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

鎖定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China Societ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CSEM)是由中共中央黨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行政學院)主管的國家一級社團組織,成立於2014年9月26日,是由中國國內外從事應急管理理論研究、教學培訓、諮詢服務的專家學者、實踐人員及相關專業機構、企業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等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性、公益性法人社會團體。
截至2021年9月,學會共發展個人會員近1800餘名,單位會員近240餘家 [1] 學會下設秘書處(五個部門),21個工作委員會、1個編輯委員會、4個專業委員會 [3]  [1-3] 
中文名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
外文名
China Societ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簡    稱
CSEM
創辦時間
2014年9月26日
辦學性質
社會團體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行政學院
現任領導
會長:洪毅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區長春橋路6號國家行政學院欣正大廈六樓
登記管理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統一信用代碼
51100000717839807B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歷史沿革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成立大會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成立大會
2014年9月26日下午,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成立大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行政學院召開,會議表決通過了《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章程》,選舉產生了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在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選舉產生了學會的常務理事和領導成員。 [4] 
2015年10月18日,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公共安全標準化專業委員會成立。 [5] 
2016年7月10日,中國應急管理學會輿情專委會成立。 [6]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組織體系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機構設置

  • 最高權力機構
學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是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享有如下職權。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
(三)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四)制定和修改會費標準;
(五)決定學會終止事宜;
(六)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每屆5年。因特殊情況,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需提前或延期換屆的,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但延期換屆時間最長不超過1年。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組織機構圖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組織機構圖
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須有2/3以上會員代表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會員代表半數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 執行機構
理事會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每屆任期5年。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理事會領導學會開展日常工作,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負責。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理事會議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理事會議
理事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等額選舉產生,由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及理事組成。理事會成員應是學會會員,並能參加學會實際工作的專家學者、管理者和熱心支持學會工作的企業家、社團組織負責人及其他社會人士。理事會的組成應體現老中青三結合。
理事會與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同時換屆。理事會換屆時,當屆理事會成員更新比例不少於三分之一。
理事會有如下職權:
(一)召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執行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各項決議;
(二)制定學會工作計劃,並監督、檢查年度計劃實施情況;
(三)選舉和罷免常務理事、會長、副會長、秘書長;
(四)決定召開各類學術會議、領導所屬工作機構開展學術活動;
(五)規劃和組織學會編輯出版工作;
(六)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
(七)制定會員的吸收或除名管理辦法;
(八)決定工作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的設立、變更和註銷;
(九)領導學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十)制定內部管理制度,並監督其執行;
(十一)決定科研、諮詢、教育成果的鑑定、評選、獎勵事宜;
(十二)根據需要聘請學會顧問,決定授予榮譽稱號;
(十三)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召開理事會臨時會議。
(一)會長會議認為必要時;
(二)1/3以上理事聯名提議時。
遇特殊情況時,可以採用通訊形式召開會議。
理事會須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理事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2] 
  • 分支機構
截至2021年9月,學會下設秘書處(五個部門),21個工作委員會、1個編輯委員會和4個專業委員會。 [3]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分支機構
秘書處
綜合部
學術部
聯絡部
信息部
培訓部
--------
工作委員會
法律工作委員會
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委員會
智慧應急工作委員會
風險防控與保險工作委員會
城市安全工作委員會
信息化工作委員會
安全教育工作委員會
核應急管理工作委員會
緊急醫學救援工作委員會
公共衞生應急工作委員會
科普工作委員會
能力評估工作委員會
電子信息技術工作委員會
體育賽事活動與安全工作委員會
應急產業工作委員會
民間應急救援工作委員會
安全生產工作委員會
石油石化安全與應急工作委員會
消防工作委員會
軌道交通安全應急管理工作委員會
社會治安防控與應急保障工作委員
編輯委員會
編輯部
--------
--------
專業委員會
輿情專業委員會
社區安全專業委員會
標準化專業委員會
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
--------
--------
參考資料: [3]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組織會員

  • 會員分類
學會會員分為個人會員和單位會員
個人會員包括從事應急管理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科研人員、高校學生等和從事應急管理實務工作且具有科研能力的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志願者等。
單位會員包括從事應急理論研究、應急技術研發、應急產品生產、應急救援服務、應急諮詢服務、應急培訓認證、應急知識傳播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培訓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其他非政府組織等。
單位會員設會員代表一名,會員代表應當是該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會員單位更換會員代表,需向學會作書面報告。會員單位發生合併、分立、終止等情況時,應報學會理事會備案,其會員資格相應變更或終止。
  • 入會條件
(一)擁護學會章程,參加學會的活動;
(二)自願加入學會;
(三)在學會的研究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影響或具有一定的研究、科研開發推廣、培訓諮詢等能力。
  • 入會程序
(一)提交入會申請書;
(二)由學會組織審核後,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
(三)單位會員。由要求入會的單位向學會提出書面申請,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
(四)個人會員。由本人向學會提出書面申請,學會2名會員介紹或所在單位推薦,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
(五)交納會費;
(六)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授權的機構發給會員證。
  • 會員的權利
(一)對學會理事會理事選舉權、被選舉權和會員代表大會各種審議事項的表決權;
(二)對學會工作的建議權、批評權和監督權;
(三)獲取學會活動信息的權利;
(四)優先參加學會舉辦的研討會、報告會、培訓班及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的權利;
(五)優先享有學會有關的信息資料和各類書刊的權利;
(六)自願退出學會的權利。
  • 會員的義務
(一)遵守學會章程,維護學會的合法權益,宣傳學會宗旨,自覺維護學會聲譽;
(二)執行學會的決議及完成學會交辦的工作;
(三)積極參與和支持學會各種活動及主辦的各種出版物;
(四)按期交納會費;
(五)向學會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
  • 退會説明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會費按年度於每年10月31日前以人民幣一次性交納。學會亦可委託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發展會員、收取會費和為會員提供服務。
會員退會應書面通知學會,並交回會員證。會員兩年不履行義務的,視為自動退會。
會員如有嚴重違反學會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審議決定,予以除名。會員觸犯刑律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其會籍自然取消。 [2]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業務資產

