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政法大學

鎖定
中國政法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簡稱“法大”,位於北京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 [1]  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38] 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為“立格聯盟”“全球法學院聯盟”“歐亞太平洋聯盟”“亞洲法律學會”“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會”成員,“內地與港澳法學教育聯盟”發起單位, [60]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學府”。 [2] 
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三校政治系、法律系和輔仁大學社會系合併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 [60]  1954年,學校遷址至學院路;1960年成為國家確定的全國重點大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停辦,1978年復辦;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併,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1985年學校開闢昌平校區。 [2] 
截至2023年9月,中國政法大學設有海淀區學院路和昌平區府學路兩個校區;設有21個教學單位、開設27個本科專業;擁有3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專任教師1058人,在校生18442人。 [60] 
中文名
中國政法大學
外文名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簡    稱
法大、CUPL
創辦時間
1952年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學校類別
政法類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38]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
211工程(2005年)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年)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展開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38]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
211工程(2005年)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年)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2011計劃(2013年)
111計劃(2014年) 收起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現任領導
胡明(黨委書記)
馬懷德(校長)
本科專業
27個 [60]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
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4個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1個(法學) [2] 
院系設置
21個 [60] 
校    訓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校    歌
《情懷法大》 [62] 
校慶日
5月16日 [62] 
地    址
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昌平校區)
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海淀校區)
院校代碼
10053
知名教師
江平
陳光中
張晉藩
李德順
應松年

中國政法大學歷史沿革

  • 建國初期
1952年,剛剛邁入法制建設和政權建設軌道的新中國迫切需要大量新型高級政法人才,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新型高等法學教育向着體系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已有48年曆史的北京大學法律系和清華大學政治系,燕京大學法律系、政治系和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合併組建後誕生了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最初的校舍則坐落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大紅樓
歷史照片
歷史照片(13張)
1952年11月23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北京政法學院”校名,周恩來總理簽發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令,任命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錢端升為院長。11月24日,北京政法學院成立典禮在北京大學禮堂舉行。以錢端升、雷潔瓊芮沐王鐵崖費青吳恩裕曾炳鈞龔祥瑞樓邦彥、黃覺非、嚴景耀張錫彤、徐敦璋、汪瑄、陰法魯、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鶴、餘叔通、張國華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大師彙集學校執掌教鞭,為新中國的法制建設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鑄就了北京政法學院起步期的輝煌。學校因此迎來了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1953年12月,地處北京西郊的學院路41號院(即現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號)建成,師生員工陸續由沙灘紅樓遷往學院路新校址。1954年,學院由成立時的受高教部和華北行政委員會的雙重領導改為由司法部領導。1958年,北京政法學院下放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後,財務領導關係由司法部轉移到北京市財政局,1959年劃歸北京市教育局 [3]  1960年,北京政法學院被國務院列為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65年,學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領導。1970年,學校因“文化大革命”停辦。
  • 改革開放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13張)
1978年8月5日,中央正式宣佈復辦北京政法學院。1979年秋,北京政法學院面向全國恢復招生。 [4]  1980年,彭真提議創辦中國政法大學,並得到了胡喬木的支持,也得到鄧小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三次為中國政法大學選任校長,最終決定由劉復之擔任。 [5] 
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聯合向中央提交《關於迅速籌建中國政法大學、恢復公安學院和遷建中央政法幹部學校的請示報告》,提出以現有的某所重點大學為基礎,調進一批優秀教師,另選校址,建設“中國政法大學”,並將其列為“全國重點大學”。自此,司法部進行籌備,準備成立“中國政法大學”。
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議將籌辦“中國政法大學”作為重要議題討論,在關於加強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要抓緊籌辦中國政法大學,把它辦成中國政法教育的中心”。
1983年2月,中央任命司法部長劉復之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司法部黨組成員陳卓任黨委書記。 [5]  劉復之因此成為中國政法大學第一任校長。 [58-59] 
198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轉了司法部教育部《關於同意“中國政法大學”成立的正式報告》。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併,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學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進修生院三院辦學格局。同年5月7日,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大會在公安部大禮堂舉行。中央對中國政法大學的定位是:要成為全國政法教育的中心,總結中國法制建設經驗並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建立完整的中國法學體系;着力培養學生忠於法律、執法如山、剛直不阿的職業道德和革命情操。
1984年12月,司法部部長鄒瑜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5]  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後,為適應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之需,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學院路41號院已難於適應辦學需要。為適應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為學校選址建設新校區並將建設工程列入“第七個五年計劃”。後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學路27號)。
1985年,學校進修生院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由學校代管。1986年6月,新校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鄧小平同志為學校題寫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1991年夏,昌平新校區竣工。同年秋,辦學主體及工作重點從學院路校區轉移到昌平校區。
1997年1月,司法部黨組決定: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合併,對內稱中國政法大學,對外保留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的牌子。 [5-6] 
2000年,學校轉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同年,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的原中國政法大學進修生院,又合併至中國政法大學。
2002年5月,建校50週年慶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李鵬分別為學校題詞祝賀。2006年4月,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07年5月16日,建校55週年慶典在昌平校區舉辦,標誌着中國政法大學由過去的行業性辦學改變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標準辦學,實現了由單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由行業性向開放性的歷史性轉變。
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在中國政法大學會見了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同時,二人為學校中歐法學院揭牌。 [7]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6月,學校成為“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高校。 [8]  2012年5月16日,中國政法大學建校60週年大會在昌平校區大禮堂召開。 [9]  同年1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2013年3月,學校作為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 [2]  ,進入國家首批“2011計劃”建設序列。同年10月,學校項目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2014年度建設項目立項。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19年11月,被全國普法辦公室命名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2020年6月,發起並加入法學教育創新聯盟 [10]  7月,學校與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暨全國法治幹部培訓基地、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揭牌儀式舉行。 [11]  12月,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簽發《教育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共建中國政法大學的意見》,決定共建中國政法大學。 [1] 
2021年9月28日,被退役軍人事務部授予“退役軍人事務研究基地”稱號。 [36] 
2022年2月14日,入選教育部公佈的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 [37] 
2022年3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國政法大學共同成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 [39] 
2023年被設立為“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2023—2025年)”。 [44]  5月27日,中國政法大學數字社會治理研究院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43]  ;7月1日,中國政法大學港澳台法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45]  ;12月10日,中國政法大學刑事辯護創新發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56] 
2024年2月26日,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揭牌成立。 [57] 

