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曆朝行政管理

鎖定
《中國曆朝行政管理》是199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文名
外國資本在近代中國的金融活動
作    者
黃崇嶽 [2] 
出版時間
1998年01月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頁    數
908 頁
ISBN
9787300023472
定    價
35.00
裝    幀
平裝
作品目錄
目錄
第一章 民族民主制中孕育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原始共產制下的氏族民主制
一 原始共產制經濟
二 原始羣與氏族公社
三 氏族、胞族與部落的組織管理
四 美妙的氏族民主制,但它不是黃金時代
第二節 部落聯盟與軍事民主制
一 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二 炎黃時代的部落聯盟與戰爭
三 堯舜時代的軍事民主制與國家雛型
第二章 夏商周三朝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初創
第一節 夏朝國家行政管理的初創
一 夏禹治水與“九州”説
二 行政管理機構
三 統治思想與方針
第二節 商朝政權、族權和神權相結合的行政管理
一 王權的父子相繼與兄終弟及
二 行政管理機構
三 行政管理的特點
四 商紂王亂政
第三節 西周分封與宗法制度下的行政管理
一 營建東都與分封諸侯
二 宗法與世襲制度
三 中央與地方行政管理機構
四 文化教育
五 土地與賦税制度
六 工商業管理
七 刑法與法制思想
八 對殷民的行政管理方針――敬天 敬德
保民、慎罰
九 西周後期官僚機構的惡性膨脹和政治腐朽
第三章 春秋戰國確立的行政管理模式
第一節 春秋戰國的行政管理體制
一 從正卿執國命到君臨天下的政治
二 行政中樞的組成形式
三 國野――郡縣地方行政上的大變化
第二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官吏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任用制度
二 官吏的考課制度
第三節 諸國行政管理思想的變化
一 從“禮治”到“法治”
二 從族管理到家管理
三 從“農商並重”到“重農抑商’
第四章 秦朝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為適應國家統一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制度
一 皇帝的特殊地位
二 中央行政組織
三 地方行政組織
第二節 秦朝行政機構的運行機制
一 決策方式與政令發佈
二 官吏的選任
三 官吏的等級及待遇
四 官吏的考核和獎懲
五 行政法規所反映的行政管理基本原則
第五章 漢朝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漢朝的行政建置與行政區劃
一 凌駕於行政權力之上的專制皇權
二 中央行政中樞
三 中央政務機構
四 地方行政區劃及管理權限
第二節 漢朝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 在歷史的反思中形成的漢初行政管理思想
二 鼎盛時期的行政管理思想
三 兩漢鼎革之際的行政管理思想
四 政制與人治並重
第三節 漢朝的行政立法與行政監察
一 行政立法
二 行政監察
第四節 漢朝的官吏管理
一 官吏的任用
二 官吏的考核和獎懲
三 休假和退休制度
四 官場的積弊
第五節 漢代的軍事行政管理
一 軍事建置
二 軍種與兵制
第六節 對少數民族的行政管理
一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擴大
二 不同類型的管理方式
第七節 漢代的其他行政管理
一 文書管理
二 户籍與賦税管理
三 財政管理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的中央行政制度
一 皇權的衰而復興
二 中央行政中樞機構的演變
三 監察制度的變化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
一 魏晉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二 十六國及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官吏的管理制度
一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影響
二 官吏的其他管理制度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的民族管理
一 諸葛亮的“和戎”策及相應的管理措施
二 西晉江統的“徙戎論”
三 十六國時期從民族分治到民族合治
四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與民族合治
第七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承前啓後的隋朝行政管理
一 隋文帝新政
二 隋煬帝的暴政及隋的滅亡
第二節 唐朝中央行政機構的建置及其職權
一 宰相制度
二 中樞機構――“機要之司”
三 政務機構與事務機構
四 監察機關
第三節 唐朝的地方行政建置
一 縣、州、府
二 道
第四節 唐朝官吏的管理制度
一 官吏的選拔
二 官吏的任用方式
三 俸祿、考績與其他
第五節 唐朝的軍事管理
一 兵役制度
二 兵員種類
三 軍政管理和軍事統御系統
第六節 唐朝少數民族的行政管理
一 少數民族政策
二 對羈縻府州的行政管理
第七節 唐朝的財政、賦税、户籍與土地管理
一 財政賦税管理
二 户籍和土地管理
第八節 唐朝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 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二 武則天的用人思想
