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文化研究院

鎖定
中國文化研究院於1998年3月正式註冊,是為推廣中國文化而成立的非牟利機構。開業,經費來源除了是向政府申請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籌建網上教育計劃外,主要是多得社會上熱心及有識人士的支持。中國文化研究院於1998年3月18日正式註冊,參與籌建的人士有饒宗頤教授、李業廣律師、方心讓教授、梁振英議員、胡從經教授等。
中文名
中國文化研究院
註    冊
1998年3月
性    質
非牟利機構
目    的
為推廣中國文化而成立

中國文化研究院歷史和背景

饒宗頤 饒宗頤
中國文化研究院由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等多位香港學者倡立,得到香港特區政府關注與支持,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早在1998年4月就饒教授等的倡議批覆:“對於籌辦中國文化研究院的建議,我們甚表支持。”並責成行政長官辦公室、教育統籌局、民政事務局、庫務局、政府產業署等政府部門協助建院事宜。
中國文化研究院將繼續為推廣及提升中華文化而努力,希望各界能鼎力支持。
中國文化研究院成立初期,有幸得到本院理事會成員李業廣主席、區永熙先生及孫大倫博士贊助支持本院的日常行政經費,中國文化研究院才得以運作,並發展天。
我們僅在此對以上參與創建,予以扶植之有識之士,衷心表示無限的感激。 [1] 

中國文化研究院宗旨和目標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它包含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累積的智慧與經驗,中國文化研究院就是一個以弘揚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為宗旨的學術機構。本院希望從普及和提升兩個方向,增進香港市民與學生對中國文化之認識,透過種種比較和反思,加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中國文化研究院我們的話

中國文化研究院相關領導 中國文化研究院相關領導
中國文化研究院是一非牟利機構,有幸得到社會人士的支持,並身體力行地與本院全體上下一同為推廣中國文化事業而勇往直前、努力不懈。本院理事會主席李業廣律師,以及本院的執行院長方心讓教授,謹代表本院為大家親述中國文化研究院的成立過程及目的。

中國文化研究院主席寄語

中國文化研究院已經三歲了!作為“褓姆”之一,目睹她呱呱墮地,攙扶她蹣跚學步,引領她攀緣階梯,飼餵她乳汁果漿……如今雖然未必出落得亭亭玉立,豔驚四座,但也成長得健康壯碩,生氣盎然。
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創建一座以研究與弘揚中國文化為職志的學術機構,本應是理所當然、責無旁貸的,而且這也是曾經在這塊土地上耕耘播種過的文化先行者的夙願,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香港新文化的開山許地山教授就已倡議成立研究中國文化的機構,限於當時的環境而未能成為事實。而今歷史已邁進到一個新的時代,正是實現先行者遺願的時候了。
香港迴歸標誌着一個新的歷史時代的邁步伊始,以往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備受漠視的情況必須改變;同時,作為中西文化交流點的香港,有必要對獨特的香港文化作出新的定位,衡估其特色與價值,以作探討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借鑑。正是基於以上的使命感,儘管本人的工作繁劇忙迫,儘管本人的專業是法律、經濟而非文化,但中國文化乃民族精神的結晶,吹拂揚厲她乃國人的義務,故本人亦視為責無旁貸的任務。
值得慶幸與欣慰的是,我們的事業並不孤立。首先,得到了行政長官、特區政府的關注與支持,董建華先生不僅慨允擔任本院《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絡工程的督導委員會主席,而且從道義乃至具體事務都予以無微不至的關切與扶植,這些即使我們感激不至又更使我們發揚踔厲。同時,我們也得到了中央各有關部委,諸如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中宣部、港澳辦、僑聯等部門領導的諒解、關心和幫助,增強了我們發展事業的信心。更可貴的是,我們還得到了兩岸三地數以百十計的專家學者的支持與協作,使得我們的事業日趨興旺。我們熱望得到更多有識之士的同情與援手。
“任重而道遠”,為了弘揚中國文化的事業,我們將會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的話

