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書法思想史

(2008年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中國書法思想史》是2008年4月1日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澄清。
該書主要闡述了中國書法流變及精神體系。
中文名
中國書法思想史
作    者
姜澄清
出版時間
2008年4月1日
出版社
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2] 
ISBN
9787805886497 [1] 
定    價
26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版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印    次
1
印刷時間
2008-4-1

中國書法思想史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文化生態系統中找到書法的定位,從哲學思維內中尋找出書法精神的思想軌跡,多角度多層次地考察中國書法的生態環境,以中西文化差異、古今書法的審美變遷來作價值判斷,重建書法發展的座標。他的研究觸角延伸到民俗學、藝術學、文化學、生態學、心理學等領域,把書法的小系統置於文化生成這個大系統中,從而找到研究的邏輯起點。

中國書法思想史圖書目錄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漢文字產生前的線韻孕育期
第一節 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飾紋的“書感”
第二節 圖騰崇拜與圖畫美感的轉註
第三節 卦爻為中國書法形質之祖
小結
第三章 從造字的神話看文字的神化
第一節 從文字崇拜向藝術審美的轉變
第二節 “自由”線條的規範化——書法藝術載體的產生
第三節 對殷商書法思想的推測
小結
第四章 書法藝術的哲學思想奠基期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儒家的倫理觀與書法的人格主義批評思想
第三節 道家法自然的觀念與書法的道學精神
第四節 “易”學原理與書法的理性精神
第五節 金文、石文的美感意識
第六節 秦前民俗與書法觀念
小結
第五章 藝術載體的大備與狹義書法思想的始萌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載體的完備——空間分割意識的紛繁
第三節 功利主義書法觀的始萌
第四節 聖道主義的書學思想
第五節 法自然的創作論
第六節 書法崇拜的先聲——文字神聖
第七節 裝飾意識的強化——從文字的藝術化到藝術化的文字
第八節 民間書法的天籟精神
小結
第六章 步入自覺的大時代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從自發向自覺的過渡——審美意識的確立
第三節 躍居文化巔峯的書法——權威的產生與英雄崇拜觀的初萌
小結
第七章 流派的分野與學派的對峙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在崇王思想籠罩下的南朝士大夫書法觀
第三節 佛教的盛行與北朝書法的繁榮
小結
第八章 崇王尚法的大時代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轉變期中的隋代書法思想
第三節 從尚法到重情——唐代初、中期的書法思想
第四節 由禪宗思想陶醖出的癲狂精神
第五節 唐代書論要籍及其主導思想
小結
第九章 玩墨的遊戲時代
第一節 轉變時期的五代書法思想
第二節 宋的文化政策與多元的書法思想
第三節 書法思想的解放——背離唐人書法觀的遊戲説
第四節 書畫合流後的新思潮
第五節 帖學的濫觴
小結
第十章 向跛足巨人膜拜的時代
第一節 唯美思想興起的元代書壇
第二節 在帖學氛圍下明代書法思想的主要流派
小結
第十一章 批判的時代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醜”的發揚
第三節 藝術自覺意識的強化
第四節 金石學介入——帖學的衰微與碑學的勃興
第五節 碑學家的書學思想
小結
附:辛亥後書法思想的簡介
再版後記

