和雕塑作品。
國際交流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堅持配合國家外交策略,積極擴大對外交往,充分發揮文化客廳作用,推動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互鑑,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民心相通。通過配合建交紀念日、文化旅遊年、重大國際會議和國事訪問等國家外交活動組織開展各類國際交流展,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文化外交。 [48] 

中國國家博物館臨時展覽

吉光片羽——書法家寫王蒙文句展
展期
2014年12月27日~2015年1月11日
地點
南1展廳
主辦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會
介紹
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王蒙是一位有着獨特經歷與風格的作家。王蒙與新中國一同成長,一起沉浮,不僅進行文學創作與研究,還投身於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之中。王蒙視野廣闊,思想深邃,與時俱進,貼近羣眾。作品始終緊貼時代脈搏,彰顯着大格局中的大智慧,給人以豐富的精神營養。
塑魂鑑史
展期
2014年12月9日下午4時開幕
地點
西大廳公共空間
主辦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
介紹
整個紀念雕塑分別以《家破人亡》、《逃難》、《冤魂吶喊》、《勝利之牆》四組雕塑形成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表現了劫難中的中國人民的形象。這裏展出的是《逃難》主題的羣雕。作者立足於人類歷史的高度將個人情感融入民族情感、人類情感。旨在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以祈求世界和平。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大型組雕是吳為山先生於2005年始接受江蘇省委、省政府之邀請創作的,於2007年12月13日落成。 [9] 
連紫華瓷藝作品展
展期
2014/11/26~2015/1/9
地點
南14展廳
介紹
德化窯是中國最重要的民窯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連紫華作為新生代德化瓷雕的優秀傳人,具有很高的藝術悟性,傳統功力深厚,尤長於傳統佛教人物的塑造,形神俱佳、高貴典雅,大樸善美,深具明代白瓷雕塑之氣象。
2019年4月10日重裝開館後,國博同時還宣佈了4月11日在國博舉辦的三場活動——“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新書首發式。 [3] 
2019年9月17日,《迴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流失文物迴歸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伯遠帖》《五牛圖》《瀟湘圖》《祥龍石圖》等600餘件迴流中國文物,這也是中國首次對流失文物迴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展廳裏,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青銅虎鎣(yíng)、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圓明園青銅鼠首兔首、皿方罍(léi)等600餘件文物分“圓明夢歸”“革故鼎新昔往今歸”“多措並舉殊途同歸”和“協和萬邦四海歸心”四部分,講述25個迴歸故事 [14] 
2019年10月22日,“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為期兩個月。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次舉辦以甲骨文為內容的文化展,也是國家博物館館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規模展示。展覽9個主題以甲骨為依託,還同時展示與之相關的青銅器、陶器、玉器、書籍等文物。 [15] 
2021年6月22日,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無聲詩裏頌千秋——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無聲詩裏頌千秋——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8、南9展廳展出。這一主題展以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百集特別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為依託,以百年黨史發展的重大事件為時間線索,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五家單位的館藏中,遴選出一百件反映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最具代表性的美術經典作品,以生動的藝術形式讓大眾更加深刻地瞭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發揮美術作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獨特作用。《無聲詩裏頌千秋——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主題展》將持續到7月25日。 [16] 
國博巡展 國博巡展
2021年9月1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禮和萬方—商周青銅鼎特展”對公眾展出,其中:子龍鼎、大盂鼎、大克鼎三尊重器聯袂亮相。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攜手上海博物館推出,近40件商周時期極具代表性的青銅禮器,結合陶範、全形拓,從用鼎制度、造型藝術、紋飾紋樣、銘文內容、製作工藝等方面綜合呈現商周青銅禮儀文明的源遠流長,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18] 
2021年9月17日至11月17日,為進一步宣傳推廣大足石刻文化,提升大足石刻知名度和影響力,“殊勝大足——大足石刻特展”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 [17] 
東方吉金——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
2022年8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週年之際,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東方吉金——中韓日古代青銅器展”亮相國博。 [38]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綜述

藏品
藏品(18張)
中國國家博物館現有藏品近143萬件,時間跨度從遠古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個門類。其中,古代文物83.5萬件(套),近現代文物35萬件(套),圖書古籍善本24.2萬餘件(冊),共有一級文物近6000件(套)。涉及甲骨、青銅器、瓷器、玉器、金銀器、錢幣、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誌、璽印、書畫、雕塑、漆木傢俱、磚瓦石刻、琺琅器、玻璃器、絲織品、工藝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等,具有獨特鮮明特點,展現和見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血脈綿延與燦爛輝煌。 [20]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從紅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華第一龍”,殷商晚期形制雄偉的“後母戊”鼎,鑄有武王徵商銘文的“利”簋,到詼諧傳神的東漢擊鼓説唱陶俑,體現盛唐氣象的三彩釉陶載樂駱駝,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紛呈的瓷器書畫、古籍善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裏綿延不斷、薪火相傳;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的上下求索,《新青年》發出的時代呼喚,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事變,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拯救民族危亡的連天烽火,《開國大典》裏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萬丈豪情,再到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 [22] 
2024年1月12日中國經濟新聞網報道,麒麟操作系統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這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第一款國產操作系統。 [59] 

