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文明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鎖定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長江莫屬了。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
中文名
中國文明
文明要素
城市、文字、冶金術和禮儀
四大古都
西安、南京、北京、洛陽
起源時間
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
概    念
人類在物質、精神和社會結構方面所達到的進步狀態

中國文明起源

中國文明產生的地點和時間。根據考古發掘研究,有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等幾種不同觀點。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八百萬年以前,在雲南的開遠祿豐等地已經生活着古猿。此後,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羣、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着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獲益匪淺。

中國文明概念要素

中國文明文明的概念

文明指人類在物質、精神和社會結構方面所達到的進步狀態。文明起源的實質,就是原始氏族制度衰落解體,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進入對抗性階級社會、建立起國家組織這一歷史進程。文明起源以生產力提高、社會財富增長為前提,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生產方式和奴隸制社會形態的整體轉變。文明起源的時限,應包括構成文明諸因素的孕育、發展,直到文明時代最終誕生(或稱文明社會形成)。

中國文明文明的要素

在考古學上探討文明時代的形成,有些學者簡明地提出了文明要素的概念。對“文明要素”的概括雖不完全一致,但基本是城市、文字、冶金術和禮儀中心四項。其中,居首位的是已有城市作為政治(表現為宮殿和官署)、經濟(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包括宗教)的中心,這一要素集中體現了由平等的氏族社會演變為有階級的國家社會的歷史轉折。有的學者為突出城市在文明形成中的關鍵作用,把文明時代的開始徑稱為城市革命,這是繼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後人類社會的又一次劃時代事件。

中國文明早期文明

結合中國古文明的特點和個性,有人綜合提出了中國早期文明時代5個方面標誌的看法:
①與人民大眾分離的國家公共權力的確立。其重要的物化形態為出現了都、邑(國都、城邑),作為統治階級建立和實施政治權力的基地,有大面積夯土基址的宮殿建築等。
②以階級對抗為核心的社會分層現象。常常從墓地佈局和墓葬規格(如棺槨、隨葬品)等反映出來,並伴隨着出現人殉和人牲制度等。
③較複雜的禮儀制度和為王權服務的宗教力量的形成。系列化的玉禮器可視為這方面的指示物之一;同時出現禮儀中心建築物,特別是宗廟成為王都所在地的重要標記,還產生了崇奉主神的大型祭禮場所。
④文字系統的出現。因早期文明社會掌握和使用文字的範圍甚窄,只能從散見的個別文字發現其所透露的信息。
⑤青銅鑄造和玉雕業的興盛。這在中國既代表了物質文化的時代性尖端成就,又具有為社會政治服務而滲透着強烈觀念形態的性質。
無論世界和中國,早期文明社會還有高低層次的差別,都經歷了由初創到繁盛的階段。最初文明的發端,既是多源的,又是有中心(核心)的,多源交匯和中心崛起兩者相輔相成。
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各種觀點根據上述理論,具體分析現有實物資料的涵義,以判明中國文明時代開端的年代和文化遺存,是考古學界正在研究的重大課題,尚無定論。

