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扶貧

(20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中國扶貧》是20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 [1] 
中文名
中國扶貧
作    者
王曙光
出版時間
2020年 [1]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84946

中國扶貧內容簡介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反貧困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出中國特色反貧困模式。本書基於貪困發生學視角,對中國貧困類型作了開拓性研究,對中國農村扶貧開發模式作了系統的理論梳理和提煉。第一次提出社會網絡扶貧和內生性扶貧理念,並以這兩個理念為主線,對中國扶貧開發政策的制度演進過程作了系統梳理,從鄉村政治治理、農民合作、微型金融、集體經濟、社區發展、生態建設等角度對中國農村扶貧的創新模式作了全方位理論和案例研究,對未來中國扶貧開發模式的轉型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與啓示,對全球發展中國家減貧工作也具重要借鑑價值。 [2] 

中國扶貧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 中國的貧困與反貧困—基於貧困發生學的研究1
一、引言: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的30 年和改革開放後40 年的
反貧困成就1
二、貧困的根源在哪裏? —貧困發生學的視角2
三、如何反貧困?—減貧類型、戰略選擇與實施主體5
四、結論:族羣型貧困與綜合性反貧困模式的運用10
第二章 中國扶貧政策框架的歷史演進與制度創新:1949—202012
一、引言:我國扶貧事業70 年的基本脈絡、歷史成就
與世界意義12
二、第一階段: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大力建設基礎設施階段
(1949—1978)13
三、第二階段:農村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和農村經濟迅速發展階段
(1978—1985) 17
四、第三階段:扶貧組織體系的系統建立和有計劃地大規模扶貧
階段(1986—1993)20
五、第四階段: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和大規模減貧的攻堅階段
(1994—2000)22
六、第五階段:我國扶貧開發的轉型和進一步深化階段
(2000—2012)25
七、第六階段:十八大和十九大之後的扶貧攻堅最後決勝階段與
徹底消除貧困階段(2012—2020)29
八、結論:中國扶貧事業的制度演進路徑與未來趨勢31
第三章 鄉村振興戰略與中國扶貧轉型33
一、包容式(普惠式)增長、機會均等與賦權33
(一)反貧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特徵34
(二)什麼是好增長,什麼是壞增長?35
(三)實現包容式(普惠式)增長36
(四)賦權、改善民生與提升可行能力37
(五)機會均等與社會公平正義38
二、統籌區域發展和城鄉發展,推動內生式扶貧,實現全面小康 39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39
(二)實施差別化、傾斜性政策,外生力量與內生力量相
結合41
(三)立足長遠和基礎,切忌形式主義扶貧43
三、實現精準脱貧,提高扶貧的精準性和可持續性45
(一)精準扶貧的關鍵是精準分析貧困根源45
(二)精準扶貧的有效性有賴於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46
(三)精準扶貧要着眼於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化管理 48
(四)針對不同貧困類型,進行分門別類的有針對性的扶貧 49
(五)精準扶貧要廣泛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建立長效機制 50
第四章 社會網絡扶貧的理論與實踐51
一、引言:我國扶貧事業的歷史成就與戰略轉型51
(一)我國扶貧事業的幾個基本歷史階段及其主要成就 51
