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教育史

(2019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中國教育史》是2019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培青 。
中文名
中國教育史
作    者
孫培青
出版時間
2019年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567589988
類    別
教育理論、教師用書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膠訂

中國教育史內容簡介

中國教育史這門課程講什麼?作為教育學類專業基礎課程,中國教育史重在講述中國歷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將它們置於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下進行考察,揭示其內在聯繫,把握其發展脈絡。對教育制度的講述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闡述相關的方針政策、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管理措施及其經驗得失;其他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人才選拔制度等內容,僅述及與學校教育相關涉的部分。對教育思想的講述重在介紹和分析代表性人物、學派與思潮,反映各個歷史時期教育思想的發展及其理論思維的得失。為了能夠講述清楚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的發展,需要旁及一些歷史和學術史內容,説明教育發展的背景。
《中國教育史》(第四版)根據有關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新研究成果,特別是近年地下出土簡牘材料整理和研究成果,對教材的相關內容做了補充和更新。凸顯中華民族可供傳承的教育傳統,及中國傳統教育的發展與現代教育的變革。

中國教育史圖書目錄

第一章 原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中國教育的起源
一、 中國大地早的人類
二、 教育的起源
第二第一節 氏族公社時期的教育
一、 生產勞動的教育
二、 生活習俗的教育
三、 原始宗教的教育
四、 原始藝術的教育
五、 體格和軍事訓練
第三第一節 氏族公社末期學校的萌芽
一、 部落顯貴世襲引起教育的變化
二、 文字的產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三、 學校萌芽的傳説
第二章 夏、商、西周與春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夏、商的教育
一、 夏代的教育
二、 商代的教育
第二第一節 西周的教育
一、 西周的社會
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三、 六藝教育
第三第一節 春秋時期教育的變革
一、 官學衰廢
二、 私學興起
三、 私學的歷史特點
第四第一節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 重視教育的功用
三、 “有教無類”的主張
四、 培養有德才的君子
五、 “六藝”的教學內容
六、 創新的教學方法
七、 自覺的德行修養
八、 樹立教師的典範
九、 長久的歷史影響
第三章 戰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諸子百傢俬學的發展
一、 養士之風盛行
二、 百家爭鳴
三、 私學發展
第二第一節 齊國的稷下學宮
一、 稷下學宮始末
二、 稷下學宮的性質和特點
三、 稷下學宮的歷史意義
第三第一節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 墨翟生平和墨家學派
二、 論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 論教育內容
四、 論教育方法
第四第一節 孟軻的教育思想
一、 孟軻的生平和政治主張
二、 “性善論”——教育理論的基礎
三、 論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四、 論理想人格
五、 論教學
第五第一節 荀況的教育思想
一、 荀況生活的時代和生平活動
二、 “性惡論”與教育作用
三、 論教育目的
四、 論教育內容
五、 論學習過程與思想方法
六、 論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第六第一節 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 老莊及其道家學派
二、 論教育的作用
三、 論理想人格
四、 論學習與求知
第七第一節 法家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一、 從商鞅到韓非
二、 的“性惡論”
三、 禁“二心私學”
四、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第八第一節 戰國後期的教育論著
一、 《大學》
二、 《中庸》
三、 《學記》
四、 《樂記》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一、 統一文字
二、 嚴禁私學
三、 吏師制度
第二第一節 漢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 各家並存,推重“黃老之學”的漢初文教政策
二、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
第三第一節 漢朝學校教育的發展和經學教育的特點
一、 學校教育的發展
二、 今古文經學之爭與漢朝經學教育的特點
第四第一節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著述
二、 《對賢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三、 論人性和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四、 論道德教育
五、 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第五第一節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思想特徵
二、 論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三、 培養“文人”和“鴻儒”的教育目標
四、 “博通百家”的教育內容
五、 論學習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魏晉的學校教育
一、 三國時期的官學教育
二、 兩晉時期的官學教育
三、 魏晉時期的私學教育
第二第一節 南朝的學校教育