中國文化研究院的誕生,得從1999年開始説起。
當年孕育出籌建中國文化研究院的概念,是我跟兩位學術界翹楚,即饒宗頤教授以及胡從經教授,意識到香港雖已迴歸祖國,但很訝異香港社會一般對國家的認知及認同層面較低。這現象使我們有着一共同目標,有着一個使命信念,認為是時候要為宣揚及提升中國文化知識出一分力,作出一點貢獻,讓中國文化的精粹及文明,得以發揚及承傳。
我們就是憑着這一點信念及決心,經過無數的艱辛及困難,中國文化研究院終於在1999年7月正式成立。
我們瞭解到普及教育中國文化知識的工作很有需要,這能提升整個社會對中國文化的瞭解,讓每個中國人都能為身為龍的傳人而感到自豪。
於是,我們決定就由培育年青一代開始。
中國文化研究院的首個重要任務,是建設一個龐大且需經年籌建的大型中國文化知識供應網站《燦爛的中國文明》。我們深信,這中國文化百科知識網站,定能透過互聯網的優點及優勢,加快讓我們的目標達到,令這知識寶庫不單為香港、中國大陸,甚或遠至世界各地的華人服務,讓更多人可受惠。這網站自2001年10月27日啓用至今,來自各方的認同及嘉許,及不斷以倍數遞增的瀏覽數據的成果,確令我們全院上下深確這工作雖艱辛,但卻是意義重大及功德無量,凡此一切將成為本院日後繼續努力的原動力。
我們已成功踏出了第一步,為了讓這偉大的中國文化可薪火相傳下去,中國文化研究院將會繼承及發揮中國人的優良傳統精神,以不屈不撓的決心和毅力, 以研究發掘、維護保存,促進交流中國文化為己任,讓這工作繼續發光發熱。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讓這光和熱可暖及其他有識之士,一同來積極投入參與我們這極具意義的工作。
身邊親友不明白為何我年屆七十有多,為何仍要為瑣事煩心。但我只知道,中國文化研究院,是以宣揚中文化為宗旨,身為龍的傳人,自然有這一責任,這是每一箇中國人的事業,又豈有年齡之分。
在香港這以經濟為主的社會。我深深明白到這路不是平坦無阻的,我祝願中國文化研究院能堅持這任務下去,繼續發展、壯大。

中國文化研究院理事成員

李業廣律師
理事成員 理事成員
現職
香港公益金會長和董事會主席
香港強制性公積金計劃董事會主席
名銜及委任
2000年7月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金紫荊星章 (GBS)
1994年獲頒賜英帝國官佐勳章 (OBE)
1993年被授予香港非官守太平紳士榮銜 (JP)
公職1998年至今為香港公益金副贊助人
1998年任香港理工大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8年任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成員
1998年任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主席
1997-2002年6月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
1997-1998年香港公益金執行委員會主席
1996年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推選委員會委員
1995-1997年任香港公益金籌募委員會主席
1993-1997年任中國港事顧問
1992-1997年任香港總督商務委員會委員
1968-1973年任公司法檢討委員會秘書
方心讓教授
現職
中國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
私家醫院聯會副主席
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香港復康合作中心主任
聖保祿醫院顧問
名銜及委任
2001年7月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大紫荊星章 (GBM)
1996年被冊封為爵士 (KB)
1980年榮獲CBE勳銜
公職
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康復合作中心主任
香港復康聯會名譽評議員
香港賽馬會名譽董事
1978-83年任香港政府行政局議員
1974-85年任香港政府立法局議員
區永熙先生
現職
合盈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名銜及委任
2000年7月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銅紫荊星章 (BBS)
2002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非官守太平紳士
公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廣東省政協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及第二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
香港文教傳播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香港作家協會永遠名譽會長
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榮譽會長
香港出版總會名譽會長
馬紹良教授
現職
鳳溪公立學校(慈善法團)行政總裁
公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成員
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董事
中國文化研究院理事會成員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董
香港教育學院校董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友會會長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副主席
香港高級公務員協會增選理事
原香港政府教育統籌局首席助理秘書長
孫大倫博士
現職
中港照相器材集團有限公司主席
名銜及委任
2002年7月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 (JP)
1999年7月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銅紫荊星章 (BBS)
公職
香港公益金名譽副會長
平等機會委員會委員
香港明天會更好基金信託人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第八屆委員會常務委員香港區特邀委員
中華慈善總會創始會員
香港各界青年慶祝香港迴歸祖國活動籌備委員會主席團成員
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主席
香港攝影業商會有限公司永遠名譽會長
香港攝影學會永遠名譽顧問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副主席及執行委員會委員
香港管理學會 “企業管理文憑課程” 諮詢委員會主席
香港青年聯會有限公司顧問
嶺南大學校董會成員
城市大學校董會成員
香港獎券管理局委員
退休公務員就業申請諮詢委員會
教育統籌局人力發展委員會委員
旅行代理商諮詢委員會委員
譚尚渭校長
現職
名銜及委任
2002年7月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金紫荊星章 (GBS)
1992年獲頒賜英帝國官佐勳章 (OBE)
1979年獲頒太平紳士榮銜 (JP)
公職
統計諮詢委員會非官方成員
東南亞高等學府協會香港代表
亞洲基督教大學聯會會長
香港學術評審局成員
教育委員會成員
輔助醫療業管理局主席
國際遠距離教育聯會中國文化及語言區域主席
胡從經博士
現職
中國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總監兼總編輯
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顧問教授
廈門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委員
曾任職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外國人研究員
台灣商務印書館特約編審
香港演藝學院兼任教授
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重點研究項目和國家重點資助項目主持人
著作
<<中國小説史學史長編>>
<<榛莽集 - 中國現代文學管窺錄>>
<<柘園草>>
<<晚清兒童文化鈎沈>>
<<胡從經書話>>
<<創造的歡愉>>
<<拓荒者.墾殖者.刈獲者 - 許地山與香港新文化的與勃興>>
葛佩帆教授
現職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物流發展局委員
互聯網專業人員協會創辦人及主席
思路集團企業拓展副總裁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1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研究資助局委員
香港青年聯合會會董
香港總商會卓研社執行副主席