中國國家博物館重要藏品

古代文物
人面魚紋陶盆是新石器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
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綵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着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
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有大量的動物形紋飾,如魚、鹿、蛙等,以魚紋最為典型。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公認的彩陶藝術精品。類似內容的彩陶盆在遺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很像一種特製的葬具。 [22] 
大盂鼎是西周炊器,清道光年間陝西郿縣禮村出土,通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
大盂鼎系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先後為當地鄉紳郭氏、縣令周廣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蔭等所有,1951年潘氏後人潘達於女士將其捐贈予上海博物館,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而另一尊同為盂所鑄之鼎,形制略小,習稱“小盂鼎”,器上銘文涉及西周與鬼方之間的戰事,但此器在輾轉收藏的過程中已不見蹤跡,僅於著錄中保存銘文拓本。
大盂鼎器壁較厚,立耳微外撇,折沿,斂口,腹部橫向寬大,壁斜外張,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成垂腹狀,下承三蹄足。器以雲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兩週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 [22] 
三星他拉玉龍 三星他拉玉龍
三星他拉玉龍為新石器新石器時代後期紅山文化,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高26釐米。 [29] 
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鈎。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現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彩繪,或為雕塑。關於龍的原型,研究者們提出過各種假説,如蛇、鱷魚、蜥蜴、魚、鯢、馬、牛、豬、鹿、熊、虎、蠶、蠐螬、松樹、雲、閃電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龍”字和婦好墓出土的玉龍都顯示,龍是一種巨頭、有角、大口、曲身的神獸。新石器時代最符合這些特徵的文物應屬紅山文化中的這種蜷體玉龍,安徽含山凌家灘、湖北天門肖家屋脊也都有類似的玉龍形象,它們有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這件玉龍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徵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並上翹起稜,端面截平,有2個並排的鼻孔,似有豬首特徵。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製成,琢磨精細。 [22]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新石器時代前期仰韶文化葬具,1980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高47釐米、口徑32.7釐米、底徑20.1釐米。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外表呈紅色,作直壁平底圓筒狀。陶缸外壁有彩繪一幅。畫面左側為一隻站立的白鸛,通身潔白,圓眼、長嘴、昂首挺立。鸛嘴上銜着一條大魚,也全身塗白,並用黑線條清晰描繪出魚身的輪廓。畫面右側豎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編織物纏繞並刻劃符號等。白鸛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鸛身微微後仰,頭頸高揚。魚眼則畫得很小,身體僵直,魚鰭低垂,毫無掙扎反抗之勢,與白鸛在神態上形成強烈的反差。
陶缸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構。左繪有鸛鳥一隻,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圓睜,口含一條大魚;右繪一把石斧,斧頭捆綁在豎立的木棒上端。作者為表現鶴的輕柔白羽,把鸛身整個塗抹成白色,猶如後代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石斧和魚的外形則採用“勾線”畫法,用簡練、流暢的粗線勾勒出輪廓;斧、魚身中填充色彩,猶如後代中國畫的“填色”畫法。 [22] 
子龍鼎 子龍鼎
子龍鼎為商後期商末周初文物,傳20世紀20年代河南輝縣出土,通高103釐米、耳高22釐米、腹高43釐米、足高36.5釐米、口徑80釐米。
子龍鼎,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側飾兩週凹弦紋,折沿寬緣,腹部橫向寬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頸部以雲雷紋為地,周飾2類6組浮雕式饕餮紋,足上端飾高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週凸弦紋。
子龍鼎所鑄銘文“子龍”之“子”字較小,下“龍”字以雙線勾勒,虯勁有力,恰如一豎立且尾部向右上盤卷的龍形,瓶形角,圓目,張口,生動傳神。器頸部所飾,一為有首無身饕餮紋,瓶形角;二為首身完整饕餮紋,卷角較寬,尾部下卷,爪後有長距,以凸起的鼻樑部位為對稱軸線,軀幹向兩側同時展開,形成一首雙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體。兩類饕餮紋相間環列,靜中求變。整個饕餮紋帶由一個單元紋樣向左右兩方反覆連續伸展構成,整齊並富有節奏。器足上端所飾饕餮紋卷角如羊,角尖部內卷並高高凸起,愈顯動感,也與鼻樑部位聳起的扉稜增加了器物的穩定。 [22] 
後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的禮器,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高133釐米、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重832.84千克。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稜。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週凸弦紋。
“後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 [22] 
虎紋石磬 虎紋石磬
