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

鎖定
《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修訂公佈的辦法。
2022年6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公佈了新修訂的《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第32屆中國新聞獎將啓用此辦法進行評選。 [1] 
中文名
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
發佈單位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

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辦法全文

中國新聞獎是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每年評選1次。
  一、評獎宗旨
中國新聞獎評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發揮優秀新聞作品的示範引領作用,推動新聞戰線開展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努力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引導新聞戰線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握“國之大者”,做好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貢獻。
  二、參評範圍
國家批准、具有新聞採編業務資質的新聞單位,在上年度原創並刊播的新聞作品均可參評。具有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的報刊在上年度刊發的新聞業務研究文章可參評。
參評作品的作者應為新聞單位從事新聞採編工作的業務人員,包括與新聞單位具有相對穩定的聘用或合作關係的新聞採編工作人員。新聞單位非採編崗位人員和新聞院所教研人員可參評新聞業務研究項目。廳局級領導幹部非作品主創人員不參評。副部級以上領導幹部不參評。
上年度社會責任評價不合格的新聞單位主要負責人、直接當事人不得參評。3年內有不良新聞職業道德記錄的人員不得參評。
  三、評選標準
參評作品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體現“四向四做”,導向正確,內容真實,新聞性強,社會效果好。 [2] 
四、評選項目
評選項目共20個,新聞單位的原創作品均可參評。基礎類項目按作品體裁申報,專門類項目不限作品體裁。
(一)基礎類
1.消息:報道新近發生事實的新聞作品。應簡明扼要,表述準確,時效性強,新聞要素齊全。
2.評論:評析新聞事件、熱點話題、社會現象的新聞作品。應觀點鮮明,邏輯清晰,論據準確,論證有力。
3.通訊:詳實報道新聞人物、事件的新聞作品。應主題鮮明,選材典型,結構合理,表述生動,感染力強。
4.新聞專題:深入報道新聞人物、事件的音視頻和多媒體作品。應主題鮮明,選材典型,結構合理,報道生動,感染力強。
5.新聞紀錄片:以紀實手法報道新聞事件、反映社會生活的視頻作品。應具有較強的新聞性、思想性、藝術性,以及文獻價值。以事實説話,結構嚴謹。
6.系列報道:圍繞某一主題所作的多角度、多側面報道的集合作品,包括連續報道、組合報道。應結構完整,報道全面,作品之間關聯性強。參評該項目,單件作品不得少於3篇。跨年度作品按刊播結束年度申報。
7.新聞攝影:報道新聞的攝影作品。應現場拍攝,要素完整,新聞性、表現力強,文字説明簡潔。
8.新聞漫畫:評論時事的漫畫和動漫作品。應思想性、針對性強,富有藝術表現力。
9.副刊作品:刊載於報紙副刊上的雜文、特寫、報告文學。應思想性、新聞性、藝術性相統一,特色鮮明。
10.新聞訪談:就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與相關人員進行訪談的新聞作品。訪談部分應不少於全部內容或時長的三分之二。