中國文化研究院本院成果

中國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固然是要籌劃不同的中國文化研究計劃,延續中國文明的故事。本院成立初期,就已確定先從培育年青一代認識及認同祖國文化為首個任務。
本院不惜經年籌建,終成功建構《燦爛的中國文明》教育網站,讓全港學生親歷中國文化知識的浩瀚與偉大。
為了承傳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將繼續籌劃不同的研究項目,積極推行中國文化交流活動。

中國文化研究院主要工作

中國文化研究院的成立的主要工作,固然是要籌劃不同的研究計劃,讓博大精深,藴含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與經驗的中國文化,得以承傳與發展,但因邁步伊始,故注重從基礎建設做起,以期對弘揚中國文化的重任有所作為、有所貢獻。
為了交流與切磋,本院自成立至今,一直努力參與有關文化學術活動,積極參加各有關國內或國際學術研討會,廣泛邀請海內外學者來院講學,並就有關業務的開展,且在中國大陸,以至國外的學術圈中,聯繫到各不同知識範團的權威學者,更邀請到不少作本院的顧問。擔任本院顧問的學者及學術機構,已超過約100人/單位,成功建立了一龐大的學術聯繫網。 此外,本院在不同的學術機構及文教單位,亦同時都建立了良好及鞏固的合作關係,為本院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及為工作添加了信心。
此外,本院成立初期,確定以培育年青一代認識及認同祖國文化為首要任務。故本院經年籌建了《燦爛的中國文明》這教育網站 ,主要服務對象是全港中學老師及學生。本網站已於2001年10月27日正式啓用。 網站運用了先進的數據庫技術,建立了一個網上互動多媒體的“中國文明知識庫”,內容範圍打破既有的單一學科的限制,以跨學科、製作多元化、以用户為本、互動教與學、多功能檢索等特點,將中國文化精華編纂成18個系列200個專題。
啓用以來瀏覽人次及點擊率不斷上升,且一直獲得不少對本網站的嘉許及鼓勵,令這工作得到肯定。
本院成立初期,有幸得到香港政府的有力支持,在首個文化工程上得到“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本院的工作亦因得有識之士的認同,先後在經費上得到邵逸夫爵士名下的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胡應湘爵士、何炳章先生、合和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李業廣律師、孫大倫博士,以及區永熙先生的慷慨捐助。
中國文化研究院於將來仍會繼續籌劃不同的研究項目,積極進行中國文化交流活動。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有機會跟不同地區的學術單位及機構合作,為承傳這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而共同努力。