中國政法大學辦學條件

中國政法大學院系專業及學科建設

學校設有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學院、光明新聞傳播學院、中歐法學院、法律碩士學院、國際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中央政法培訓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法治信息管理學院、體育教學部、培訓學院、紀檢監察學院、國家安全學院共21個教學單位。 [60] 
學校設有法學、偵查學、政治學與行政學、行政管理、國際政治、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國際商務、金融工程、哲學、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社會工作、應用心理學、英語、德語、法語、翻譯、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法治信息管理)、信息與計算科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共27個本科專業;擁有3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經濟學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擁有7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哲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工商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擁有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60] 
學校的法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61]  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學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政治學為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證據科學入選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名單。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學校多個一級學科參評並上榜,其中法學進入A+檔。 [60] 
專業
類別
名稱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法學
政治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理論經濟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法學
政治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理論經濟學
哲學
應用經濟學
社會學
心理學
外國語言文學
新聞傳播學
中國史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法律
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
社會工作
翻譯
金融
國際商務
新聞與傳播
應用心理學
審計
漢語國際教育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法學
政治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理論經濟學
“雙一流”建設學科
法學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法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
法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
社會學
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
政治學
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學科
證據科學
資料來源: [2]  [16-17] 

中國政法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3年1月,學校有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學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 [2] 
截至2017年12月,中國政法大學擁有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7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以及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質量工程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特色專業
法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
社會學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法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
社會學
思想政治教育
新聞學
行政管理
哲學
經濟學
國際政治
英語
國際商務
公共事業管理
網絡與新媒體
應用心理學
工商管理
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
英語
漢語言文學
應用心理學
工商管理
金融工程
社會工作
偵查學
德語
翻譯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周易概論
法學方法論
犯罪心理學
知識論
微觀經濟學
中國法律史研討課
中國法律史
政治學原理
刑事法與刑事科學法律診所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
法商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教學團隊
法制史教學團隊
西方政治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
法學實踐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法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資料來源: [2]  [46-47] 
中國政法大學精品課程名單
類型
課程名稱
獲獎及評定年份
所屬專業
國家級精品課程
西方政治思想史
2006
政治學
中國法制史
2006
法學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2007
法學
商法學
2007
法學
民法學
2008
法學
刑事訴訟法學
2009
法學
憲法學
2009
法學
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
海商法
2003
法學
中國法制史
2004
法學
民法
2005
法學
國家賠償法學
2006
法學
商法學
2006
法學
經濟法總論
2007
法學
國際法
2007
法學
憲法學
2009
法學
國際司法
2009
法學
刑法案例研習
2010
法學
中國社會
2010
社會學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法律邏輯
2012
法學
法律英語與法律文化
2014
英語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2016
法學
商法學
2016
法學
西方政治思想史
2016
政治學
中國法制史
2016
法學
(截至2017年12月)參考資料
  • 教學成果
教學成果
時間
獎項
2012年
《協同創新多元合作創建特色鮮明的實踐育人體系——法學專業“同步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14年
《創建“即時共享協同融合學訓一體”同步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卓越法律人才》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中國政法大學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058人,其中高級職稱718人,博士生導師320人、碩士生導師884人,博士學位獲得者佔比達87.7%。 [2]  [60] 
師資力量
類別
名稱
終身教授
江平
陳光中
張晉藩
李德順
應松年
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
江平
張晉藩
陳光中
潘漢典
巫昌禎
黃進
趙旭東
馬懷德
薛虹
曹明德
薛剛凌等
全國優秀教師
江平
高校青年教師獎
朱勇等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王衞國
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
田力男
趙卯生
李立
資料來源: [18-22]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評價