中國文明學術見解

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已經或正在經歷着從氏族到國家演變過程中的質的轉變,為中國早期國家階段,或可稱“原始文明”時期。這相當於古史傳説的五帝時代。如公元前3500年紅山文化最高層次的遼寧凌源牛河梁壇廟冢遺址,便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的結合。當時為建造巨型公共建築物調動組織了很大的社會力量,採石、制玉、製陶已有相當專業化的分工,還出現了神職人員等特殊階層,表明已存在高於氏族部落的政治實體。
②以中原龍山文化為核心,中國各大文化區進入文明時代始創期,出現早期國家。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文化(見二里頭遺址)早期可能為夏代文明。夏代以前的五帝后期,存在的天下萬邦局面,即是一種早期國家形態,可稱為雛形國家、方國、邦國,或前王朝時期的部落方國時代。如從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墓地,可看出當時已形成從“王”、貴族到平民的不同階級和等級。許多地方出現了由玉器(良渚文化最豐富)、彩繪陶器、彩繪漆木器等組成的整套禮器,反映出以私有制和宗法等級製為基礎的禮制已經確立,這是中國古文明的要素和特點之一。
③以仰韶文化後期、大汶口文化後期、紅山文化後期、良渚文化早期等為代表,約當黃帝、顓頊和帝嚳時代,原始氏族社會走向衰落,出現了貧富分化以至初步的階級分化,中國文明起源歷程由此開始。至龍山時代,約當唐虞時代,諸考古學文化大概已走近文明社會門檻,也有的或者已進入與夏代文明有所不同的早期文明社會。其後整個二里頭文化即夏代文化則屬於文明代。
④仰韶文化屬於原始氏族社會。龍山文化處於軍事民主制時期或稱英雄時代,尚未跨入文明的門檻。整個二里頭文化即夏代文化才是中國文明社會的開端。
⑤二里頭文化晚期相當於夏末商初,夠得上稱為文明,肯定進入文明時代。而夏文化則屬於探索中尚未解決的問題。

中國文明思想

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二百年這一千年中,人類在世界上的三個不同地區幾乎同時地湧現和發展出了對自身的人性精神進行不同方面反思的學問,它們即是由古希伯來先知首創的神學、由古代希臘哲人首創的哲學和由古代中國聖人首創的人學。嚴格地説,它們都是反思人性精神的人性之學,不同的是,神學反思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哲學反思人性精神的實踐的理性力量,人學反思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力量。它們雖各擅人性精神的一個側面,各自成為了一個系統的學問,但它們的目的卻都是在關心人類自身的命運。
在迄今近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中,上述的無論神學、哲學、人學,都曾經歷過一次以上的死亡和再生的歷程。所謂學問的死亡,是指其對人類的命運所面臨的困境已全然喪失了任何有助於變革的思考的力量。在此意義上,最早死亡的是古代中國的人學,或更具體地説主要地是指中國古代的儒學,其標誌即是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的“焚書坑儒”。其後到了漢代,經過漢儒的再生;到了宋代,經過宋儒的第二次再生,又一變而成了一種哲學的宋代理學或道學

中國文明文學

中國文明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的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有史以前的口頭文學,由於沒有文字記載,流傳下來的不多,但其中一部分神話卻是相當豐富的。神話的產生遠在階級社會以前。它在廣大羣眾中口耳流傳,經過不斷的修改補充,越來越優美,越來越富於藝術想象,這是口頭文學的發展規律。詩歌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一種口頭創作,完全是屬於全社會的文學藝術。繼《詩經》三百篇之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放射出萬丈光芒的詩歌就是“楚辭”。“楚辭”主要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創造的新詩體。由於戰國時代社會的根本變化,私人著書的風氣大盛。 我們習慣向來是“風”、“騷”並稱的,“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國風》和《離騷》在過去的確為我們指示了文學創作的兩條光明大道,今後也還會繼續起着應有的作用。《詩經》和楚辭對於後世文學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至於後世政治家、哲學家、學者的政論文和理論文,古文家、歷史家的敍事文和傳記文,很多取法於先秦的散文而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即使在今天,先秦散文在藝術方面也還能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鑑。

中國文明兩漢文學

兩漢文學,賦和散文都很發達。東漢產生了文章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賦和散文。但賦的成就實遠在散文之下。漢初的賦,一般模擬屈原的作品,缺乏真實感、新鮮感,已不能引起讀者多大的興趣。兩漢歷史散文達到高度發展的階段。主要標誌是司馬遷的《史記》。作者利用先秦史學的一切成就,創造了一種規模巨大、組織完備的新制——紀傳體,使中國史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在史學史上有不朽的功績。作者那種“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是先秦史官“書法”傳統的直接繼承和發揚光大。他尊重客觀事實,又有鮮明傾向,既敢於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也敢於歌頌農民起義的英雄,表現了唯物主義和人民性的思想。兩漢政論散文是先秦諸子散文的餘波。它們的內容和風格一般不如諸子散文豐富多彩。但它們指責現實黑暗,揭露社會矛盾,切合實際,暢所欲言,質樸深厚中流露充沛的感情。兩漢文學,經歷了四言詩騷體賦的衰微,大賦的興盛和衰微,以及抒情小賦五言詩的興起等一系列文學形式的興衰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説明了:一種文學形式的興起或衰落,都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及適應這種變化的文學發展要求有密切的關係。