中國文化研究院教育網站

《燦爛的中國文明》教育網站,是一個全方位中國文化知識供應網站。主要服務對象為全港中學老師及學生,內容配合課程改革的專題研習及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的方向。
本網站運用先進的數據庫技術,建立了一個網上互動多媒體的“中國文明知識庫”,具有專題跨學科、製作多元化、以用户為本、互動教與學、多功能檢索等特點,內容針對中學的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及文化等科目,將中國文化精華編纂成18個系列200個專題,老師既能從網站下載各種資料作教學用途,亦可透過網站活潑多樣的內容模式,啓動學生的求知慾,讓其主動學習中國文化。而網站內大量精彩的圖片、文字、動畫、視像資料以及三維(3D)動態技術重現古物等,不但可以令學生輕鬆愉快地完成文史科之功課及報告,更可加強其對祖國及歷史文化的認知、反思及認同。
網站計劃在進行過程中,取得了香港乃至全國學術界、文化界的支持與幫助,網站內的每一個專題均由中港兩地的專家學者擔任顧問與主編,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有關專題內容的準確性和學術上的權威性。
本網站啓用以來,各界的反應熱切,香港教育統籌局、香港津貼中學議會、多位中學校長、老師及學生均對本網站的專題製作表示肯定及讚賞。展望未來,中國文化研究院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強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及合作,遂步深化和提升專題網站的內容,加強先進的資訊科技的應用,以滿足瀏覽人士更多元化的要求,為進一步推廣中國文化教育發展而努力。

中國文化研究院資訊中心

我們透過資訊中心,為您彙集及介紹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資訊活動的最新消息。
資訊種類除了是本港文化動態以外、還有中國大陸、台灣,甚至大中華地區的消息,內容各式各樣,當中還有個別的重點推介。