11.新聞直播:同步報道新聞事件的音視頻新聞作品。應主題鮮明,信息豐富,現場感強。對同一新聞事件的間斷性直播,可選取一個完整直播段參評。跨年度直播作品,首播時間和作品主體部分應在上一年度完成。一般性會議、演出、慶典、商務活動等的直播作品不參評。
12.新聞編排:以動態消息為主的報紙新聞版面、廣播電視新聞欄目編排作品。報紙新聞版面應政治性、新聞性、藝術性強,標題準確,圖文並茂,版式新穎。廣播電視欄目編排應編輯思想明確,編排合理流暢,主持人駕馭得當,製作水平較高。
13.新聞專欄:新聞單位原創、有共同特徵的新聞作品欄目。應連續刊播1年以上,年度內刊播不少於48周、每週不少於1次;欄目有統一的標識,內容與定位相符,形式新穎,特色鮮明,社會影響較大。報紙新聞專欄版面位置應相對固定,不含專刊專版。
14.新聞業務研究:論述新聞理論和新聞報道實踐的單篇文章。應立論正確,觀點鮮明,論據可靠,論證充分,理論聯繫實踐緊密。
(二)專門類
15.重大主題報道:報道年度重大活動、重大主題的新聞作品。應政治性、思想性、新聞性強,受眾面廣,影響力大。
16.國際傳播:面向海外受眾生產的新聞作品。應新聞性、針對性強,傳播效果好,發揮作用突出。
17.典型報道:報道全國性或區域性先進人物、先進集體、先進事蹟、先進經驗的新聞作品。應具有時代性、典型性、代表性,受眾面廣,影響力大。
18.輿論監督報道:揭示社會存在問題、維護公平正義、促進時代進步的新聞作品。應事實準確充分,報道客觀全面,富有建設性,切實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
19.融合報道:充分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綜合運用多媒體手段報道的新聞作品。應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形式新穎,傳播效果較好。
20.應用創新: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研發“新聞+服務”的創新性信息服務產品。應內容豐富、技術先進、形式新穎,實用性、服務性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 [3] 
五、獎勵辦法
設獎總額不超過380個。其中,一等獎不超過75個,二等獎115個左右,三等獎190個左右。根據需要設特別獎,不超過5個,視同一等獎。各評選項目的設獎數額,由評委會根據當屆參評作品情況確定。
中國記協向獲獎作品的作者、主創人員、編輯頒發證書,並向特別獎、一等獎作品的作者、主創人員頒發獎盃和獎金。二、三等獎作品的獎金由所在單位發放。
  六、作品報送
實行組織推薦、自薦和他薦。組織推薦由新聞單位向中國記協委託的報送單位推薦;自薦、他薦由本人或他人向中國記協委託的報送單位或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推薦。
作品參評應據實申報作者、編輯或主創人員。申報作者、編輯,以作品刊播時署名和排序為準。申報主創人員,可包括策劃、採訪、編輯、攝製等主要貢獻人員。刊播時未署名,或作者、主創人員數量超出規定的,按“集體”申報。
  七、評選程序
作品初評由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記協,有關新聞單位、有關專業協會等報送單位組織。中國記協委託相關專業協會承擔部分作品專項初評;作品定評由中國記協組織。獲獎作品名單經審核後公佈。
  八、評選機構
評選機構為審核委員會和評選委員會。審核委員會負責審核參評作品材料,提出評選建議;評選委員會負責評選獲獎作品。
審核委員和評選委員由中國記協聘任,任期一屆,實行迴避制和輪換制。審核委員會和評選委員會未召開期間,由評委會主任會議代行決定相關事項。
審核委員會、評選委員會常設工作機構為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負責受理參評作品,組織公示並受理舉報,組織開展對參評作品的審核和評選等工作。 [4] 
九、處罰規定
對違規參評作品,查實後取消參評資格或獲獎資格。對違規報送參評作品的相關責任人和單位視不同情節予以處罰。對違反評選紀律的審核委員、評選委員,查實後取消其資格並予通報。
  十、附則
1.未盡事宜,由中國新聞獎評委會主任會議研究決定。
2.中國記協享有參評作品的使用權。
3.本辦法由中國記協負責解釋。
4.本辦法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5] 