中國文明魏晉南北朝文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最有成就的方面是詩歌,五言古詩的發展尤為突出。它從建安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再經過阮籍左思陶淵明等一系列詩人的努力,不僅作家、作品日益增多,而且藝術表現也不斷提高,並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風格,形成了五言古詩興盛的時期。從西晉以來,由於門閥士族壟斷了文化,一般説來,文學離開人民生活較遠,這就特別顯出了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可貴。賦在這一時期,雖然數量不少,但已失去了漢賦那樣統治文壇的地位。在眾多抒情詩人的影響下,抒情小賦跟着發展。它擺脱了漢代大賦鋪張堆砌的習氣,以短小的篇幅表現作家的思想感情,大大提高了賦的藝術感染力,在賦的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散文是這一時期最不發達的文體。只有魏晉散文,自然通脱,清新雋永,雖然數量不多,卻具有自己的特色,對後代也發生過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志怪小説和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的小説。它們雖然只是隨筆雜記,並非有意識的創作活動,但也有較完整的故事和一些生動的描寫,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志怪小説中的民間故事,具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藝術成就也更高。這就使中國小説粗具規模,對後來的小説、戲曲產生很大的影響。

中國文明唐代文學

唐代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詩歌、散文、小説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詩歌的成就尤為突出。唐代詩人之眾和作品之多都超過了已往各代。僅《全唐詩》所錄就有二千三百多人,近五萬首詩。唐詩內容的廣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歷史發展的過程,也全面地反映了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從唐代一些詩歌與記載來看,唐代民歌是十分發達的。可惜流傳下來的極少。但無疑它在當時對唐代文人詩歌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如劉禹錫的有名的《竹枝詞》便是摹仿民歌之作。唐代文學的輝煌成就,表現了我們民族高度的智慧與巨大的創造力。唐代文學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在國外,對亞洲的日本、朝鮮、越南等許多毗鄰國家文學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中國文明宋代文學

宋代的散文、詩、詞,繼承唐五代的成就,繼續有所發展。話本、戲曲、説唱文學更為元明以來小説、戲曲的繁榮準備了條件。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是以復古為號召的文學革新運動。古文方面,在歐陽修王安石和蘇氏父子的大力倡導之下,繼承了韓愈柳宗元等的成就,進一步擺脱漢魏以來辭賦家的習氣,一直影響到明清的許多古文家。宋詞的思想內容不及宋詩豐富,藝術上卻表現了更多的創造性,對後來詞家的影響也比唐五代詞大。隨着創作的繁榮,文學的理論批評也有所發展。宋人詩論文論,散見於各重要作家詩文中的,如梅堯臣之論情景,蘇軾之論辭達,陸游之論“躬行”,都是他們長期創作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對我們今天還有啓發。宋代出現的各種話本及講唱文學,它們面對廣泛的中下層人民,運用通俗的語言和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直接反映了都市生活和市民的思想感情。這些新的文學現象的出現,不但使宋代文學呈現出一種新面目,並且使中國文學開始向小説、戲曲的繁榮階段過渡。