中國文化研究院學者名錄

中國文化研究院為要完成及策劃龐大的文化研究計劃,
並確保高質素及水平,我們一直努力不懈地與中國大陸,以至國外的學術圈進行文化交流,
當中聯繫到各不同知識範團的權威學者,更有幸邀請到他們的參與及給予意見,
為本院工作提供了無限的支持及添加了信心。
丸山升教授 日本櫻美林大學教授
前東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山口守教授 日本日本大學教授
王元化教授 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王文章院長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
文化部振興崑劇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王樹村教授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民間美術協會副會長
王 蒙教授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院院長
王炳舟教授 中國葉聖陶研究會秘書長
王富仁教授 汕頭大學文學院
王子今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秋桂教授 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其明教授 北京大學考古系中國建築史專業外聘教授及博導
王貴祥教授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博導
王曉明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導上海大學教授、博導
王俊義教授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王曉秋教授 北京大學中外關係史研究所所長、博導
王樹英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教授
王學泰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培光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教授
尹繼佐院長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
尹世超教授 黑龍江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甘於恩博士 暨南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主任
田曉岫教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朱小健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許嘉璐工作室主任
朱永新博士 蘇州市副市長
朱誠如研究員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
朱鳳瀚教授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
朱康有教授 國防大學教授
樸宰雨教授 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韓國中國學會總幹事
江藍生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語言研究所所長
江曾培教授 上海出版家協會主席
仲富蘭先生 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高級記者
全國高校(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
安 葵教授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博導
餘同元教授 蘇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國學研究所副所長
餘秋雨教授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前院長
佐治俊彥教授 日本東京和光大學文學院長
汪道涵教授 中國著名學者、本網站首席學術顧問
李榮安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基礎學院院長
李學銘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亦園教授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之壇教授 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李存光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系教授、博導
李志軍教授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李東華教授 台灣大學文學院
李湘濤教授 北京自然博物館動物研究主任
李琳琦教授 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 松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李福順教授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
李經緯教授 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博導
呂卓文教授 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必松教授 曾任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校長
呂元驄教授 香港樹仁學院歷史系主任
香港歷史學會主席
祁惠君教授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肖 鳳教授 北京廣播學院教授
何偉康教授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青田劇團藝術總監
杜芳琴教授 天津師範大學婦女研究中心主任
林 非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導
林玉山教授 福建人民出版社編審
福建師範大學語言文字教授、博導
林連通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校古籍研究所兼職教教授、博導
吳勝天教授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
查良鏞(金庸) 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
著名學者、作家
姜 彬教授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前所長
姜義華教授 復旦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上海歷史學會會長
姜日天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俞啓定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導
姚偉彬教授 澳門大學校長
姚喜雙教授 教育部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胡小明教授 華南師範大學體育專院副院長、博導
胡平生教授 中國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獻與文物考古中心主任
胡春惠教授 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段玉明教授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範金民教授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徐顯明教授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徐中玉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榮譽系主任
袁行霈教授 北京大學國學院院長
袁偉時教授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馬 臨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董會主席
馬振方教授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馬書田教授 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
馬良懷教授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崔溶澈教授 韓國高麗大學中國學研究所所長
高佔祥先生 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席
高平平教授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
高 華教授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秦惠彬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夏維中教授 南京大學歷史系副系主任
耿雲志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孫玉石教授 北京大學教授、博導
孫觀懋教授 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
商金林教授 北京大學教授、博導
梁披雲教授 澳門著名教育家
泉州黎明大學董事長
梁秉鈞教授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
陳支平教授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陳平原教授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 昕教授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
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長
陳 原教授 商務印書館前總編輯
陳漢元先生 陽光電視總策劃
中央電視台前副台長
陳嘉琪博士 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總監
陳大康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陳思和教授 復旦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博導
陳春聲教授 中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陳漱瑜教授 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
陳廷漢教授 香港大學生物科技講座教授
中醫藥學院院長
英國生物學院院士,前港大副校長
陳健民教授 國家語委語言文學應用研究所
社會語言學研究室主任
郭 因教授 安徽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郭招金先生 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兼總編輯
郭小武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郭書春教授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陸國燊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
陸耀東教授 武漢大學教授、博導
陸谷孫教授 復旦大學終身教授、《英漢大辭典》主編
許俊炎校長 中華基督教銘基書院校長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前主席
曹建明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法院副院長
章 深教授 廣州市社會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紹倫教授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黃萬華教授 山東大學教授、博導
黃枝連教授 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黃漢強教授 澳門大學教授,澳門社會科學會會長
黃鳴奮教授 廈門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系主任
黃文昆教授 文物出版社編審
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黃秀英教授 安徽省博物館副館長
黃愛平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導
尉天驄教授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
葉佩蘭教授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葉 辛先生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上海文聯副主席
程介明教授 香港大學副校長
程 藝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博導
張豈之教授 西北大學名譽校長
張慶善教授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
張傳璽教授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國家教委(教育部)
中學歷史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
張 磊教授 廣東社會科學院前院長
廣東社會科學聯合會會長

中國文化研究院院訊

“院訊”為您報導中國文化研究院的最新動態及活動花絮外,有關本院的最新進行的計劃項目,亦將第一時間為大家介紹。
除有關本院的最新發展消息之外,還會有本院總編輯的一些文章著作推介,值得各位留意。
日後還會有更多不同的新增內容,萬勿錯過。

中國文化研究院本院活動花絮

中國文化研究院已於2002年11月1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新翼,順利舉行《燦爛的中國文明》教育網站啓用壹週年暨網上中國文化專題選舉頒獎典禮。典禮有幸邀請到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議員、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範椒芬太平紳士,及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鳴博士作主禮嘉賓,令是次慶典活動倍添光輝。典禮當天應邀慶賀本網站壹週歲的嘉賓共超過400餘人,場面熱鬧而又隆重。
典禮當日在著名司儀黃德如小姐的主持帶動下,由拔萃男書院演奏一曲“花好月圓”為典禮正式揭開序幕。梁振英議員及羅範椒芬太平紳士為大會致辭時,更將本網站比喻為一把開啓中國知識寶庫的“鎖匙”,充分肯定及認同了本網站及背後的努力,令本院仝人深受鼓舞。隨後,在本院理事會主席李業廣律師的帶領下,4位主禮嘉賓點亮了主禮儀式的地球儀,象徵偉大的中國文明之光照耀至千秋萬代。
在亮燈儀式之後,現場即時播放一輯有關本網站發展歷程的短片,當中包括了國學大師季羨林教授等學者對本網站的評語和意見,令在場的嘉賓對《燦爛的中國文明》教育網站的專題內容及其特色有更深的瞭解。
為配合壹週年典禮而舉辦的網上中國文化專題選舉,得到全港中學的熱烈響應,本院共收到選舉投票超逾16,000份。有關結果亦已於典禮當天公佈及頒獎。眾多老師反映意見,認為這是一次不可多得,且很有啓發性的專題學習及中國文化普及活動。學生可透過是次選舉活動,在活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之餘,更可進一步認識、反思及認同中國文化的精粹。