(二)我國扶貧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55
二、貧困的內涵和致貧根源:相關文獻梳理56
(一)貧困的內涵:從收入標準到可行能力與賦權原則 56
(二)貧困發生學:從一般分析到社會網絡58
三、社會網絡的內涵與社會網絡扶貧的理論基礎60
(一)社會網絡的內涵60
(二)社會網絡扶貧的理論基礎之一: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60
(三)社會網絡扶貧的理論基礎之二:社會網絡與共同體
建設62
四、社會網絡的具體表現形式64
(一)經濟與社會制度網絡64
(二)社會組織網絡65
(三)政治組織網絡66
(四)宗族組織網絡66
(五)宗教組織網絡67
五、社會網絡扶貧的實踐模式 67
(一)通過大規模的制度建設構建和創新社會網絡的底線
保障基礎67
(二)組建各種社會組織,促進農村居民的聯合69
(三)加強村委會建設和鄉村治理建設69
(四)引導家族、宗族和宗教組織合理運行,增強村莊的社會
黏合度 70
(五)動員全社會各種力量進行“參與式扶貧”70
第五章 內生性扶貧的根基、機制、載體與抓手72
一、如何正確地看待貧困?72
二、以多元綜合的方式推進扶貧79
三、精準扶貧和社會網絡扶貧81
四、從外生式扶貧到內生性扶貧83
五、內生性扶貧的根基:鄉村善治與發展集體經濟85
六、內生性扶貧的有效機制:市場機制培育與社會力量動員 88
七、內生性扶貧的組織載體:把分散小農整合為“大農”89
八、內生性扶貧的有效抓手:產業扶貧、互聯網與新型鄉村
工業化90
九、政府:為中國減貧和農村發展創造一個長治久安的條件93
第六章 微型金融發展與減貧機制創新96
一、引言:我國反貧困的成就與深度貧困地區減貧的挑戰 96
二、微型金融在深度貧困地區有效減貧中的功能機理:七大效應的
分析 98
(一)滴落效應 99
(二)賦權效應100
(三)賦能效應100
(四)社會網絡效應100
(五)治理效應101
(六)文化倫理效應101
(七)鄉村產業鏈效應102
三、公益機構主導型、商業機構主導型和政府主導型微型金融102
(一)福利主義和機構主義微型金融102
(二)公益機構主導型微型金融103
(三)政府或準政府主導型微型金融105
(四)商業機構主導型微型金融107
四、微型金融在深度貧困地區減貧中遇到的瓶頸與挑戰107
五、未來微型金融如何助力解決深度貧困?—着眼於鄉村全面
復興的制度框架110
第七章 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與反貧困112
一、農民合作組織促進農村減貧的核心機理112
二、新型農民合作社的制度特徵115
三、農民合作組織的弱內生性是否影響了農民和貧困人羣的
福利?118
四、提升農民合作社自生能力,促進減貧和農村發展128
第八章 社區主導型發展與社會網絡扶貧133
一、社區主導型發展的目標和內涵133
(一)傳統農村社區面臨的問題:“雙重消解”與
“ 社區潰敗”133
(二)社區主導型發展的目標和內涵134
二、社區主導型發展和社區主導型扶貧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136
三、傳統鄉村社區治理模式與貧困者救濟機制:一種借鑑140
(一)中國古代的傳統鄉村社區的特點140
(二)傳統鄉村社區治理的五大基本理念141
(三)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貧困者救濟和保障機制143
四、社區主導型發展與社會網絡扶貧:村社內置金融模式146
五、社區主導型發展與社會網絡扶貧:社區發展基金模式150
六、社區主導型發展與反貧困:新鄉賢機制153
第九章 農民資金互助與反貧困158
一、農民資金互助與反貧困:核心機理158
二、農民資金互助的主要形態與發展狀況160
三、農民資金互助面臨的風險與挑戰162
四、農民資金互助的未來趨勢165
第十章 鄉村民主政治治理與反貧困168
一、鄉村民主政治治理與減貧:核心機理分析168
二、中國鄉村民主政治機制的歷史演變170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早期試驗和推廣170
(二)村民自治立法進程與各地的村莊民主試驗172
(三)村民自治在20 世紀90 年代之後出現的問題173
三、中國鄉村民主政治的創新:村民議事會制度175
四、多元共治的鄉村協商民主、社會網絡與反貧困177
第十一章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反貧困182
一、引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中國減貧事業182