商虎紋石磬是商打擊樂器,1950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長84釐米、寬42釐米、厚2.5釐米。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婦好墓中出土5件長條形石磬,製作比較精細,磬身上分別刻有文字和鴞紋,其中有3件,均為白色,泥質灰巖,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編磬。這件虎紋石磬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紋,據測定此磬已有5個音階,可演奏不同樂曲。 [22] 
春秋“秦公”青銅簋 春秋“秦公”青銅簋
春秋“秦公”青銅簋是春秋時期的祭器,民國6年(1917年)出土於甘肅省禮縣紅河鄉西垂宗廟遺址王家東台的一個青銅器窖藏,1959年由故宮博物院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秦公簋通高19.8釐米,口徑18.5釐米,足徑19.5釐米。此簋為圓形,蓋與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圓的形體,蓋頂有圓形捉手,面飾瓦紋,緣以細密的勾連紋。器側為飾獸首的耳,無垂珥。口沿下飾勾連紋帶,腹為瓦紋。圈足飾波帶紋。銘文計123字,另有刻款18字。簋上的銘文是先墨書、後契刻模型、再翻範鑄造而成,開創了中國早期活字模之先導。 [22] 
戰國銅冰鑑 戰國銅冰鑑
戰國銅冰鑑,是戰國時期青銅酒器,1977年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冰鑑是由一個方鑑和一件方尊缶組成的青銅套器,方尊缶置於方鑑內,其底部一側有兩個長方形榫眼,另一側有一個長方形榫眼,安裝時,把這三個榫眼與方鑑內底的三個彎鈎扣合,其中一個彎鈎的活動倒鈎自動倒下後,可把方壺固定在方鑑裏而不晃動。戰國銅冰鑑為後人展示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的高超技法和先進水平,不僅成為了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證物,更是青銅鑄造史上的的典範之作,堪稱青銅時代的巔峯作品之一。 [22] 
《琅琊刻石》 《琅琊刻石》
《琅琊刻石》是刊刻於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稱“琅琊台刻石”等,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為“始皇頌詩”,用289字記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功績,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後半部分“二世詔書”刻於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用208字記錄李斯、王綰等隨從大臣的名字及議立碑刻的事蹟。琅琊刻石傳為李斯所書,殘石高132.2釐米,寬65.8~71.3釐米,厚36.2釐米,存13行87字,屬小篆書法作品,與《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 [22] 
西漢彩繪雁魚青銅釭燈 西漢彩繪雁魚青銅釭燈
西漢彩繪雁魚青銅釭燈為西漢青銅器,於1985年出土于山西省朔縣照十八莊。釭燈高53釐米,釭燈整體作鴻雁回首銜魚佇立狀,由雁銜魚、雁體、燈盤和燈罩四部分分鑄組合而成。雁頸修長,回首銜一魚。雁體肥碩,其身兩側鑄出羽翼,短尾上翹,雙足並立。燈盤帶柄,位於雁背。燈罩為兩片弧形板。燈盤、燈罩可轉動開合以調整擋風和光照,魚身、雁頸和雁體中空相通。
“釭”指的是導煙管,“釭燈”就是“帶導煙管的燈”,是漢代新創制的一種燈具。漢代釭燈通常被做成人形、動物形和器物形,其導煙管有單管和雙管兩種,都能將煙氣導入燈腹內,使室內減少煙炱而保持清潔。釭燈的構思設計精巧合理,達到了功能與形式的統一,為漢代青銅器中少有器物。 [22]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1957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崖墓,為東漢明器。説唱陶俑高56釐米,以泥質灰陶製成,頭上戴幘,兩肩高聳,着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説唱的形象。
漢代俳優大致以調謔、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並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往往隨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表演時,一邊擊鼓邊歌唱。當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俳優之風甚盛。在四川的東漢墓中先後出土多件形象類似的擊鼓説唱俑,這説明當時蜀地説唱表演頗為流行。東漢擊鼓説唱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屬國家一級文物。 [22] 
西晉青釉鏤空香薰 西晉青釉鏤空香薰
西晉青釉鏤空香薰,1953年出土於江蘇省宜興市周處墓墩一號墓。香薰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是球形熏籠,下部是圓形承盤。球形熏籠上部是三層三角形鏤孔,下部有一橢圓形進香口。籠上有一展翅欲飛的鳥形鈕,籠下是三隻直立躬背的熊形支足。承盤為平底淺腹,下面裝有三隻熊足。全器造型獨特,製作精緻,是貴族使用的薰香用具。
香薰,是燻爐的一種形式,主要用於燃放香料。當爐內香料點燃時,香氣就從爐上的鏤孔中飄出,使室內香氣撲鼻。戰國時期,中國就已使用燻爐進行薰香,漢代則流行青銅和陶製的燻爐。三國時期,瓷燻爐出現,它們多呈罐形或盆形,器腹部有幾排小圓孔,以便空氣流入和香氣流出。兩晉南北朝時期,瓷質薰爐成為日常用品。特別是東晉南朝時期貴族士大夫盛行“薰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方式,各種小巧精美、玲瓏剔透的香薰也應運而生。 [22] 
隋嵌珍珠寶石金項鍊 隋嵌珍珠寶石金項鍊
隋嵌珍珠寶石金項鍊,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這位九歲名叫李靜訓的女孩,既是北周、隋代顯赫的李氏家族的千金,又是北周宣帝與皇后楊麗華的外孫女,也是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的曾外孫女,是一位地道的金枝玉葉、帝胄王孫。她的墓不僅喪葬規格極高,還隨葬了不少具有異域色彩的物品。其中最為令人矚目的,莫過於這條精美無比的金項鍊了。
項鍊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顆,珠光閃閃,璀璨奪目。項鍊上端正中為圓形,內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藍色垂珠。項鍊下端居中為一個大圓金飾,上鑲嵌一塊晶瑩的雞血石,在雞血石四周嵌有24顆珍珠,左右兩側各有一圓形金飾,上鑲嵌藍色珠飾,周緣亦各鑲嵌珍珠一週。雞血石下掛一心形金飾,上鑲嵌一塊長達3.1釐米,極為罕見的青金石。整條項鍊鮮紅的雞血石、寶藍的青金石交相輝映,再配以潔白的珍珠,在純金的烘托下,顯得格外鮮豔奪目,雍容華貴,堪稱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精品。 [22] 