三 唐玄宗前期的行政管理思想及行政改革措施
四 《唐六典》中反映的行政管理思想
第八章 五代十國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五代諸朝的行政管理
一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建制
二 官吏的選拔和任用
三 行政管理狀況與五代政局
第二節 十國諸政權的行政管理
一 稱帝諸國的行政建制
二 臣屬政權的行政建制
三 十國行政管理狀況
第九章 宋朝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中央三權分立的政體
一 樞密院掌軍隊
二 三司主財政
三 中書掌政事決策
第二節 集權於中央的地方分權管理
一 路設四監司與對轉運使的管理
二 州縣的建置、等級及其管理
三 收地方精兵為禁軍
四 集地方財權歸於中央
五 五保與户籍管理
六 城鄉治安管理
第三節 軍隊的管理
一 安撫宿將之策
二 樞密院和三衙分領禁軍
三 禁軍的編制和招募
四 禁軍的管理
五 武學、武舉與對武將的制御
第四節 官吏的選用制度
一 官員的選拔
二 官、職、差遣的分任制度
三 官員的迴避制度
四 官吏的考核和獎懲
五 致仕制度
第五節 監察制度
一 台諫機構及其職能合一
二 台諫官的選任
三 地方的監察制度
四 監察官互察制度
第六節 行政機制的運轉
一 宋代的詔令文書
二 文書的遞送和管理
三 驛站
第七節 行政管理制度上的變革
一 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慶曆新政
二 以改革官制(機構)為中心的元豐改制
第十章 遼朝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制度
一 “因俗而治”的政策
二 北南面官制的主要機構及其分析
三 遼朝行政管理的特點
第二節 遼朝的軍事管理和邊疆防禦
一 軍隊的構成
二 軍事機構
三 軍事供應和馬政
四 邊疆防禦
第十一章 金朝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金朝中央尚書一省制的行政管理制度
一 金初中央勃極烈制度
二 金熙宗以三省製取代勃極烈制
三 海陵王確立中央尚書一省制
四 中央尚書省
五 中央軍事機構樞密院
六 尚書一省制中央機構的特點
第二節 金朝的猛安謀克及其管理
一 猛安謀克的發展
二 猛安謀克南遷及有關制度
三 猛安謀克的整頓
四 猛安謀克的衰落
第三節 金朝的監察制度
一 中央監察機構御史台
二 地方監察機構提刑司
三 監察管理制度
四 諫諍制度
第十二章 元朝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元朝“總政務”的中書省與地方行省制度
一 中書省的創立與省規的制定
二 中書省的宰執官及其職掌
三 中書省統領六部
四 一省制的利弊
五 行省的起源
六 行省創立的過程
七 行省轄境的形成及其管轄範圍
八 行省的職責與官吏的編制
九 行省制的積極作用
第二節 元朝“秉兵柄”的樞密院及其軍事管理制度
一 樞密院與行樞密院
二 軍户出兵制
三 宿衞制與鎮戍制
四 軍户的管理
第三節 元朝“司黜陟”的御史台及監察制度的特點
一 御史台與中書省、樞密院具有同等地位
二 垂直領導的監察體制
三 台諫機構和職能合一
四 監察官自選
五 糾彈不避權貴
六 整頓監察機構以振台綱
第四節 元朝的站赤及其管理制度
一 站赤的建立及其規模
二 站赤的管理體制
三 籤為站户的標準和站户承當的站役
四 乘驛的制度
五 站赤的衰蔽
六 站赤的整治
七 站赤的作用
第五節 元朝的達魯花赤 四等人和驅口制度
一 達魯花赤制
二 四等人制度
三 驅口制
第十三章 明朝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內閣的創立和發展
一 從設相到罷相
二 初置內閣
三 仁宣之治與內閣
四 平允的內閣
第二節 宦官預政
一 職掌“硃批”
二 龐大的宦官機構
三 宮廷之外的太監
四 宦官偵訊兼掌獄
第三節 管理庶政的六部與寺監
一 管理庶政的六部
二 各有所掌的寺監
三 管理江南事務的南京六部
第四節 三司分理地方與裏甲制
一 三司分理地方
二 府州縣的地方行政
三 基層裏甲
四 巡撫與總督
第五節 官吏的任用與管理
一 三途並用
二 學校
三 科舉
四 銓選
五 考核
第六節 簡核的《明律》與審判制度
一 簡核的《明律》
二 四級審判制度
第七節 頗具權威的行政監察
一 權威的行政監察機關――都察院
二 代天子巡狩的巡按制度
三 職掌言諫與封駁的六科
第八節 皇帝掌兵的軍事行政
一 五軍都督府
二 衞所
第九節 户籍管理與賦役制度
一 黃冊與魚鱗圖冊
二 糧長
三 一條鞭法
第十節 民族事務與邊政管理
一 襲元的土司制
二 因教治藏
三 封王治蒙
四 設衞治西陲
第十四章 清朝的行政管理
第一節 從貴族共議到皇權專制
一 貝勒議政
二 御門聽政
三 南書房
四 軍機處
第二節 內閣與朝廷決策
一 行政管理總彙的內閣
二 決策與程序
第三節 督撫地方與保甲
一 行政區域的劃分
二 總督與巡撫
三 布政使與按察使
四 提督學政
五 道府與縣
六 保甲
第四節 官吏的任用與管理
一 首重科舉正途
二 薦舉
三 捐資授官
四 銓選
五 幕客與吏員
六 迴避
七 考核
八 正俸與養廉
第五節 嚴峻的《清律》與司法管理
一 入關前的律與令
二 嚴峻的《清律》
三 審判制度與司法管理
第六節 行政監察與實績
一 台省合一的監察制度
二 科道官的擇用與使命
三 監察實績
第七節 八旗與綠營軍制
一 八旗編制與都統衙門
二 侍衞一一皇權專制的特殊工具
三 步軍統領衙門與駐防八旗
四 綠營
第八節 户籍與財賦管理
一 編審人丁與户籍
二 攤丁入地的賦税制
三 糧價奏報與平糶
四 奏銷與審核制度
第九節 理藩院與民族事務管理
一 理藩院
二 滿蒙聯姻與木蘭秋�
三 守以重臣,屯以勁旅
四 因俗而治 形式多樣
五 駐藏大臣與《欽定西藏章程》
六 土司與改土歸流
第十節 對外事務管理
一 對西方傳教士的利用與限制
二 鄂博與巡哨
三 出使與接待來使
四 對外貿易的管理
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