中國文明元代文學

元代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鋭,人民的武裝起義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映在元代文學,特別在雜劇和民間文學裏的主要內容是尖鋭的社會矛盾和對階級壓迫、民族壓迫的反抗。它不但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也鼓舞了廣大人民反對元朝統治的鬥爭。元雜劇是在中國深厚的民族藝術基礎上,直接受院本和諸宮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有着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它又是時代的產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生活。元雜劇內容豐富,風格多樣,不同流派的作家共同形成元雜劇創作的繁盛局面。同時,元雜劇中也明顯地反映了不同階級思想的尖鋭鬥爭。少數詩文作家繼承了中國詩文中進步的傳統,寫出了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而大多數作家脱離現實,脱離人民,消極避世的傾向比較嚴重,大都只能在藝術方面模擬前人,成就不大。這時還出現了新的詩歌形式——散曲。散曲最初的作者是一些街坊裏的市民和勾欄裏的無名藝人,到後來出現了關漢卿馬致遠等文人的作品,表現他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作風明快潑辣。

中國文明明代文學

明代文學發展的輪廓是很清楚的。以中葉弘治正德年間為界限,可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文學,除在元明之際出現的優秀的長篇小説《三國演義》、《水滸傳》外,成就是不大的。中葉後,文壇上開始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這是與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想上的種種變化分不開的,是和城市工商業的繁盛,資本主義的萌芽,市民羣眾的增加以及先進的哲學思潮及其對思想界的巨大影響緊密相關的。明代各種文學體裁所達到的成就是相當不平衡的。概括地説,散文、詩詞比起以往的各個時期來説是處在一種衰退的狀態,而適應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想而興起的小説、戲曲和民間文學則有着巨大的成就,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成為明代文學的主流。明代長篇小説《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等著名作品,是在人民羣眾集體創作的基礎上經過作家加工再創造而成的。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

中國文明清代文學

清代優秀的文言小説和長篇章回小説對封建制度和統治階級的揭露批判達到了新的高度,藝術表現也有着顯著的提高。作者們繼承併發揚了魏晉志怪小説、唐宋傳奇、宋元話本,以及明代章回小説的進步傳統,創作了《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著名的作品。清代傳奇、雜劇是明代戲曲發展的繼續。清代在詩、詞、散文、駢文的領域裏出現了眾多的作家和不同的流派,幾乎歷代盛行的各種文學體裁均有所繼承和發展。但由於大多數作家基本上沒有跳出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圈子,所以很少取得更新的成就。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十八世紀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最後一個繁盛的階段。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隨着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時期,文學上也逐漸發生了新變化。

中國文明科技

概述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然而,時代在前行,曾經應用廣泛的古代實用技術,今天早已失傳或正在消失,需要我們以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再現,以今天的科學道理去揭示和闡述。
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1)先秦時期: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時期中國曆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早160年。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曆”,開始以正月為歲首。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以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曆》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曆法體系的成熟。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範圍有限的空間裏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範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中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曆法。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範圍的天文測量。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週期與現行公曆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曆早300年。
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兩漢時期:《九章算術》約成書於東漢,分九章介紹了許多算術命題及其解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2)南北朝時期:①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②南朝祖沖之精確地計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外國早近一千年。它的專著《綴術》對數學發展有傑出的貢獻。
中國古代的物理學成就
戰國時期:物理學有較大成就。《墨經》中有大量的物理學知識,其中包括槓桿原理和浮力理論的敍述,還有聲學和光學的記載。關於光影關係、小孔成像等,寫得很系統,被現代科學家稱為“《墨經》光學八條”。
中國古代的醫藥學成就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2)兩漢時期:①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③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中國醫藥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③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藥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藥學,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藥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本草綱目》對藥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徵等方面的新認識。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成就
(1)南北朝時期:①西晉時期,裴秀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圖學家。繪製出《禹貢地域圖》,還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原則。②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通過為古書《水經》作注,以《水經》為綱,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水道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的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2)明清時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兩個世紀。還記錄了一些地理發現,糾正了前代地理學著作中的一些錯誤。
中國古代建築學成就
(1)先秦時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門供居民出入,城內有整齊寬廣的街道。
(2)隋唐時期:隋唐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成熟時期,取得了輝煌成就。①隋朝著名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了大興城,唐朝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長安城政體設計合理,建築規模宏大,體現了當時城市建築的高超技術。②宇文愷採用圖紙和模型結合的設計方法,是中國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③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3)宋元時期:①北宋末年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傑出著作。②遼代河北薊縣獨樂寺、山西應縣木塔,是中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③金代的盧溝橋聞名中外。④元大都建築宏偉,城內有完整的排水系統。
(4)明清時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北京城,約八十萬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譽為“蒯魯班”。北京城有三重,宮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宮城又稱紫禁城。北京城的主體建築都佈置在中軸線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鐘樓、鼓樓位於城北。宮城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相配,充分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威嚴。
專著和論著
農業、手工業技術專著和論著
(1)農學專著:①北朝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②明朝時期,徐光啓農政全書》。綜合介紹了中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書中還引入了《泰西水法》,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全書60卷,分12門,其中“救荒”一門佔全書三分之一,表明作者關心民間疾苦,也説明當時災荒的嚴重和政局的衰敗。
(2)手工業專著:戰國時期,出現了手工業專著《考工記》。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範和製造工藝,不但在中國工程記述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3)科技論著:北宋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總結了中國古代主要是北宋時期的許多科技成就,在中國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國學者李約瑟稱沈括是“中國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
(4)生產技術綜合著作: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書中還收錄了一些國外傳來的記述,這表明海外技術的不斷傳入已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知識。國外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中國文明藝術