中國文化研究院不滅碑銘

金寶源先生
金寶源先生 金寶源先生
金寶源先生(1926-2002)為著名的古建築攝影專家。上海市人。歷任少年兒童出版社、科學畫報社攝影記者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攝影室主任等職。1980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1991年任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榮譽理事。
金老師素來熱愛中國文化,數十年來,足跡遍踏全國,以其敏鋭的觸角、藝術家的攝影眼,捕捉現代中國的精神面貌和深層文化,1978年12月,其作品《中國岩溶》獲全國科學大會科研成果獎;1984年《中國服飾五千年》獲美國第25屆設計館CH84優異獎;1994年《中國民居》獲第八屆中國圖書一等獎。隨年事漸高,其創作卻不輟,近年所發表有關中國民居、江南園林、江南廳堂及中國古代書院等攝影作品,均稱譽全國,亦為祖國山河和廣大人民留下大量美麗動人的剪影,堪稱中國攝影界的翹楚。
此外,金老師畢生桃李滿門,對後輩愛護有加,他的寬宏和和藹得到大家的敬愛,並贏得大家對他親切的“老師”的尊稱。
金秋鵬先生
金秋鵬先生 金秋鵬先生
金秋鵬(1943.08.20-2002.04.13),福建泉州人,回族。6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物理系,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新建設》雜誌社,65年底調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身),直至逝世。一生致力於中國科技通史、中國造船和航海技術史的研究,並極力提倡對中國海洋文化、海上絲綢之路和媽祖文化的探討和研究。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原科技通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史》(30卷本)常務編委、編撰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副主任(兼),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兼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中國科學技術史.通史卷》、《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圖説中國古代科技》、《中國古代的造船和航海》、《中國古代科技史話》、《中華海魂》及着有《中國科學技術史稿》(合着)、《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合着)、《中國歷史上對造船和航運技術的貢獻》、《試論造船與航海技術史中的幾個問題》、《略論牽星板》、《海事活動中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媽祖信仰與海上交通》、《關於鄭和寶船船型之我見》等著作及論文。
汪道涵先生
汪道涵先生 汪道涵先生
魯迅説過凡有名人棄世,總有若干閒人爭相攀附,謬託知己,這是足以令逝者不安、生者側目的。鑑於此,不佞很少寫類此悼念文章,將感恩之情與縈思之痛深埋心底,未嘗不是很好的紀念。
然而汪老不同,就我所身受的温煦,所承接的雨露,非寫出點東西來,不然難以排遣那嫋嫋的哀思。
汪老堪稱當代舉世尊崇的長者與偉人,本輪不到我瞎三話四。不佞既非他的下屬,也非他的學生,連私淑弟子都談不上,沒什麼瓜葛可攀的,但正因為我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知識分子罷,所以才格外感受到他那炙人的熱力與慈愛的胸懷。
"踏踏實實做學問"
1999年頃,我在香港中華書局和上海文藝出版社同時出版了繁、簡體字版的《中國小説史學史長編》,該書《跋》中有一段話:"鄉前輩汪道涵先生時予教誨、關切與勖勉,拳拳之意,銘感無已。"此絕非客套之語,實乃肺腑之言。