社會評價
時間
排名
2020年7月
2020年瑞路中國大學百強榜第74位
2023年3月30日
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發佈"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國政法大學位列政法類大學排名榜
資料來源: [23-24]  [41] 

中國政法大學學術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科研平台

學校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重鎮”,尤其是法學研究的重要陣地,是全國人大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聯繫點”。學校設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專門研究機構—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現有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1個(數據法治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人權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證據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師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個(法治政府研究院),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聯繫單位1個(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基地1個,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1個,與最高人民檢察院等省部級以上國家機關共建高層次研究基地16個。另有比較法學研究院、法與經濟學研究院、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等在編研究機構9個,新型研究機構8個。 [2]  [60] 
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最高人民檢察院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共建
重罪檢察證據分析研究基地
企業合規檢察研究基地
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
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實驗室(數據法治研究院)
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聯繫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
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
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師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
其他在編科研機構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
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質量評估中心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
中國政法大學公司法與投資保護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
新型研究機構
資本金融研究院
仲裁研究院
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
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
制度學研究院
國家監察研究院
網絡法學研究院
法治經濟研究院
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
國際法治研究院
其他協同創新中心
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
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
資料來源: [2]  [40]  [42] 

中國政法大學科研成果

  • 項目經費
2006年,學校承擔中國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有資產法律保護機制研究》課題。同年,學校《法治背景下的社會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 [12] 
2016年,學校共計承擔科研項目394項,全年累計科研經費13977.55萬元。
  • 論文著作
2015年,學校教師共發表論文1286篇,出版學術著作167部,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優秀成果獎7項,其中,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
2016年,學校教師共發表論文1116篇,出版學術著作242部,獲得省部級及以上優秀成果獎10項,其中,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獲得第六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 國家立法方面
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佈,再到《反分裂國家法》、《物權法》的論證、研討,直至最終通過。學校是國家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參與了自建校以來幾乎國家的所有立法活動,引領着國家法學教育的創新、法學理論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國家對外進行法學學術和法治文化交流。 [2] 

中國政法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2年12月,本校圖書館擁有的紙質文獻資源約271.34萬冊,電子圖書 241 萬冊、電子期刊125萬冊;可供師生檢索與利用的電子資源有幾十種。
常用的中外文電子資源主要有:
電子圖書:超星數字圖書館;中華數字書苑;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鼎秀古籍全文檢索平台;JSTOR電子書等。
全文期刊:中國知網CNKI系列;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數據庫;超星期刊;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人社版);JSTOR西文過刊庫; EBSCO數據庫等。
多媒體類數據庫: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天脈(TVMVDB)電視新聞資訊教研數據庫。
法學類數據庫:Westlaw Classic數據庫、Hein Online數據庫、Lexis Advance法律資料庫、Beck-Online法律數據庫、Kluwer Arbitration仲裁庫、日本法律數據庫TKC-law library、元照月旦法學知識庫、北大法寶(中國法律檢索系統)、德古意特德語法學電子書等。 [13] 
  • 學術期刊
政法論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9月創刊,為中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 [14] 
行政法學研究》:1993年1月創刊,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法律類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15] 

中國政法大學學校領導

中國政法大學現任領導

學校領導職位表
職務
姓名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參考資料 [29]  [49-55] 