一、 宋與齊的官學教育
二、 梁與陳的官學教育
三、 南朝的私學教育
第三第一節 北朝的學校教育
一、 北朝的中央官學
二、 北朝的地方官學
三、 北朝的私學教育
第四第一節 魏晉玄學教育思潮
一、 以順應天性自然發展為教育旨歸
二、 以“真性”、“無為”為理想人格
三、 順應自然的道德教育論
第五第一節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 論教育的地位與作用
三、 論學校教育
四、 論道德教育
第六第一節 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 論士大夫教育
三、 論兒童教育
四、 論學習態度和方法
第六章 隋唐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隋唐的文教政策
一、 崇儒興學
二、 兼用佛道
三、 發展科舉
四、 任立私學
第二第一節 隋唐學校教育的發展
一、 學校因時而起伏
二、 中央官學
三、 地方官學
四、 私學
五、 學校教育制度的特點
第三第一節 隋唐科舉考試與學校教育
一、 隋代科舉考試製度的產生
二、 唐代科舉考試製度的發展
三、 科舉考試製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第四第一節 隋唐的中外教育交流
一、 隋唐與新羅的教育交流
二、 隋唐與日本的教育交流
第五第一節 韓愈的教育思想
一、 復興儒學與反對佛老
二、 論人性與教育的作用
三、 論學校教育與措施
四、 論教學
五、 論師道
第七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 文教政策
二、 教育制度
第二第一節 遼金元時期的教育
一、 遼朝的教育制度
二、 金朝的教育制度
三、 元朝的教育制度
第三第一節 宋元時期的書院
一、 書院的萌芽
二、 宋朝的書院
三、 元朝的書院
第四第一節 宋元時期的蒙學
一、 蒙學教育的發展
二、 蒙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三、 蒙學教材
第五第一節 宋元時期的科舉制度
一、 宋朝的科舉制度
二、 元朝的科舉制度
三、 宋元科舉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第六第一節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 主持“熙寧興學”
三、 崇實尚用的教育思想
四、 系統的人才理論
第七第一節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 關於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三、 論“小學”和“大學”教育
四、 關於道德教育的思想
五、 論讀書法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第一節 明朝的文教政策
一、 廣設學校,培育人才
二、 重視科舉,選拔人才
三、 加強思想控制,實行文化專制
第二第一節 明朝的官學制度
一、 中央官學
二、 地方官學
第三第一節 明朝的書院
一、 明朝書院的發展
二、 東林書院
第四第一節 明朝的科舉制度
一、 建立科舉定式
二、 八股文成為固定的考試文體
三、 學校教育納入科舉體系
第五第一節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 論教育作用
三、 論道德教育
四、 論兒童教育
第九章 清初至鴉片戰爭前的教育
第一節 清朝的文教政策
一、 崇尚儒家經術,提倡程朱理學
二、 廣興學校,嚴訂學規
三、 軟硬兼施,加強控制
第二第一節 清朝的官學制度
一、 中央官學
二、 地方官學
第三第一節 清朝的書院
一、 清朝書院的發展
二、 詁經精舍和學海堂
第四第一節 清朝的科舉制度
一、 科舉為“國家掄才大典”
二、 科場舞弊叢生,積重難返
三、 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
第五第一節 黃宗羲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 “公其非是於學校”
三、 論教育內容
四、 論教學思想
五、 論教師
第六第一節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 關於教育作用的思想
三、 教學思想
四、 道德觀和道德修養論
五、 論教師
第七第一節 顏元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 對傳統教育的批判
三、 學校為“人才之本”
四、 “真學”、“實學”的教育內容
五、 “習行”教學法
第十章 中國教育的近代轉折
第一節 傳統教育的危機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張
一、 明末清初西學的輸入
二、 傳統教育的困境
三、 太平天國運動對傳統教育的衝擊
四、 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張
第二第一節 教會學校的興辦和西方教育觀念的引入
一、 從英華書院到馬禮遜學校
二、 教會學校的競相設立
三、 教會學校的發展
四、 從“學校與教科書委員會”到“中華教育會”
五、 教會學校的課程
六、 教會學校的性質和影響
第三第一節 洋務教育及中國教育近代轉化的啓動
一、 洋務學堂的創立和發展
二、 洋務留學教育
三、 “中體西用”的演變與張之洞的系統闡述
第十一章 維新運動到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維新教育的漸次推進
一、 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張
二、 維新教育實踐
三、 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第二第一節 維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 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二、 梁啓超的教育思想
三、 嚴復的教育思想
第三第一節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一、 清末學制的建立
二、 廢科舉、興學堂
三、 改革教育行政體制,釐訂教育宗旨
四、 留學教育的勃興
第四第一節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實踐
一、 批判封建教育
二、 革命與改良政治論爭中的教育定位
三、 開展革命教育活動
第十二章 民國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一節 民國教育方針與政策
一、 教育部的成立及對教育的維持與改革
二、 民初教育方針的確立
三、 封建教育的回潮
第二第一節 壬子癸丑學制
一、 學制的形成過程
二、 學制體系
三、 課程標準
四、 學制的調整
第三第一節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三、 改革北京大學
四、 教育獨立思想