古中國美麗織繡
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凱撒大帝曾經對一種有着精美花紋的絲織品如醉如痴,這些美麗的織物讓帝國無數的貴族都為之目眩神迷,它們產自一個遙遠的東方國度——中國。久負盛名的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傳送到遙遠的歐洲,給西方人帶去了美麗、尊貴與榮耀……而那些有着精巧美麗花紋的絲織品,洋溢着中國人在絲織業方面的智慧,讓後人充滿了對那個年代的中國織繡人的種種遐想和敬意。
蠶絲古老的時裝秀
一種能夠吐絲的小蟲,備受古中國推崇,人們把它奉為蠶神。傳説4000多年前,中國有位名叫黃帝的部落首領,率眾統一了四方,在舉行天下會盟的慶功會時,一位美麗的姑娘從天而降,手中捧着一束金色的蠶絲,黃帝命人把蠶絲織成輕軟如雲的絹綢,這美麗的織物被製成黃帝的王冠和袍服,黃帝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神,這就是歷史上“蠶神獻絲”的故事。
中國是蠶絲的故鄉,也是絲織刺繡的發源地。
根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距今5000年的良渚、紅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織布的原始工具,也發現了麻的織物殘片,這説明,當時的中國人,已經開始了原始的織造生產。
織繡圖騰皇家的獨尊
1982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荊州市的馬山鎮發掘出一座公元前3世紀左右的戰國楚墓。古墓中的發現簡直讓所有考古學者都欣喜若狂,這裏不僅出土了後來聞名世界的越王勾踐劍,還完整保存了35件迄今所見世界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絲織物。這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傳世最早的刺繡實物,一幅幅精美的織繡作品看上去依然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圖案中龍游鳳舞,猛虎瑞獸,都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當時楚國刺繡藝術之成就。
中國古代的帝王都自命為“真龍天子”,認為自己受命於天,駕臨人世,統治眾生,於是在服飾上大量使用傳説中的神獸“龍”的形象,以示君臨天下,唯我獨尊。帝王們自稱為龍,按照龍鳳的對應關係,帝后妃嬪們就開始稱鳳比鳳了,所以龍鳳圖案慢慢成為皇家服飾上專有的圖案了。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織錦中最高貴的是“南京雲錦”,因為雲錦外觀富麗華貴、色彩絢爛如雲霞而得名,這種精美的織造技藝,從它誕生之初似乎就註定成為皇家的寵兒,古代帝王們的服飾,大部分就是用這種光彩奪目的南京雲錦縫製而成的。在傳統的雲錦圖案中,龍紋佔有很大的比例。根據御用服飾的規定和宮廷裝飾的不同要求,龍紋的姿態有着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正龍、卧龍、行龍、出海龍、入海龍、戲珠龍,各種不同姿態的龍紋造型,象徵帝王凌駕於眾人之上的威嚴氣勢,而龍紋周邊雲海的陪襯,更是為了彰顯帝王氣勢的威武磅礴。
絲繡比頭髮絲還細
在封建社會,美麗華貴的織繡品日益成為標誌身份地位的象徵。據記載,唐代玄宗年間的美人楊貴妃,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當時的宮廷中,僅僅為楊貴妃一人織造錦緞、刺繡衣裙的工人,就多達700人。
在當時的南海,也就是今天的廣州,流傳着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説一位奇女子盧眉娘剛出生時,眉如絲線纖長,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眉孃的手藝精巧無比,連皇帝都深為讚許,把盧眉娘稱作“神姑”,要把她留在宮中,但是眉娘不願意住在宮中,最終被度引成為道士。據説,後來眉娘得道成仙羽化歸天時香氣滿室,眾弟子將要為她安葬,抬起棺材覺得異常輕巧,大家打開棺蓋,卻只見到一縷絲繡。