唐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 唐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
唐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鮮于庭誨墓。駱駝昂首挺立,馱載了5個漢、胡成年男子。中間一個胡人在跳舞,其餘4人圍坐演奏。手中的樂器僅殘留下一把琵琶,據夏鼐先生研究,應該是一人撥奏琵琶,一人吹篳篥,二人擊鼓,均屬胡樂。駱駝載樂陶俑巧妙地誇張了人與駝的比例,造型優美生動,釉色鮮明潤澤,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載樂駱駝陶俑表現的應該是長安百戲中的一個雜技節目。唐代百戲留下記載的有盤杯伎、吞劍伎、獼猴緣竿伎、透飛梯伎等。當時,在長安城的東市和西市都有專門的百戲班子,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讓人們花錢僱演。唐玄宗曾“召兩市雜戲以娛貴妃”。 [22] 
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此花盆口呈海棠式,晶瑩的天藍釉色中映現出宛若玫瑰般的紫紅,極其斑斕。外底刻“重華宮”、“金昭玉翠用”等楷書題字,為清宮舊藏。
鈞窯遺址在今河南省禹縣境內,現已發現窯址100多處,其中鈞台八卦洞窯是北宋末年建立的官窯,專門燒製宮廷陳設的花盆、洗、尊等瓷器。鈞窯瓷器屬北方青瓷系統,釉色以青藍為基調,因釉料中含氧化銅,燒成的瓷器可於青藍中呈現紫紅色,人們稱其為“窯變”。鈞窯的另一特點是燒製的瓷器釉面往往有“蚯蚓走泥”紋,這是因為在燒製過程中釉層發生乾裂,低粘度釉在高温作用下流入裂口,形成這種特有的紋路。
傳世鈞窯瓷器中帶銘文的不多,都是北宋後期宮廷用瓷。刻有“重華宮”、“鍾粹宮”、“景陽宮”、“養心殿”等字樣者,是清代造辦處玉作匠後刻的。清代宮殿之內陳設的文物都有檔案,專門記錄清代宮殿陳設文物的名稱、件數及動態。宋鈞窯瓷器在底部刻上列宮殿名,表明是分別陳設於各殿的文物。 [22] 
元銅壺滴漏 元銅壺滴漏
元銅壺滴漏是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由廣州人冼運行、杜子盛等鑄造於元延祐三年(1316年)。整件滴漏由四個銅壺組成,分別是日壺、月壺、星壺、受水壺。也有一種説法稱為日天壺、夜天壺、平水壺和受水壺。日壺壺壁鑄有圓形太陽圖,月壺壺壁鑄有月形圖,星壺壺壁鑄有北斗七星圖,受水壺壺壁鑄有八卦圖。使用時四壺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為日壺,最下為受水壺。在日、月、星壺的底部各有一個出水的龍頭。受水壺壺蓋正中立一銅表尺,上有時辰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放一木製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塊木板,稱作浮舟。壺身刻有關於製作年份和人員的文字。
這是一件浮箭法複式漏壺,使用時,日壺的水以恆定的流量滴入下層的月壺,月壺之水滴入星壺,星壺上部有一個小洞,如果月壺滴下的水多了,多餘的就會從這裏流出,使星壺的水量保持恆定,以便均勻地滴水給受水壺。受水壺中的水逐漸增加,浮舟便托起木箭緩緩上升。將木箭的頂端與銅表尺上的刻度對照,就可知道當時的時間。這件銅壺滴漏從製成之日一直被使用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後,歷時將近700年,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銅壺滴漏。 [22] 
明仿宋針灸銅人 明仿宋針灸銅人
明仿宋針灸銅人。北宋不斷髮現針灸新穴位,多由不同醫生髮現,難以交流驗證。為防止混亂,醫官王惟一於大聖四年(1026年)鑄造了兩個空心銅人體模型,其全身標註559個穴位,其中107個是一名二穴,故全身共有666個針灸點。銅人既是針灸醫療的範本,又是醫官院教學與考試的工具。考試時,銅人外層塗蠟,穿上衣服,體內灌水;學生根據命題以針刺穴,針入水出,方為合格。兩具銅人分別放在醫官院和大相國寺。金滅北宋,相國寺的銅人毀於戰火,僅剩醫官院內的銅人。
元滅金後,將此銅人運至大都。因長期使用磨損,不堪再用。於是尼泊爾人阿尼哥奉命按樣仿鑄了一個新銅人。明滅元后,這個銅人仍然繼續使用。但到明英宗時,又因磨損而無法再用,於是再仿鑄一個,此即現存者。此仿鑄銅人忠實於宋代原物,準確反映了宋代針灸學的水平。 [22] 
清乾隆霽藍釉粉彩描金蓮花紋雙燕耳尊 清乾隆霽藍釉粉彩描金蓮花紋雙燕耳尊
清乾隆霽藍釉粉彩描金蓮花紋雙燕耳尊是景德鎮御窯為圓明園海晏堂燒製的陳設品。此尊工藝高超,外壁施霽青色釉,以金彩繪蕉葉、纏枝花卉等紋飾,近足部飾粉彩仰蓮紋及聯珠紋。外底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霽青色”象徵河清,燕子與“晏”諧音,整件器物藴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時期粉彩瓷器的生產工藝達到了高峯,品種齊全,裝飾技法豐富多樣,繪畫水平高超,器型製作精美,這件瓷尊就集中體現了這些時代特點。
由於圓明園這一世界名園連同海晏堂於清文宗咸豐十年(1860年)慘遭英法聯軍野蠻的劫掠焚燬,最終淪為一片廢墟。當年海晏堂內的實情實景後人已無從得見,這件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也因此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22] 
桃花洞釉燈籠瓶 桃花洞釉燈籠瓶 [45]
桃花洞釉燈籠瓶,器因形似燈籠也稱為“燈籠尊”。桃花洞釉瓷器以暖色調的顏色釉為主,採用吹釉法制成。 [45] 
遼鎏金鹿紋銀雞冠壺 遼鎏金鹿紋銀雞冠壺
遼鎏金鹿紋銀雞冠壺 [51] 
鎏金青銅銜環鋪首 鎏金青銅銜環鋪首
鎏金青銅銜環鋪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52] 
唐代演奏陶俑 唐代演奏陶俑
唐代演奏陶俑,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57] 
革命文物
顏惠慶戴過的眼鏡 顏惠慶戴過的眼鏡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
顏惠慶戴過的眼鏡 [22]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銀印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銀印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銀印由林伯渠於1959年9月捐贈。1931年11月2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任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這枚印章由此開始啓用。長征時,由於輕裝的需要,鋸掉了印章的木柄。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鄭重聲明:取消蘇維埃政府,改稱特區政府。印章交由林伯渠任主席的陝甘寧邊區政府保管。1947年,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前,要求輕裝,林伯渠燒掉多年的日記,卻留下這枚印章。他説“革命的印把子,是永遠不能丟掉的”。 [22] 
開國大典時毛澤東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國旗 開國大典時毛澤東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國旗
