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星名

鎖定
中國星名,中國對恆星命名的歷史,可以遠溯到殷商時代(約公元前十五至十二世紀)。 [1] 
中文名
中國星名
起始時期
殷商時代

中國星名歷史沿革

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記載,已有“鳥”和“大火”等星名。殷商以後被命名的恆星越來越多,其中有許多名稱一直沿用至今。中國古代把恆星稱為“星官”(見三垣二十八宿)。每個星官包含的星數不等。
少則一顆星,如“天狼”、“天關”等;多則數顆甚至數十顆星,如“羽林軍”包含45顆星;也有少數星官中的星,每顆星都另有專名,如北斗星官中的7顆星。
中國星名錶中國星名錶 
續表1中國星名錶 續表2中國星名錶 續表3中國星名錶 續表4中國星名錶 續表5三國時代,吳國陳卓於公元270年前後彙總甘德、石申、巫咸三個學派的觀測結果,共得283個星官,包含1,464顆星。由兩顆以上恆星組成的星官,每顆星都有編號。例如星官“大陵”包括8顆恆星,“大陵五”(英仙座β)就是其中第5顆星。明代肯定下來的星官名和星名一直沿用下來,成為中國古代星名的體系。明末清初,根據西方傳入的星圖、星表,添補了一些“增星”和南極附近的星座。清代乾隆時完成的《儀象考成》(公元1757年出版),載有星官300個,星3,083顆。以後道光年間編成《儀象考成續編》,星數增至3,240顆。中國古代的星官和恆星的對應關係,往往因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附《中國星名錶》。(見彩圖)伊世同繪

中國星名參考書目

伊世同編繪:《中西對照恆星圖表》,科學出版社,北京,排印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