中國文明四大古都

中國四大古都(長安,洛陽,北京(特指古代北京),南京)有共性,卻也自有其個性,共性上看地理位置險要,能扼守一方;依山傍水,易守難攻。
長安--洛陽是元代以前中國的中軸線,南京--北京則是近代中國的中軸線。長安,洛陽,北京都曾在經濟政治上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顛峯。

中國文明長安

“長安”二字書寫了巔峯時期的輝煌,從“文景之治”到“貞觀盛世”,長安成為了古代都城的典範。曾經的長安是國際都市,站於世界之巔接受無數的西方移民。四大古都中,政權建立在長安的是最穩定的。在政治文化對古中國畢琢多。直到今天,“長治久安”還為中國人津津樂道,其兵馬俑世界奇蹟之一。弱點是離中國經濟重心比遠,使得洛陽多次“篡權”成功。雖然後期失去了作為都城的機會,卻也避免了被帝國主義的炮火蹂躪,完好的留存令人感覺更加完美。
特點:大氣。
點評:西羅馬,東長安。

中國文明洛陽

洛陽是四大古都中比較全面的,其風格很“中庸”。既有強漢盛唐的大氣,也不乏秀麗的嫵媚氣息(如牡丹),伊洛兩河交匯使之看起來更有靈性。這可以從地理置上分析,洛陽在四大古都的中間,所以也成為了接受政權最多的都城。洛陽的文化在四大古都是比較突出的。古代中西文化交匯上貢獻比較大,如佛,道,理的起源壯大,老子孔子相會,李白杜甫的相會,白居易的隱居等等。其隋煬帝--武則天是其發展史上的巔峯,為世界大都會。隋唐洛陽城,古代城市的典範作品之一。弱點:建都洛陽的朝代多要經歷大起大落,常以大火焚城告終。在洛陽的皇帝大臣多奢侈,如西苑。和長安一樣,比較幸運,失去了後期背黑鍋的機會,反而看起來挺美。
特點:兼容;
點評;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中國文明北京

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等諸侯國的都城。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特點:霸氣;
點評:中國1000年看北京。

中國文明南京

四大古都中比較具有胭脂氣的。從隋煬帝從洛陽下江都到明帝遷都北京,南京好像始終為其他三大古都的陪襯,擔當的是過渡的作用。南京的政權或者偏安,或者不穩定。沒有達到過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峯。似乎也與江南文化有關係。文雅有餘,剛烈不足。
特點:嫵媚;
點評: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中國文明結語

人們常説:歷史是一面鏡子。豐富的中國古代史,正為後世留下了無數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歷史它像貴如油的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不經意中將民族的根,深深地植入了人們的心中。我們將來不論走到哪裏,都懷有一顆“中國心”,而永遠根系祖國,生生不已。
古代的中國,勇於進取,以開闊的胸懷包容四海。與此同時,在對外交往活動中,中華民族一方面積極吸取其他國家和民族之所長,另一方面更儘自己之所能,無私地將自己取得的卓越成果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