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修訂信息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順應媒體融合發展,適應新聞工作實際,增強評選專業性、包容性、引導性,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在深入調研和廣泛徵求新聞界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中國新聞獎改革方案。中央有關部門批准了改革方案。 [1] 

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內容解讀

中國記協正式公佈新修訂的《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長江韜奮獎評選辦法》,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
一、為什麼要對中國新聞獎評選進行改革?
答:經過31年的發展變化,中國新聞獎在獎項設置和評選工作等方面積累了一些問題。一是不適應媒體融合發展新情況。現有獎項按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不同傳播介質分類設獎,不符合媒體發展實際。二是多維度分類造成獎項交叉。現有獎項既按媒體介質又按作品形態分類,形成獎項交叉。比如視頻直播既有電視直播、又有移動直播。文字評論既有文字獎項的新聞評論,又有副刊獎項的文藝評論等。三是部分獎項難以從作品角度進行評價。有的獎項滯後媒體實踐。造成上述情況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中國新聞獎一直做“加法”,合併其他多個獎項;二是不斷傳承原有獎項,“打補丁”擴容;三是媒體融合快速發展帶來新聞作品形態多樣化。因此,需要從新聞專業和新聞工作實際出發,對獎項設置進行改革。
二、為這次改革做了哪些準備?
答:中國記協認真貫徹中央辦公廳印發的《中國記協深化改革方案》,高度重視中國新聞獎改革工作,從2021年4月起進行深入調研,先後召開7次座談會,並以多種形式廣泛徵求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新聞教研機構、省級記協和專業記協的意見建議,形成了中國新聞獎改革方案。
對改革方案,新聞界各方面均表示支持和贊同。大家一致贊同“聚焦新聞作品、服務融合發展”的改革方向,贊同“尊重專業、尊重傳統、尊重實際”的設獎原則,贊同“獎數保持穩定、優化獎項結構”的總體思路。各方面都認為,按專業要求以形式體裁為主線設置基礎獎項,同時根據新聞宣傳工作需要以內容題材設置專門獎項,既堅持了新聞作品分類的專業性,又體現了新聞工作的特殊性。
三、獎項設置改革的總體思路和原則是什麼?
答:中國新聞獎評選堅持“三新”原則,即評選的主體是國家批准的新聞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生產的優秀新聞作品。評選工作應緊緊圍繞新聞作品來進行,以引導新聞工作者鑽研業務、增強“四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獎項設置應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打破作品形態和傳播介質,貫通各類媒體。
優化獎項結構,共設20個獎項,獎數為380個。設置基礎獎項,使之更具專業性和包容性,更廣泛覆蓋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羣體。設置專門獎項,服務工作大局。強化基礎項、增加專門項、合併同類項、減少交叉項、取消不宜項。
四、獎項設置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一是以新聞作品體裁為主線設置基礎獎項。設置消息、評論、通訊3大基礎獎項。把文字消息、廣播消息、電視消息3個獎項合併為消息。把文字評論、廣播評論、電視評論3個獎項合併為評論。二是根據新聞實踐設置基礎獎項。保留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副刊作品、新聞專欄4個基礎獎項。新聞論文獎項更名為新聞業務研究。三是尊重媒體特性設置基礎獎項。設置新聞專題、系列報道、新聞訪談、新聞直播、新聞編排、新聞紀錄片6個基礎獎項。把廣播新聞專題、電視新聞專題、網絡新聞專題、短視頻專題報道4個獎項合併為新聞專題。把分散在多個獎項中的系列、連續、組合報道合併為系列報道。把廣播新聞訪談節目、電視新聞訪談節目2個獎項合併為新聞訪談。把廣播新聞現場直播、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移動直播3個獎項合併為新聞直播。合併報紙版面、廣播新聞節目編排、電視新聞節目編排3個獎項為新聞編排。四是根據內容題材設置專門獎項。設置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4個專門獎項。其中,國際傳播為保留獎項。五是鼓勵融合發展創新設置專門獎項。增設融合報道獎項,鼓勵運用多媒體手段創新報道內容和形式。增設應用創新獎項,鼓勵媒體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研發“新聞+服務”的創新性信息服務產品。六是取消作品屬性不鮮明的獎項。取消創意互動和頁(界)面設計獎項,突出對新聞作品的評選。
改革後,中國新聞獎設置消息、評論、通訊、新聞專題、新聞紀錄片、系列報道、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副刊作品、新聞訪談、新聞直播、新聞編排、新聞專欄、新聞業務研究14個基礎獎項;設置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融合報道、應用創新6個專門獎項。
五、改革如何體現媒體融合發展新形勢?
答:中國新聞獎獎項設置改革是主動適應媒體變革的必要舉措。一是順應融合發展,打破作品形態和傳播介質,貫通各類媒體設置獎項,各類媒體均可參加各獎項的評選,大大拓展了新媒體參評項目,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二是優化獎項結構,以新聞作品體裁為主線,同時尊重媒體特性和新聞實踐設置基礎獎項,使結構更合理,更具專業性和包容性,更廣泛覆蓋包括新媒體從業人員在內的新聞工作者羣體;三是服務工作大局,以內容題材為主線設置專門獎項,特別鼓勵融合發展創新,新設融合報道、應用創新項目,以推動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羣眾需求。
六、評選機制有哪些主要變革?
答:一是堅持傾斜新聞工作一線,副部級以上領導幹部不參評,廳局級領導幹部非主創人員不參評。二是完善初評機制,初評工作一律由記協和中央新聞單位組織,行政管理部門不再參與作品的報送。三是擴大評委庫,增加懂行專家,減少行政管理部門負責人。四是改革評選制度,增設評委實名打分環節,進一步增強評選專業性客觀性。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