開國大典時毛澤東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國旗,這面旗幟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51年7月1日撥交給國博珍藏。雖歷經風雨國旗邊角和旗褲已略有殘破、旗面略有褪色,但仍富有光澤,它是中國歷史新篇章開端的見證。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按動電動裝置電鈕,象徵着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中央的旗杆上冉冉升起。這面國旗由5幅紅綢拼接軋製而成,5顆黃星由黃緞製成,“大星位於左邊(正立),四顆小星位於右邊環繞大星,每顆小星均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22] 
近現代文物
鄧稼先領導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用的手搖計算機 鄧稼先領導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用的手搖計算機
鄧稼先領導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用的手搖計算機由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前身為二機部九院)於1999年撥交。這台手搖計算機為上海通用牌(第34695·號),201型。鄧稼先(1924~1986年),安徽懷寧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0年在美國獲物理博士學位後回國。曾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九院理論部設計部主任等職,領導該部用手搖計算機等對原子彈爆炸時的物理過程進行了九次模擬計算和分析,完成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邁出中國獨立研製核武器的第一步。 [22] 
國產台式英雄金筆 國產台式英雄金筆
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時用的國產台式英雄金筆,這是香港問題和平解決的歷史見證,由外交部禮賓司於1985年12月25日撥交。
1984年12月1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大廳,中國總理和英國首相分別代表本國政府正式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並設立特別行政區,維持其現行社會制度、經濟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變。香港問題的解決是“一國兩制”構想成功的實踐,為順利解決澳門問題和實現台灣迴歸祖國提供了範例。 [22]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用的木槌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用的木槌
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主席宣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用的木槌,又被稱為“入世槌”。它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一歷史時刻的見證。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英文縮寫WTO,成立於1995年1月1日,其前身為關税及貿易總協定。加入世貿組織是中國改革開放和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世貿組織本身的需要。中國自1986年提出重返關貿總協定時起,為復關和加入世貿組織進行了長達15年的不懈努力。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在先後完成加入雙邊談判和多邊談判後,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會上,大會主席卡塔爾財政經濟和貿易大臣卡邁勒敲響手中木槌,宣佈通過《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
會議結束後,北京晚報的兩位記者經會議主辦方允許將卡邁勒先生宣佈中國“入世”的木槌帶回中國。2001年12月12日,也就是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第二天,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將“入世槌”捐贈國博。 [22] 
宋代蹴鞠紋青銅鏡 宋代蹴鞠紋青銅鏡
宋代蹴鞠紋青銅鏡,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這面宋代蹴鞠紋銅鏡上一男一女正在進行蹴鞠,旁邊還有一男一女看得津津有味。 [54] 
馬頭鹿角形金步搖 馬頭鹿角形金步搖
馬頭鹿角形金步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因佩戴者行走時隨着步伐搖曳而得名。 [55-56] 
魚紋彩陶盆 魚紋彩陶盆
魚紋彩陶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文物 [60] 
玉螭紋獸耳匜 玉螭紋獸耳匜
玉螭紋獸耳匜: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61] 
青銅三聯甗 青銅三聯甗
青銅三聯甗:一鬲三甑,三甗聯為一體,可以同時蒸煮三種食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63] 
絳紗地柿蒂紋蠟纈 絳紗地柿蒂紋蠟纈
絳紗地柿蒂紋蠟纈:唐,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64] 
青瓷葫蘆尊 青瓷葫蘆尊
青瓷葫蘆尊: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文物。釉色晶瑩,呈現上小下大對比誇張的葫蘆形 [66] 
《憲宗元宵行樂圖》 《憲宗元宵行樂圖》
《憲宗元宵行樂圖》,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67] 
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國家博物館藏 [68] 
清松石綠地粉彩八卦紋琮式瓶 清松石綠地粉彩八卦紋琮式瓶
清松石綠地粉彩八卦紋琮式瓶,國家博物館藏。 [68] 
鎏金熊形青銅鎮(漢) 鎏金熊形青銅鎮(漢)
鎏金熊形青銅鎮(漢),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69] 
△明仿宋針灸銅人,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明仿宋針灸銅人,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70]
據記載,最早的針灸銅人是北宋天聖四年(1026 年)鑄造的,後來損毀。此後明清以至民國均有仿製鑄造針灸銅人以作為官方穴位標準。 [70] 