第十三章 新文化運動時期和20世紀20年代的教育
第一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封建教育的批判與變革
一、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二、 新文化運動對封建傳統教育的抨擊
三、 新文化運動促進教育觀念的變革
四、 新文化運動推動下的教育改革
第二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教育思潮
一、 平民教育思潮
二、 工讀主義教育思潮
三、 職業教育思潮
四、 勤工儉學運動
五、 科學教育思潮
六、 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第三第一節 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驗
一、 現代西方教學理論在中國的傳播
二、 設計教學法
三、 道爾頓制
四、 文納特卡制
第四第一節 1922年“新學制”
一、 “新學制”的產生過程
二、 “新學制”的標準和體系
三、 “新學制”的特點
四、 “新學制”的課程標準
五、 “新學制”的評價
第五第一節 收回教育權運動與教會教育的變革
一、 20世紀初教會教育的快速推進
二、 對在中國的基督教教育的調查
三、 收回教育權運動
四、 教會教育的本土化和世俗化
第六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教育的發端
一、 新民主主義教育綱領的提出
二、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教育
三、 中國共產黨早期創辦的幹部學校
四、 國共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
五、 李大釗的教育思想
六、 惲代英的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政策
一、 “黨化教育”的實施和廢止
二、 “三民主義”教育宗旨的頒行
三、 “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方針
四、 《中華民國憲法》中有關教育的規定
第二第一節 國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措施
一、 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與廢止
二、 “戊辰學制”的頒行
三、 “整飭學風”,建立訓育制度
四、 開展童子軍訓練和軍訓
五、 頒佈課程標準,實行教科書審查制度
六、 實行畢業會考制度
七、 人民的民主教育運動
第三第一節 國民政府各級教育的發展
一、 幼兒教育
二、 初等教育
三、 中等教育
四、 高等教育
第四第一節 楊賢江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 論教育的本質
三、 對各種流行教育觀點的批駁
四、 “全人生指導”
第五第一節 晏陽初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與教育實驗活動
二、 “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
三、 “化農民”與“農民化”
第六第一節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 鄉村建設與鄉村教育理論
三、 鄉村教育的組織與實施
第七第一節 黃炎培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 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三、 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第八第一節 陳鶴琴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與“活教育”實驗
二、 “活教育”的目的論
三、 “活教育”的課程論
四、 “活教育”的教學論
第九第一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與教育活動
二、 “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
三、 生活教育理論
第十五章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
第一節 蘇維埃根據地的教育
一、 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
二、 幹部教育
三、 成人教育
四、 兒童教育
第二第一節 抗日民主根據地教育
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政策
二、 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確立
三、 幹部教育
四、 普通教育
五、 社會教育
六、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第三第一節 解放區新民主主義教育建設
一、 解放戰爭時期的教育政策
二、 中小學教育的正規化
三、 高等教育的整頓與建設
第四第一節 革命根據地教育的基本經驗
一、 教育為政治服務
二、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三、 依靠羣眾辦學
主要參考書目

中國教育史作者簡介

孫培青:1933年2月出生,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曾任教育系主任,國家重點學科點中國教育史學科負責人。從事中國教育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中國教育制度史。主編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教育史》獲國家教委優秀教育一等獎。《中國教育思想史》(三卷本)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二等獎,又獲第三屆吳玉章獎金教育學優秀獎。
杜成憲: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教育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組長等。專業領域為中國傳統教育、中國考試製度、教育史學理論等。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國家教委青年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等。出版著作多部。獲寶鋼全國優秀教師獎,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一等獎,上海市育才獎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