中國書法思想史作者簡介

姜澄清(1935- ),雲南昭通人。學者,當代書畫藝術理論家。在故鄉完成從小學到中等師範學業。1954年至貴陽師範學院中文系深造,1958年畢業,至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任教;1959年轉入貴州大學任教。1964年至貴州省藝術學校(前身為貴州大學藝術系)任教。1978年調回貴州大學中文系任教。1992年出任貴州大學圖書館館長。1995年應世界儒學研究促進會邀請赴香港講學並被特聘為該會永久名譽會長。1998年退休。曾任中國書協第一、二屆學術委員。現任貴州省書協名譽主席,受聘為魯迅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書法思想史精彩書籍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區別於他民族的思想及思維方式,不僅如此,即使同一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不相同的思想及思維方式。思想史要研究的,主要不是既成的現象,而是這現象所包含着的觀念。從現象看,衣、食、住、行,詩、書、琴、畫,各具成象,是可以耳聞目見的,而思想、觀念,卻既不可聞,也不可見。然而,這不可見聞的思想,卻對人類的生活方式、藝術形式,影響很深。
要追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何以會產生這樣的藝術形式,何以又要這樣地生活,原因當然很複雜,比如,與科學技術的狀況,與生活環境的情況,都有很密切的關係,但錯綜複雜的大自然與社會人生,必定會積澱為一種“想法”。這種想法,便在暗中干預着人類的生活方式及藝術創造的形式,支配着人類作出選擇,尋求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及表達思想感隋的形式。可以這樣説,這一種可感的形態,便是思想的物質外殼。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怎麼想決定怎麼做。思想史要研究一個時代的思想構成,但是,既稱為“史”,它便是一個流程,因此,還必須研究各個時代思想的淵源及嬗變。一種思想消失了,另一種思想代之而起。一種思想其所以發展起來,是因為它汲取了其前某種體系的一點而又注入了當代的思想,乃至後人在反對前人的體系中確立了自己的新思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整個思想史便是一個吐故納新、包容汰棄的過程,因此,不僅要尋求各時代思想主潮的異同,也要探索它們的承襲與沿革,否則,所謂“史”,便成了一堆互不相干的材料。
不問是通史抑或是斷代史,或類別史,影響思想的,是一個時代或某一類別的既成現象。比如,研究宋代的思想史,就不能不上溯五代、隋、唐,乃至西周。研究書法思想史,就不能只談書法,只從書法形式中去了解書法的觀念,儘管不能不如此,可是,卻不全面。
思想,太抽象了,惟其如此,便易歪曲、誤解,乃至任人解釋,所以,研究思想史,貴在精確,貴在言而有據。那種無根漫説、大而不當的空論,是治史之大忌,尤其是研究思想史所當避忌的。
我國古代文獻之多,用汗牛充棟去形容,還不足以喻其巨,其中,真偽並存、精蕪雜糅。好在,自清代乾隆、嘉慶以來,辨偽的工作,成就豐碩。近代以來,各類思想史也相繼問世,凡此,都給當代人很大方便。
就書法而言,貫通古今的思想史,至今闕如。過去的書論,多為筆札,隻言片語,雖不乏灼見,但散論雜説,並未鋪陳一貫,其他則多言技巧法度、賞鑑考評。書法素為士大夫者流視為附庸,雕蟲小技不足以為大學問,不言書法,不足標榜儒雅,只知書法,又將被視為昧於大道的凡庸之輩,所以,傾大力以研究書法,從各個角度去研究的人,向來寥寥。這又給這種專科類別史的研究,帶來了困難。到了現代,這樣寂寞的情況,更加明顯,從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之後,洋洋宏論的書學書籍,便罕有了。大學者,如梁啓超、郭沫若,如朱光潛、宗白華,也偶有所及,但稍涉即止。零篇短札,雖時有發表,而較之畫學研究的規模及成果,實在是微乎其微的。書、畫並論的盛事,已成往跡,所以,今天研究書學,實在是具有搶救性的。
將書法視為雕蟲小技的觀念,由來已久,加之,實用功利的觀點,又把書法看成是謀取祿位的“敲門磚”。這便使一種藴含着極為豐富的思想的藝術,未得以足夠的認識。從晉代以來,書法的升沉盛衰,常為帝王和當政者個人的興趣所制約。在當代,書法熱潮的興起,還不過數十年。當硬質的筆進入書寫領域以後,持實用觀的人,便將用柔質毛筆去創造的這種藝術,視為多餘。從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末,書法空前地蕭條了。
學術界忽略書法藝術,造成了文化思想史研究中不應有的一個空白,即使是喜愛書法的人,在研究興趣上,也常常只徘徊於純技法的範圍內,言必稱提按使轉,文必稱方圓藏露,或者便是沉人爛亭真偽、碑帖抑揚的爭論中。儘管這一些問題也有討論的必要,畢竟,研究的角度是有所缺的。不論是從廣義抑或是從狹義去理解“文化”一詞,書法都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國教育、取士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條件,便是書法。從漢代開始,已形成制度,直至清末,二千數百年間,從未改其制。從民俗看,鏤金勒石,題壁書匾,以楹聯及書幅裝飾環境,或以為紀功祈福之用,成了中華民族三千年來的習俗和風尚。從藝術看,“寫字”成為藝術,舉國同好,千古一風,在世界上,唯我而已。從哲學角度説,本土哲學的核心,即陰陽、剛柔、虛實的觀念,滲入書法極深。凡此等等,無不説明,書法斷非只是寫寫字的“小道”、“末流”,相反,從此徑發軔起步,足以探奧理,知民性,察古今之變,而使人親切瞭解我中華民族之特性。所以,研究民族文化思想,而不及書法,則如畫人而忘“阿睹”。
舉凡簡單而羣眾性最強的事物,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卻極易為研究工作者所忽略,書法便是這樣。而如宗教之類,本極玄奧,而且,又非全民所同仰,於是乎,研究者蜂起,競相以玄言釋幽理,令局外人生畏懼心。殊不知,宗教教理,誠然深奧,而書法則是寓深於淺、寓繁於簡,白紙黑字,人人皆知;紙、筆、墨,工具最簡單;大家都在寫字,眾習則不以為怪。哪裏像宗教,佛身金光,高高在上;廟宇宏闊,高不可攀;儀式繁縟,令膜拜者生畏懼心,只覺自家卑微不足道,唯佛力廣大無邊。
書法雖然滲入到民族文化中的各個層面,但在對其研究的廣度、深度及成果等方面,卻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書法研究,不能只圍繞着王右軍做文章,即使研究王右軍,也應有更深、更廣的內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