事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召集了一羣所謂知識界的精英組成了上海市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不佞忝為理事,同為理事的尚有我的師姊戴厚英 (作家,已故),以及惠永正 (後曾任中國科技部副部長)、張祥 (後曾任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厲無畏 (現任上海人大主任) 等,而汪老與王元化教授皆為顧問,故時有親炙與承教的機會。加之汪老祖籍徽州歙縣,寄籍嘉山,説起來還是徽州小同鄉,故尊稱為"鄉前輩"。當時他的寓所在康平路32號樓上,雅潔修整,窗明几淨,瀰漫著書香氛圍。汪老間中命我去他那裏聊天,或陪他去書店淘書。我曾陪過兩位長者去上海舊書店、古籍書店的書庫"覓寶",一位是汪老,另一位是馬飛海先生,中國錢幣史的專家,曾任上海市出版局長,同樣也是一位儒雅博學之士。
時值"評職稱"(因評審、晉升職稱的活動在"文革"中中斷已久,故上世紀八十年代各科研機構、大學會集中一段時間來開展評審職稱的活動),我被上海社會科學院列為晉升正教授的候選人,由王瑤、王元化、許傑、錢穀融諸師長作審評推薦人,經由三十多位知名學者組成的上海社會科學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審核通過。可是因為剛恢復"評職稱"不久,各級職稱都有名額限制,常有粥少僧多之嘆,而上海社會科學院有一千多名研究人員,資歷高的人多的是,可能在於"論資排輩"方面的原因,相對年輕者的晉升有所阻滯,於是我的晉升也擱淺了。當時東京大學已以A級待遇邀請我去訪問研究 (日本文部省學術振興會資助的邀請外國學者待遇分四等:A、專家;B、教授;C、副教授; D、助手〔講師或助教〕),故我對晉升與否也不大措意,但汪老與王元化老師説了話 (具體説什麼我也不清楚,是事後風聞的,大約是説評職稱主要看學問與能力,不要光考慮資歷之類),隨即晉升問題解決了,於是我成了上海社會科學院最年輕的正教授。心情是頗為惶恐的,赴日前去汪老處辭行也心中惴惴,汪老説了些勉勵的話,然而正色説:"不要斤斤於浮名,最要緊的踏踏實實做學問!"這兩句箴言我一直橫亙在心,謹記篤行,未敢或忘!自忖天分不高,要想做點學問,惟有謹記汪老"踏踏實實做學問"的誨導。回顧自己治學歷程中,孜孜於第一手資料的佔有,不囿於舊説,在《榛莽集──中國現代文學管窺錄》、《柘園草》、《魯學蠡測──魯迅與中國新文化》、《文轍初揆──中國近現代文學散策》、《中國小説史學史長編》、《拓荒者.墾殖者.刈獲者──許地山與香港新文化的萌與勃興》、《晚清兒童文學沉》等著作中,於學術史、近現代文學史、兒童文學史領域,如果説能不因襲陳言,在所掌控的豐富史料中發掘、引伸結論,填補了或一方面的學術空白,那就是在汪老箴言指導下的結果。
"為國家做點有益的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移居香港之後,我又在香港大學修讀了博士學位,加上原本持有內地的正教授資格,本想找一份教學或研究的工作,可是我的求職申請連續幾年都四處碰壁,有一位相熟的某大學中文系主任C教授對我説:"你怎麼申請都是沒有用的,所有招聘名額早已內定好了。"原來如此,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我持有香港大學博士學位、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正教授的資格,卻申請一個大學講師職位而不得的原因了。
沮喪之餘,回滬時難免到師長處發發牢騷,汪老安慰我説:"無論順境、逆境,能為國家做點有益的事就好。"並叮嚀我無論如何不要放棄自己的專業。稍後,我想申請澳門大學的教職請他幫忙時,他老人家在百忙中親筆寫了短箋給我,茲錄如次:
從經先生:
關於請王今翔轉馬萬祺先生的申請函,連同履歷及
其他推薦函件已全部寄出,據王今翔答要待了解情況後
告知。特奉聞並建議如方便可直接與王今翔連(聯)系,
我有消息即轉告。
汪道涵 1997. 12. 5 晨
馬萬祺先生是居於澳門的全國政協副主席,兼澳門大學的校董,是汪老的老朋友;王今翔先生則是汪老的老部下,時任澳門新華社副社長。