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研究

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刊物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管、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1979年創刊,刊名先後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中國歷史文物》,2011年與《近代中國與文物》合刊後改現名。
自創辦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因內容及編校、印刷的較高質量,在專業研究人員和社會讀者中廣受好評,具備良好的學術聲譽和行業影響力,連續多年入選《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統計源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AMI)擴展期刊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為月刊,每年出版12期,每期發行量約3000冊。每年刊載文章約150篇,主要欄目包括:考古研究、青銅器研究、佛造像研究、錢幣研究、陶瓷器研究、玉石器研究、輿服研究、書畫研究、輿圖研究、墓誌碑帖研究、文獻典藏研究、近現代文物研究、近現代人物研究、館藏文物研究、文物保護研究等。此外,結合重大歷史節點、學術前沿熱點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重要展覽,多次策劃組織專題研究。
  • 《博物館管理》
《博物館管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管、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於2019年7月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創刊,在2019年11月召開的首屆“中國博物館五十人論壇”上正式宣佈出版,為2022年版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AMI)入庫新刊。
《博物館管理》致力於新時代中國博物館運營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研究,聚焦博物館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管理運行特點,促進理論建設和學術交流,推動經驗成果分享和傳播。本刊的創辦,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適應新時代博物館發展趨勢、充分發揮行業頭雁作用、加強博物館學科建設、為博物館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的重要舉措。
《博物館管理》為季刊,每年出版4期,每期發行量約2000冊。每年刊載文章約40篇,主要欄目包括:博物館理論前沿、博物館功能、文博政策、庫房管理、藏品管理、展覽管理、安全管理、觀眾管理、傳播管理、設備管理、信息技術應用、經營管理。此外,針對博物館領域熱點問題,不定期組織專題研究,邀請專家就相關問題進行專業解讀和學術探討。 [49] 
科研課題
金屬展櫃與木製展櫃內空氣質量分析及比較研究
吉祥天母造像樣式研究
“後母戊”青銅鼎綜合性技術研究
海外中國文物調查與研究(以英國為例的國別研究)
近年國內博物館原創性臨時展覽研究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史研究(1912——1949年)
近現代文獻複製技術研究
國家博物館藏品影像的知識產權管理
商周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研究
山西垣曲古城東關早期文化遺存與仰韶文化研究
楚簡中紀時、卜筮與祭禱制度的研究
古代的符節牌
明清民居建築木裝修地域分區與藝術流派——之“徽派民居文化圈”研究
唐代內附民族研究
館藏錫鉛器保護研究
博物館數字化資源在創意產業中的利用
吐爾基山出土金銀器保護的綜合性研究
豫南及鄰境地域青銅文化
藏傳佛教造像研究
館藏春秋戰國貨幣研究

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機構

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委員會
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要職責:組織學術研究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論證、科研課題的立項和驗收評審、科研成果獎勵的評審、學術成果水平的評估,為學術研究和發展相關的決策提供諮詢和建議。學術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學術研究中心,主要負責學術委員會活動組織和日常工作管理。 [46] 
金屬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2015年11月20日,金屬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掛牌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舉行,國家文物局時任局長劉玉珠、中國國家博物館時任館長呂章申共同為基地揭牌。通過公開招聘,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潘路為首任基地主任。學術委員會由21人組成,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成軍擔任首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46] 

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講堂

  • 《國博講堂》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學術交流平台,它以“歷史與藝術並重”為舉辦宗旨,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就相關領域的前沿問題和熱點學術問題發表精彩演講。截止至2013年末,《國博講堂》已經舉辦講座40餘場,內容涵蓋歷史、藝術、文物考古等多個領域。
《國博講堂》指引 《國博講堂》指引

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用價值

中國國家博物館目標方向

中國國家博物館發揮行業頭雁作用,建設與世界大國地位相稱、與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相稱、與蓬勃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稱、與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稱的世界級大型館,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傳播中心和交流中心。 [28] 

中國國家博物館功能職責

中國國家博物館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珍藏民族集體記憶、傳承國家文化基因,薈萃世界文明成果,構建與國家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相適應的中華文化物化話語表達體系,引導人民羣眾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發揮國家文化客廳作用。 [28] 

中國國家博物館機構設置

中國國家博物館現任領導

高政:館長。 [27]  [71] 

中國國家博物館歷任領導

姓名
時間
職位
胡玉縉
1912年—1918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彥 德
1918年—1920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符鼎升
1920年—1925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
徐協貞
1925年—1927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
孫樹棠
1927年—1929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
裘善元
1929年—1936
1936年—1943年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管理主任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主任
郭建勳
1938年—1943年
北平歷史博物館代理館長
羅 黼
1943年—1945年
北平歷史博物館館長
餘 遜
1945年—1947年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主任
韓壽萱
1947年—1949年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館長
王冶秋
1950
1950年—1958年年
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徐彬如
1958年—1961
1959年—文革初期年
1983年—1990年
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中國革命博物館黨總支書記
中國革命博物館名譽館長
李 昭
1955年—1959年
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黨支部書記
李兆炳
1961年—1966年
1966年—1972年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
中國革命博物館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黨總支書記)
龍 潛
1962年—1966年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楊振亞
1972年—1982年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沈慶林
1982年—1983年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負責人)
黃高謙
1992年—1998年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代理)
俞偉超
1987年—1998年
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夏燕月
1998年—2000年
2000年—2001年
2001年—2003年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黨委副書記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
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
姜豐義
2001年—2003年
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委書記
潘震宙
2003年—2005年
2005年—2007年
2008年—2015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
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
中國國家博物館名譽館長
朱鳳瀚
2003年—2005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黨委副書記
姜豐義 
2003年—2009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常務副書記、副館長
夏燕月
2003年—2008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顧問
高崇理
2003年—2007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李 季      
2003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王曉田
2003年—2004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馬英民
2003年—2010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周志強
2005年—2009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正局級)
王玉雪
2006年—2011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
都海江
2009年—2012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董 琦
2003年—2013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張 威
2006年—2009年
2009年—2014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金 祥
2009年—2013年
2013年—2014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紀委書記
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陳履生
2010年
2010年—2016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呂章申
2005年—2007年
2007年—2009年
2008年起
2009年—2017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黨委副書記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黨委副書記 [26] 

中國國家博物館所獲榮譽

時間
榮譽
2012年11月01日
中國國家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3年
全球博物館參觀人數前20名統計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排名世界第三,擁有750萬遊客,在前20名中增長最快。
2017年11月17日
中國國家博物館被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2017年12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20年11月6日
中國國家博物館獲得“第五屆全國119消防先進集體”稱號。
2020年10月30日
中國國家博物館被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2021年底
據《2020年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國家博物館排名全球第二。
2022年3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被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10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選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
2022年12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2023年1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參考資料 [1]  [8]  [10-12]  [21]  [30-32]  [35]  [40-42] 

