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

鎖定
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陶希聖等十教授聯名發表,刊《文化建設》第1卷第4期,同時載於《申報》等。為配合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推行的新生活運動和尊孔讀經的宣傳,申稱:“要使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提出要由中國文化之史的發展去檢討西化東漸後中國文化動搖的原因,指陳以往種種運動失敗的癥結,主張今後的文化建設應以中國為本位,斷言中國此時此地的需要就是中國本位的基礎”。力圖恢復以“固有道德”(如四維八德)為核心的封建傳統文化。胡適曾指出:“‘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正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最新式的化裝出現,説話是全變了,精神還是那位《勸學篇》作者的精神”。陳序經更是直接提出全盤西化論,與“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宣言的主張相對抗,由此引發了30年代新一輪的中西文化論爭。 [2] 
中文名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
別    名
十教授宣言
發表時間
1935年1月10日
主    張
反對“全盤西化”

目錄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事件經過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陶希聖等十教授在《文化建設》第1卷第4期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一文,提出"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的主張。
文中指出,"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這一目的依據的是"從文化的領域去展望,現代世界裏面固然已經沒有了中國,中國的領土裏面也幾乎沒有了中國人"的現實。王新命等把文化與"中國"、"中國人"緊緊關聯,顯然是以文化建設促進政治的獨立、社會的改進。
關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王新命等提出"不守舊,不盲從"的建設原則,"根據中國本位,採取批判態度,應用科學方法來檢討過去,把握現在,創造將來"。其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也是號召鼓舞式的"用文化的手段產生有光有熱的中國,使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能恢復過去的光榮,重新佔着重要的位置,成為促進世界大同的一支最勁最強的生力軍。"
該文體現了王新命等試圖以傳統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來整合各種關於中國文化出路的不同主張,由此引發了20世紀30年代新一輪的中西文化論爭,對當時中國思想界從追求"世界化"到"中國化"的轉變,具有不可忽視的思想意義。 [1]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發表後,胡適曾指出:“‘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正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最新式的化裝出現,説話是全變了,精神還是那位《勸學篇》作者的精神”。陳序經更是直接提出全盤西化論,與“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宣言的主張相對抗,由此引發了30年代新一輪的中西文化論爭。 [2] 
參考資料
  • 1.    龐樸主編:《20世紀儒學通志 紀年卷》,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07頁。
  • 2.    張岱年主編:《孔子大辭典》,上海讀書出版社,1993年,第9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