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新文學

鎖定
五四文學革命之後,對在這一革命中所誕生的文學的描述,是指稱其為新文學. 新文學的概念具有這樣的含義:從歷時的角度而言,是表明它與中國古典的,傳統的文學的時期區分;從共時的角度,則顯示這種文學界的現代性質,即在題材,主題,語言,文學觀念上發生的重要變革更替.
中文名
中國新文學
性    質
革命民主主義性質
內    容
“五四文化革命"中所誕生的文學
別    名
中國當代文學

中國新文學命名時間

在50年代後期,為1949年以後的中國大陸文學命名,是最主要的動機.

中國新文學目錄

中國新文學起源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之交, "新文學"這一概念在具有左翼傾向的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那裏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他們的論著中,"新文學"被解釋為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分不開的,在性質上是屬於"革命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學.
建國後,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必然地出現一種新的性質的文學形態,這樣,到50年代後期,"新文學"的使用已大大減少,開始出現了以"現代文學"加以取代的趨向,而"當代文學"是"社會主義文學"的這一理解,一直延續到80年代以後的若干當代文學史的寫作中. 什麼是"當代文學" 北大的洪子誠教授認為:"中國當代文學"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來的中國文學;與新世紀中國自由文學,其次指的是發生在特定的社會主義歷史語境中的文學,它限定在"中國大陸"這一範圍之中,台灣,香港等地區的文學與中國大陸文學,在文學史研究中如何"整合",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學史模式來予以解決;"當代文學"的另一層含義是,它的文學時間,是"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一體化"趨向的全面實現,到這種"一體化"的解體的文學時期.

中國新文學第一階段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以啓蒙主義為特徵的"五四"文化傳統是一種一元化價值取向的知識分子的運動,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實踐被認同為新文學傳統的主流.但是,1937年爆發的一場全國規模的民族解放戰爭形成了新的戰爭文化傳統,使識分子的戰鬥傳統受到考驗, 因此,自戰爭開始,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形成了兩種傳統:"五四"新文學的啓蒙文化傳統和抗戰以來的戰爭文化傳統.這兩種文學傳統,有時是以互相補充或者比較一致的方式,有時則以互相沖突以致取代的方式來影響當代文學.

中國新文學當代文學

中國新文學第二階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使長期被分離在兩個地區(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文學工作者終於"會師","五四"新文學的戰鬥傳統和戰爭中形成的解放區文化傳統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並且正式確立了毛澤東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在當時,當身帶硝煙的人們從事和平建設以後,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戰爭時代的痕跡,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制約下,文學觀念由軍事軌道轉入政治軌道,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具體地表現為片面強調階級鬥爭的教條模式. 第二階段:1978年--1989年

中國新文學新時期—第三階段

文學的真正"復甦"來説,是以1978年8 月開始的"傷痕文學"為標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誌着抗戰以來影響了中國文化建構四十年的戰爭文化規範被否定, 1979年1 0月在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辭,明確提出了"不要橫加干涉"的意見,並且承認文藝創作是一種複雜的精神勞動,黨"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 198 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1984年胡啓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作出了"創作自由"的許諾.8 0年代的文學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創新精神和活躍氣氛."五四"新文學傳統又漸漸地恢復了活力。

中國新文學新作家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徵:知識分子在"共名"狀態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會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覺中逐漸形成.在文學創作上則體現為作家放棄了宏大歷史敍事,轉向個人化的敍事立場,特別是由此走向了對於民間立場的重新發現與主動認同.新文學的傳統在90年代表現出新的活力.
90年代的文學具有的"無名"特徵:出現了無主潮,無定向,無共名的現象,幾種文學走向同時並存,表達出多元的價值取向.其次是作家的敍事立場發生了變化,從共同社會理想轉向個人敍事立場.其三,由於時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對自我的作家在開拓個人心理空間方面的寫作實驗得以實現.個人立場的文學敍事,轉向更貼近生活本身的個人寫作方式,一批被稱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應運而生.
值得關注的是,從本世紀初開始,又出現了中國自由作家,中國自由文學等概念,使得中國當代文學更加無序,更加模糊和個人情緒化,一個真正的對於文學的自我回歸的年代正在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