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信息

中國國家博物館地理位置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中國北京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

中國國家博物館開放時間

每天9:00~17:30(16:30停止入館,17:00觀眾退場),週一例行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43] 

中國國家博物館門票價格

免費,部分展覽單獨收費。

中國國家博物館服務介紹

國博一層大廳服務枱提供手機自助導遊服務(租機40元或者下載客户端30元)和普通導覽器(30元)。各展廳有志願者提供免費講解服務。國博專職講解員在特定展廳提供定時免費講解服務,具體安排如下:
  • 《古代中國》:9:15、9:45、14:00、14:30在地下一層北側《古代中國》序廳集合,每場約2小時。
  • 《復興之路》:9:15、9:45、14:00、14:30在一層大廳北側《復興之路》序廳集合,每場約1.5小時。
  • 專題展覽(含青銅器、佛造像、錢幣、玉器、古代繪畫):9:15、14:00、14:30在三層大廳《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廳南側入口處集合,每場約2小時。

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須知

  • 基於國家博物館藏品舉辦的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觀眾可以拍照留念,但請勿使用閃光燈和三腳架。引進的臨時性展覽,將依據辦展協議確定是否可以拍照,若不可拍照,將在展廳內設立明顯的提示標識。
  • 請勿吸煙。請勿觸摸展櫃。
  • 觀眾自帶液體飲料經本人試喝檢驗後可以帶入場館,觀眾自帶食品經安檢後可以帶入場館;
  • 請勿將各類管制刀具、打火機、光盤、危險品及寵物帶入場館;
  • 為快速完成安檢,請儘量不要攜帶箱、包入場(尤其是雙肩包和單一尺寸超過40釐米的大包),如已隨身攜帶箱、包,請先持國家博物館門票經安檢、存包後再進入場館參觀;
  • 違禁的私人物品請存包或於館外自行處理;
  • 參觀前請整理好衣物,衣冠不整者謝絕入內;
  • 參觀時請勿大聲喧譁並請將手機設置為靜音以免影響他人蔘觀;參觀時請勿觸摸展品;
  • 請在指定區域就餐;場館內請勿吸煙;場館內請勿奔跑、追逐、攀爬、躺卧。
觀眾請勿攜帶物品清單
  • 槍支、軍用或警用械具類(含主要零部件)及上述物品的仿製品;
  • 爆炸物品類,包括炸藥、爆破器材、煙花爆竹製品及上述物品的仿製品;
  • 管制刀具類,如匕首、三稜刀(包括機械加工用的三稜刮刀)、民族刀、帶有自鎖裝置的彈簧刀以及其他類似的單刃、雙刃、三稜刀等;
  • 管制刀具以外的利器、鈍器,如菜刀、餐刀、大型水果刀、工藝品刀、剪刀、鋼(鐵)銼、斧子、錘子等;
  • 易燃易爆物品,如:酒精、汽油、煤油、柴油、打火機、火柴、髮膠、摩絲、指甲油、染髮劑、去光劑等;
  • 帶有毒害性(汞、劇毒農藥等)、腐蝕性(鹽酸、硫酸等)的危險物質;
  • 液體類物品(各類軟、硬包裝的飲料製品經本人試喝檢驗後可以帶入場館);
  • 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涉及政治、宗教、商業等宣傳展示活動的印刷品、宣傳品;
  • 任何可能影響參觀秩序的標語、條幅、旗幟;
  • 除上述物品以外,中國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其他可能影響觀眾參觀或文物安全的物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眾存包須知
  • 存包處是國家博物館觀眾臨時寄存行包的重要場所,其他遊客箱包物品請不要在此存放;
  • 觀眾存包前請自覺接受安全檢查,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易腐蝕性化學物品和國家明令禁止的物品;
  • 存包處不予存放現金、首飾、易損易碎等貴重物品;
  • 觀眾如要求存放電子產品、藝術收藏類等特殊物品,應先行登記並由本人簽字後方可存放,存放期間出現損壞等後果由物品所有人承擔;
  • 觀眾應妥善保管好存包憑證,領取箱包時憑證取包。存包憑證如有丟失,應立即辦理掛失手續(需繳納存包卡工本費20元),丟失期間所存包件若被冒領,所造成的損失由物品所有人承擔;
  • 辦理存取手續一律在存包處前台,禁止進入存包室內;
  • 所存物品請於當日17:00前取出,閉館後不再辦理取包手續;
  • 當日未取物品,每超過8小時按照箱包收費標準再計費一次;
  • 留存物品出現變質、自然損壞等由物品所有人承擔。(食物類物品在存放期間發生變質等情況,工作人員有權進行銷燬處理)超過30天仍未取走將視為丟棄,工作人員將進行銷燬處理。
中國國家博物館存包收費標準
  • 30公分以下的行李包件,每次存放收費2元;
  • 30~60公分的行李包件,每次存放收費5元;
  • 60公分以上及《物品存放登記表》登記物品箱包,每次存放收費10元。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明參觀須知
為營造安全、莊重、有序的良好環境,確保文物安全、觀眾安全、館舍安全,特制定文明參觀須知如下:
一、入館
1.觀眾入館須自覺接受安全檢查,醉酒者、儀容不整者(包含穿着過於暴露、穿着拖鞋等)謝絕入館;
2.未滿14週歲(含)的青少年須在成年人陪伴下入館;
3.禁止攜帶入館物品詳見《中國國家博物館禁限帶物品清單》,電動代步工具禁止入館;
二、觀展
4.館內禁止追逐打鬧、大聲喧譁、攀爬躺卧、隨意丟棄雜物等不文明行為;
5.禁止音響外放、長時間佔用公共設施及公共空間等影響其他觀眾觀展的行為;
6.禁止翻越圍擋護欄,觸摸、污損、毀壞展品等行為;
7.禁止在標有禁拍標識的區域拍照,未經允許禁止使用閃光燈、自拍杆和支架類攝影器材;
三、活動
8.禁止乞討、賣藝、打小旗、拉橫幅,禁止散發、懸掛、粘貼廣告以及其它違背公序良俗的活動或行為;
9.未經批准,禁止進行講學、表演、採訪、商業性拍攝、自媒體直播、錄播等非參觀活動;
10.展廳內和非餐飲區禁止飲食;
四、安全
11.館舍內外全部區域禁止吸煙;
12.嚴格遵守電梯、扶梯、樓梯使用安全規定,嚴禁在扶梯上坐卧、玩耍、逆行、奔跑,以及推行輪椅、嬰兒車等危險行為;
13.禁止隨意挪用、觸動和損壞館內消防設施、器材;
14.如遇特殊活動或突發事件,須接受現場工作人員引導,有序疏散;
五、責任
15.違反本規定的,安全保衞人員有權責令停止,直至責令離館;
16.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失的,依法追究行為人相應法律責任;
17.未盡事宜以本館公示為準;
18.本須知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47] 