中國政法大學歷任領導

  • 歷任書記
歷任領導一覽表
姓名
職務
任期
戴錚
臨時黨組書記
(1952.8-1953.1)
武振聲
黨組書記
(1953.1-1954.11)
劉鏡西
黨組書記
(1954.11-1957.1)
劉鏡西
黨委書記
(1957.3-1966.5)
黨委書記
(1979.6-1982.12)
黨委書記
(1982.12-1983.2)
黨委書記
(1983.2-1988.6)
黨委書記
(1988.6-2001.9)
黨委書記
(2001.9-2017.7)
參考資料
  •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一覽表
姓名
職務
任期
院長
(1952.8-1958)
院長
(1979.3-1982.12)
校長
(1983.2-1984.12)
校長
(1984.12-1988.6)
校長
(1988.6-1990.2)
校長
(1992.5-1994.3)
校長
(1994.3-2001.9)
校長
(2001.9-2009.2)
校長
(2009.2-2019.5)
參考資料 [5]  [30] 

中國政法大學知名校友

自建校以來,學校為全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紀檢監察司法行政以及其他黨政國家機關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2002年3月中央授予的首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法官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檢察官職銜的獲得者中,該校分別有7人和6人獲此榮譽。 [31] 
歷屆領導介紹表
界別
校友簡介
學術科教
司法機關
黨政機關(省部級)
其他領域
夏華王廣發彭雪峯、李偉斌、楚方、慕容雪村、屠化、鍾平、傅堯、張金龍盤繼彪沈鵬、王貝貝
首批大法官校友
(2002年3月授予)
沈德詠吳家友李玉成李玉臻、陳旭、韓雲萍、黑俊英
首批大檢察官校友
(2002年3月授予)

中國政法大學合作交流

學校全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每年通過各類合作交流項目派出千餘名師生赴境外交流學習,聘請數百名長短期外國專家來校講學,培養國際型人才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學校先後與58個國家和地區的297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加入全球法學院聯盟、歐亞太平洋聯盟、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會、亞洲法律學會等國際團體,發起成立內地與港澳法學教育聯盟。學校中歐法學院,是中國政府和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學校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合作舉辦國際法專業雙碩士學位項目,搭建了中外合作辦學中美法學教育的高端平台。學校先後在英國、羅馬尼亞、巴巴多斯共建3所海外孔子學院。學校定期舉辦“世界法學家論壇”,在海外傳播中華法文化的同時,切實提升我校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協作力。 [2]  [60] 

中國政法大學文化傳統

中國政法大學形象標識

  • 校名
中國政法大學前身“北京政法學院”校名由毛澤東主席於1952年題寫。後學校更名,鄧小平為學校題寫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25] 
  • 校徽
中國政法大學校徽的整體圖形為學校的中英文名稱環繞橄欖枝托起的正義劍和天平,中文為鄧小平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 [26] 
中國政法大學校徽 中國政法大學校徽
整體色調為紫禁紅,與白色背景交錯相間。紫禁紅代表着熱情、向上以及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同時也是中國法官袍的前襟配色。
外圓圈內上方是鄧小平同志親筆為該校題寫的漢字校名,下方為英文校名。
標誌的主體部分由天平組成,天平的支撐部分被替換為尖頂圈底的劍形圖案,既似捍衞公平、正義、法治的寶劍,又似開啓知識大門、通往法學最高殿堂的鑰匙。
寶劍劍柄上的數字“1952”代表了學校的成立時間,天平四周圍繞的橄欖枝則寓意和平、友愛。
  • 校旗
中國政法大學校旗為紫禁紅旗面,旗面正中為白色中英文校名及校徽,中文為鄧小平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標準規格為192釐米長、128釐米寬。 [27] 
  • 標識色
學校標識色為確定色值的紫禁紅,輔助色為白色和橙色。 [26] 

中國政法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八字校訓。“厚德”強調為人, “明法”強調為事的規矩、法度,“格物”強調為學,而“致公”強調做人、為事。
“厚德”源自《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在培養師生優良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是人文精神的凸顯。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師生學法、懂法、守法、護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設法治中國為己任。這是法治精神的體現。
“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意促師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有科學的思維和理性。這是科學精神的寫照。
“致公”取法於《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此處“致”從“至”,“致公”也為“至公”,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意為師生要堅持和弘揚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有仁愛親民,獻身公益,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是公共精神的張揚。
  • 法大精神
即“法治天下,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以人為本,尊重人權”的人文精神;“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學術精神;“艱苦奮鬥,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團隊精神。
  • 校花
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花是玉蘭花,取其聖潔純淨,莊嚴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質,象徵着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的嚴肅和人文等學科的温馨,各種學科相輔相成。 [28] 
  • 校歌
《情懷法大》 [4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