回想起來,自己連求職這樣的雞毛蒜皮小事都要去麻煩他老人家,實在於心不安。但汪老卻是出於對一個後輩的關愛與期冀,他希望我能從事本職工作而發揮才智吧。汪老愛才、憐才之心是廣袤無垠的,許多知識分子都受過他光熱的照拂。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居於一僅十二平方米的斗室,而且滿屋都是書,人連插足都難。汪老不知是聽元化師或是別人説起,即特批給我一套二居室的住房,位於萬人體育館對面的上海第一批的高層建築中。當我安坐在帶有陽台的小書房中讀書寫作的時候,感激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弘揚中國文化是讀書人責無旁貸的本份"
九七回歸不久後,饒宗頤教授、李業廣律師、方心讓教授等發起成立中國文化研究院,不佞也忝陪末座。該院以研究與弘揚中國文化為宗旨,得到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的大力支持。研究院成立之後,理事會決定邀請汪老出任名譽院長。我致電汪老時,他老人家爽快地答應了,並對我説:"弘揚中國文化是讀書人責無旁貸的本份,這在香港尤其重要,我相信你們會大有作為!"並應我的請求題寫了院名,當我打開快遞寄來的郵件時,頓時感動得熱淚盈眶,原來他老人家為了便於我們處理,竟然超越我們的請求,一橫一豎寫了兩張大字,字體遒勁豐盈,不同凡響。如今汪老的題額就掛在研究院的大門口,並印在研究院同仁的名片及有關印刷品上,彷彿時刻惕勵我們牢記汪老的遺訓,將弘揚中國文化的工作持之以恆,做到最好。
《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是中國文化研究院的第一項大型文化工程,擬採用資訊科技手段來形象地再現中國文化的基本輪廓與發展規律。為了確保網站內容學術的權威性、知識的準確性和資料的豐富性,必須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學術顧問隊伍。為此我商請汪老擔任網站的首席學術顧問,他老人家一口就答應,並建議我應該請那些學者出任學術顧問。正因為汪老的號召力,許多全國第一流學者都參加到《燦爛的中國文明》學術顧問的行列,其中有季羨林、王元化、許嘉璐、潘吉星、羅哲文、馮其庸、金維諾、湯一介、袁行霈諸教授。
網站建成之後受到香港、內地乃至國際上的讚賞與好評,作為首席學術顧問的汪老也甚為欣慰。尤其是在聯合國首屆世界信息峯會上,《燦爛的中國文明》榮獲"世界最佳文化網站"大獎,在三百六十多國的八百零三個優秀網站中脱穎而出,得票最高,一舉奪得桂冠。當我趕赴日內瓦從"世界信息峯會大獎"董事會主席PETER BRUCK教授和奧地利國務卿手中接過獎狀後,第一時間打越洋電話給汪老報喜,他老人家連聲説:"好呀!好呀!從經,好好幹!"……
汪老猶如一棵參天的大樹,我所知見的不過是一枝一葉,但僅就此也足可窺見汪老對知識分子的關切、愛護和尊重。這種關愛是出自內心的,既非官樣文章,亦非虛文客套;而且無分尊卑、長幼、畛域皆一視同仁。對於像我這樣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知識分子如此,對於名聞遐邇的大學者更是如此。如對饒宗頤教授十分推崇,我親耳聽他説:"饒教授是國寶級的大師,他那樣的修養和境界,今天的學者想達到,難了!"饒公要在上海開書畫展,命我請汪老蒞臨主禮,他即欣然前往,而且與饒公一見如故;饒公寫了一對楹聯要我赴滬奉呈汪老,他收到摩挲半日,非常高興。尊重知識,理解與體諒知識分子,應是執政為官者的固有品德,汪老樹立了值得仿效的圭臬。
哲人其萎,我在給汪雨的唁電中寫道:"痛失恩師,衷心如搗,哀痛莫名!二十餘年雨露之恩,點點滴滴在心頭,他的温煦,他的垂愛,他的誨導,他對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關切與扶植,使我深切領受到他仁心的寬厚與人格的魅力。"其實文字也難以表達我心中的悲慟,作為曾親炙汪老偉人風範與慈愛胸懷,以及親聆過他教誨的後輩,惟有終生謹記他的訓示,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本份",以慰他老人家在天之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