中國國家博物館預約須知

一、根據中央關於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統一部署,結合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實際,決定2020年10月1日起錯峯限流預約開放。開放時間為每天9:00~17:00(16時停止入館),週一例行閉館(節假日除外),夜間場次暫時取消。 [4] 
二、每天預約人數為12000人,額滿為止。個人觀眾需提前1~7天在“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或微信公眾號預約,每天分為以下三個預約入館時段:9:00~10:00(3500人),10:00~13:30(4500人),13:30~15:30(4000人)。
三、參觀當天憑預約時使用的本人二代身份證原件(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地區觀眾憑預約二維碼)從北門西側入館參觀。限量預約開放期間,觀眾入館須配合進行證件核錄、出示本人實時健康碼(也可通過北京健康寶小程序提前申領當日健康碼)、接受健康監測,未見異常後方可入館。參觀全程請佩戴口罩。
四、參觀預約僅提供個人參觀預約,不接受現場預約和團體預約,預約採取實名制,請提供參觀人真實姓名、聯繫方式、二代身份證號碼等信息,每個證件號每天只能預約1次。
五、預約成功後,系統自動發送預約成功消息通知,請妥善保存。僅可通過國家博物館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渠道進行預約,請大家認準,以免耽誤行程。
六、觀眾須在預約時間段到館參觀,避免造成扎堆聚集,如錯過預約時間段將謝絕入館。如無法按時入館參觀,觀眾可於參觀當日15:00點前在本系統申請退票,逾期無法退票,系統將自動默認該賬號爽約1次。年度內累計3次爽約的賬號,將在90天內不能預約。
七、場館內請勿推行輪椅、兒童推車等使用扶梯,如有輪椅、兒童推車或其他使用直梯需求,請於現場撥打電梯使用電話。 [19] 

中國國家博物館交通線路

公交線路:
天安門東站:途經北京公交車1、10、120、126、2、20、203、205、210、37、52、59、728、82、90內、90外、99、專1、專2路;
天安門廣場東站:途經北京公交車120、126、2、20、203、210、22、5、專1、專2路;
前門站:途徑北京公交車120、127、17、20、203、22、301、48、5、59、626、646、66、67、69、690、692、71、723、729、8、快速公交1線、特11、特7、特4、專1、專2路;
前門西站:途徑北京公交車212、301、337、44內、44外、608、67、673、9、901快、特2、特4、特7路;
前門東站:途徑北京公交車201、209、44內、44外、673、729、8、9、特2路。
地鐵線路:北京地鐵1號線:天安門東站;北京地鐵2號線:前門站。
自駕線路:國博地下停車場尚未對外開放,建議觀眾乘坐公共交通前來參觀。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內指引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內樓層指引圖。
館內指引
中國國家博物館關於規範館內講解秩序的通知
一、國家博物館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多種形式的講解服務,涵蓋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與臨時展覽(具體信息見國博官網、微信公眾號、國家博物館APP)。
二、未經館方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
三、確因工作需要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的單位,須提前5日提出申請,報備講解內容、講解人員、活動流程、安全責任等材料。
四、從事社會教育事業3年(含)以上,且行業信譽良好的企事業單位,可申請館內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講解授權資質。
五、獲准入館講解的館外相關單位講解人員,須於入館講解當日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到國博社教部門換取講解上崗證,並佩戴在胸前顯著位置。
六、講解人員須服從現場工作人員管理,遵守國家博物館相關規定,嚴禁大聲喧譁、長時間停留在文物觀賞有利位置、倚靠展櫃、現場攬客等影響觀眾正常參觀秩序的行為。
七、凡未經許可擅自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未按要求進行講解活動以及違反通知各項規定的人員,國博安全保衞部門有權終止其講解行為並責令離館。對拒不服從管理、擾亂正常參觀秩序,造成不良影響的人員及其單位,將視情節嚴重程度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八、本通知自2023年7月16日起施行。 [44] 

中國國家博物館智慧國博

智慧博物館是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術,提供“人、物、數字空間”三者之間的雙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實現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並具有自主學習、迭代提升能力的博物館新業態。
建設智慧博物館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不僅關乎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也是推動科技創新、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建設過程也面臨着多方面的需求與挑戰。
近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從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入手,開展需求分析,組織實施“智慧國博”建設工程,按照“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自主學習、迭代提升”五條技術路線開展工作,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推動“讓文物活起來” [6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