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機器人

(王鴻鵬、馬娜著長篇紀實文學)

鎖定
《中國機器人》是王鴻鵬、馬娜著長篇紀實文學,2017年首次出版。
《中國機器人》一書記錄了以蔣新松王天然曲道奎為代表前仆後繼致力於機器人研發的幾代中國科學家,展現了中國幾代科技工作者在這一領域忘我拼搏奮鬥、勇於開拓創新、不斷超越自我的前行歷史。《中國機器人》採用在場寫作的方式,即在現場採訪、觀察、思考、寫作,為這一高科技“史記”提供了真實新鮮的原材料。 [4] 
2017年4月,該書獲2016中國年度好書獎。2017年9月,該書獲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1] 
作品名稱
中國機器人
作    者
王鴻鵬
馬娜
創作年代
當代
文學體裁
紀實文學
首版時間
2017年
字    數
330000

中國機器人內容簡介

作品通過大量人物回憶和訪談紀實,記述了以“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和王天然、曲道奎為代表的科技知識分子研發機器人的曲折經歷,披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感人細節。他們以滿滿的家國情懷,心守“科技報國”的信念,用東方智慧衝破國外技術封鎖和禁運;由夾縫求生到征戰市場,從科海角逐到敢與國外強手較量,一路闖關攻堅,劍指巔峯,終將中國機器人打造成大國重器,躍上世界舞台。他們為民族工業贏得了尊嚴,也把“中國製造”推向“中國智造”。 [6] 
1979年8月,首屆國際人工智能研討會在日本東京召開,蔣新松受邀參加,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購買一台日本機器人。然而得到的回覆竟然是“你們會用嗎?15年之內我們不打算與中國合作”。受到侮辱的蔣新松並沒有妥協,相反,這件事徹底激發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發誓要傾其畢生精力研製出中國自己的機器人,改變中國裝備製造業的落後面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接下來是中國機器人從零開始的故事:1982年瀋陽自動化所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僅用一年時間就走完了國外幾十年的路。1985年12月,中國“海人一號”機器人在大連首次試航成功,但面對美國、日本、蘇聯等下潛千米以上的水準,還有巨大差距。1986年,國家863計劃啓動,機器人產業由此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中國機器人研發的艱難曲折的過程中,無數優秀的企業領導與基層技術人員做出了巨大貢獻。
蔣新松先生離去後,王天然、曲道奎等人繼承遺願成立了新松公司,一方面搞技術研發,一方面開拓市場,新松公司逐漸走到了世界前列。在2013年,中國即以3.7萬台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產銷國。 [9] 

中國機器人作品目錄

│序曲│
該出場了
第一章Robot——另一箇中國夢
第二章我們有了“第一人”
第三章智能博弈場
用一種精神奠基
跨洋握手
“863”時代
開門弟子
訪日受辱
“心”與“芯”
“老漂”“小漂”一起漂
Robot友好走廊
探訪美國NASA
“巨人”是這樣成長的
“呱呱”落地
與世界精彩互動
結緣Robot

“腦”與“手”
小平見到了“她”

尋找“長生不老藥”


FBI例行調查
第四章祖國是“本體”
第五章生命賦予機器人
第六章國字頭的“準生證”
萊茵河畔的風聲
CR-01遊向太平洋
“一所兩制”
家書抵萬金
深海角逐
“藍頂”商人
冰心玉壺
難嚥的苦果
夾縫求生
科學人的温度
“小龍馬”AGV首秀
智勝“老法師”
曲道奎的“道”
巧手“靈靈”亮相
敢問風暴

“搶飯碗”風波
破繭成蝶

出國淘金
時代“幸運兒”

父之絕唱


新松基因

第七章大舞台上秀肌肉
第八章神奇的“魔變”
第九章三次驚險跳
先讓精神站起來
雛鷹離巢
連續撞杆
誰拜上將軍
對手臨門
父子衝突
路子不能變
裂變
逆襲上市
特種兵
大國衞士“金剛神”
步步驚心
不做“產業漢奸”
同台角力
路演風采
“洋人”水土不服
“人”在美囧
不忘初心
闖灘大上海
“鬆鬆”萌翻天
“2 N M”戰略佈局
春風暖雪夜

擁抱“人間天堂”
第十章走進RT“心”時代
第十一章劍指
第十二章巨人永遠在路上
我塑我“心”
2014:機器人元年
A001 號:新松專屬區
以“心”喚“心”
2025:十年路線圖
中國力挺Robot
星智匯
“超人”炫技
人機必須共融
“大師”對決
“亮亮”做客中南海
冷思維裏的熱度
新松之新
雙馬結盟
“北京共識”

工業怎樣4.0
“TOP 10”第一方陣出發

互聯網怎麼“+”

後記 [2] 

中國機器人創作背景

2011年,德國提出工業4.0的概念,即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來提升製造業的水平。相應地,中國也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概念,其核心是通過智能機器、大數據分析來幫助工人甚至取代人工,實現製造業的全面智能化。
2013年,中國以3.7萬台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產銷國。機器人是“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機器人革命”,將影響全球製造業格局。
該書的兩位作者王鴻鵬和馬娜,是近年來在報告文學領域頗為活躍的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他們採用田野調查式的方式,走訪了大量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同時還深入到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等企業,與一線科技工作者進行實地交流、跟蹤採訪,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由此將這一作品描繪得骨勁肌豐。 [5] 

中國機器人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中國機器人》以一系列生動豐富的細節記錄了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以蔣新松、王天然、曲道奎為代表的幾代中國科學家前赴後繼致力於機器人研發的創新精神、拼搏精神與獻身精神。
作品弘揚了中國幾代科技工作者忘我拼搏奮鬥、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也對機器人這一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科技領域進行系統的知識普及,對智能製造在戰略層面和科技倫理層面進行深入剖析和思考,其中提出的諸多前沿性觀點引人深思。 [7] 
藝術特色
作者認為,通俗化需要轉換話語,用大眾語言形象進行講述,如書中的“路演風采”“我塑我‘心’”等,而“工業怎麼4.0”“互聯網怎麼+”等內容則用例證來解讀,儘量讓閲讀比較輕鬆,避免枯燥晦澀的感覺。 [4] 

中國機器人作品影響

獲獎
2017年4月,該書獲2016中國年度好書獎。2017年9月,該書獲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1] 

中國機器人作者簡介

王鴻鵬,山東魚台人,中國作協會員,濟寧市委宣傳部幹部。1981年開始發表小説、報告文學、詩歌、散文等,在軍地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代表作有《共和國的天空》《壓不彎的脊樑》《神奇的藍天驕子——八一飛行表演大隊改裝紀實》《十三億人樂了——中國醫改新模式》《生命線上的奇蹟》《中國機器人》等。 [3] 
馬娜(1979~),女,軍旅文學作家。著有紀實散文《黃昏那片綠草地》《流浪貓》,報告文學《春天裏的饅頭串燒》《這裏的世界最明亮》《煙雨播翠》《戰地日記》,報告文學集《旗幟》等。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