二、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村減貧的核心機制184
三、農村集體經濟的內涵、類型和性質分析190
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193
五、結論: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為扶貧注入更大內生動力197
第十二章 邊疆民族地區反貧困與普惠金融構建200
一、邊疆民族地區發展與金融反貧困的重要性200
二、普惠金融與機制創新:基於內蒙古邊疆牧區金融服務實地
考察201
(一)牧區金融服務的特殊性與金融服務創新202
(二)邊疆民族地區普惠金融建設進程中的各類金融機構204
(三)倡導差異化的牧區金融監管206
三、挑戰與應對:突破邊疆民族地區金融服務的困境208
四、新技術和新思維在邊疆民族地區金融服務方面的重要意義 210
五、結束語211
第十三章 民族地區反貧困的多元模式213
一、把貧困送進博物館:民族地區反貧困的挑戰和模式創新213
二、民族地區反貧困經驗(一):救濟式扶貧的實施及其意義214
(一)救濟式扶貧的對象214
(二)救濟式扶貧的意義和對象瞄準215
三、民族地區反貧困經驗(二):能力增進型扶貧與金融反貧困216
(一)商業性正規金融機構信貸:扶貧模式和挑戰217
(二)政府的扶貧貼息貸款:運行機制與對象定位218
(三)非政府組織主導的信貸扶貧模式:社區發展基金的運作
機制220
四、民族地區反貧困經驗(三):普惠型扶貧的整村推進式戰略222
(一)整村推進扶貧戰略的政策、理論背景與評價222
(二)雲南大理的整村推進模式和解決族羣式貧困的易地扶貧
搬遷224
五、結論:民族地區反貧困模式和反貧困主體需要多元化226
第十四章 中國反貧困的地方創新與未來趨勢228
一、引言:中國扶貧事業的成就與制度深化228
二、寧德的貧困發生機理與反貧困機制229
(一)制度供給不足型貧困和制度變革型扶貧模式229
(二)區域發展障礙型貧困與基礎性扶貧和生態恢復型扶貧 230
(三)可行能力不足型貧困與能力增進型扶貧231
(四)族羣型貧困與族羣系統型扶貧模式232
三、寧德扶貧模式探索:內生性扶貧的理論與實踐233
(一)寧德扶貧模式體現了我國扶貧思路與戰略的三大
轉變233
(二)寧德內生性扶貧的核心是培養農民主體性、扶貧機制性、
脱貧可持續性236
四、寧德內生性扶貧模式實現三大融合237
(一)市場機制與政府功能的有機融合237
(二)內生力量與外生力量的有機融合241
(三)普惠型扶貧與精準型扶貧的有機融合242
五、內生性扶貧:寧德模式的啓示與未來方向243
第十五章 中國的反貧困與生態保護247
一、引言:生態資源、保護困境與農村貧困247
二、生態保護與減貧—發展雙重目標的實現機制之一:替代性
生計的選擇及其可持續性249
三、生態保護與減貧—發展雙重目標的實現機制之二:生態
環境教育及其可持續性252
四、結論:在生態保護和減貧中實現外生力量和內生力量的有機
融合255
第十六章 易地扶貧搬遷與反貧困256
一、引言:深度貧困區的反貧困與易地扶貧搬遷256
二、易地扶貧搬遷的意義與約束條件259
(一)易地扶貧搬遷的意義259
(二)“搬遷陷阱”:易地扶貧搬遷的約束條件262
三、廣西深度貧困的分佈結構與易地扶貧搬遷機制及模式264
(一)廣西深度貧困的分佈結構與特點264
(二)廣西易地扶貧搬遷的“頂層設計—動員激勵—統籌
協調—監督考核”四位一體機制266
(三)廣西易地扶貧搬遷的核心模式271
四、結論:如何避免返貧和迴流:易地扶貧搬遷的系統性制度
框架279
(一)廣西易地扶貧搬遷的主要成就279
(二)易地扶貧搬遷的“經濟—社會—文化”系統性制度
框架280
後 記283 [2] 

中國扶貧作者簡介

王曙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兼任三亞學院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先後獲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經濟學著作《中國論衡》《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中國農村》《中國方略》《問道鄉野》《農行之道》《告別貧困》《金融減貧》《金融倫理學》《農村金融學》《金融發展理論》《守望田野》《鄉土重建》《草根金融》《普惠金融》《天下農本》等二十餘部,發表經濟學論文百餘篇,並出版《論語心歸》《老子心詮》以及文集《燕園拾塵》《燕園困學》《燕園讀人》《燕園論藝》《燕園夜札》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