  • 業務範圍
(一)研究和探索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問題,推動應急管理學科理論體系建設和發展,為完善中國應急管理體系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案設計,為推進應急管理工作實踐提供決策諮詢建議,充分發揮應急管理智庫作用。
(二)配合與協助政府、企事業單位、基層組織進行應急管理創新實踐,承擔政府、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委託的研究課題、決策諮詢服務項目、應急管理科技項目論證、區域風險評估與應急規劃等事項。
(三)組織開展應急管理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定期舉辦全國和區域性應急管理理論研討會、學術報告會、應急科技產業博覽會等,搭建中國國內外應急管理領域專家學者、實際工作部門、學術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間產學研的交流合作平台。
(四)編輯出版應急管理領域學術專著、專業教材、科普讀物,定期出版應急管理年度報告、社會風險評估報告等,公開發行綜合性和專業性學術期刊及相關音像製品,編譯中國以外應急管理文獻著作,促進應急管理學術交流、文獻整理、資源共享。
(五)推動同中國以外政府、國際應急管理機構和組織、相關跨國公司的合作與交流,發展同中國以外、海外學術組織及學者的學術交流和友好往來,跟蹤和借鑑中國以外應急管理領域的有益經驗、實踐創新和理論前沿,提升應急管理領域的國際交流水平。
(六)開展應急管理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組織應急管理科普宣教活動、應急管理專業教育培訓和應急演練活動,培養應急管理專業人才,提高全社會的防範風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接受有關主管部門的委託,開展應急管理專業技術資格認證。
(七)推進公共安全科技在應急管理領域的應用與發展,促進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公共安全與應急產業發展,為政府和社會應急救援處置和重建提供更加強大的科技和裝備、產業支撐。
  • 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中國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的自願捐贈;
(三)發起單位及業務主管單位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範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2]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建設成就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活動交流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2014年-2016年會議活動情況
舉辦時間
活動信息
2014年9月27至28日
承辦2014年應急管理國際研討會暨首屆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理論研討會
2015年4月21日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主辦2015智慧城市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研討會
2015年6月6日至7日
舉辦2015年“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理論研討會”暨理事會會議
2015年10月21日至24日
舉辦“共同應對人道主義援助面臨的挑戰”國際研討班
2015年10月26日至31日
舉辦“城鎮化與基礎設施運營應急管理高級研修班”
2015年10月31日
舉辦“大數據·應急產業·十三五應急體系建設”座談會
2015年12月7日至11日
舉辦“城市綜合應急救援體制與應急能力建設高級研修班”
2015年12月12日至13日
舉辦“中國應急管理創新論壇(2015)暨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年會”
2016年1月5日至9日
承辦“山東省領導幹部重特大安全事故預防、處置與輿情應對研討班”
2016年1月9日
承辦“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社團組織協同發展研討會”
2016年1月18日至19日
承辦“第四屆中歐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項目高層工作坊”
2016年1月20日
承辦“中歐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項目第四屆指導委員會會議”
2016年3月19日
承辦“應急產業園區建設與應急產業發展座談會”
2016年3月20日
承辦“地方應急管理培訓基地協同發展座談會”
2016年5月21日
承辦“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社區安全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暨中國基層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論壇” 和“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暨應急教育與校園安全論壇”
2016年6月4日至5日
承辦“2016年城市風險與應急管理論壇”
2016年7月13日至7月15日
承辦“2016海關應急預案集中桌面推演會”
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
承辦“2016年應急管理國際論壇”
參考資料來源 [4-6]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報刊資源

中國應急管理科學 中國應急管理科學 [9]
《中國應急管理科學》(電子版)雜誌是由中共中央黨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行政學院)主管,中國應急管理學會主辦,《中國應急管理科學》編輯部編輯出版的連續型電子出版物,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為CN11-9371/D,中文月刊。面向全中國公開發行,致力於服務國家應急管理事業,推動中國應急管理學科和體系建設。 [7]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人才培養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2014年-2016年培訓活動情況 
培訓時間
培訓活動詳情
2015年7月4日至5日
承辦“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項目跟蹤與培訓研討班”
2015年7月26日至8月1日
舉辦“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師資培訓班”
2015年8月12日至14日
舉辦“第一期中國石化企業安全分管領導應急管理培訓班”
2015年8月19日至21日
舉辦“第二期中國石化企業安全分管領導應急管理培訓班”
2015年11月13日至17日
舉辦第一期“新科技與應急救援”培訓班
2015年12月14日至15日
舉辦“國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運行管理和應用對接培訓”
2015年12月14日至20日
舉辦“甘肅省委黨校公共安全師資培訓班”
2016年7月18日至22日
承辦“遼寧省領導幹部安全生產事故預防、處置與輿情應對培訓班”
2016年3月28日至4月1日
承辦“吉安市教育行業風險管理幹部培訓班”
2016年3月28日至4月1日
承辦“甘肅省領導幹部安全生產事故預防、處置與輿情應對培訓班”
2016年4月17日至22日
承辦“貴陽市領導幹部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
2016年5月4日至7日
承辦“青海省科協系統應急管理與領導力提升培訓班”
參考資料來源 [4-6]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精神文化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學會宗旨

學會的宗旨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原則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理論聯繫實際,研究應急管理領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完善中國應急管理體制與機制、加強應急管理法制建設、提高政府應急管理科學化水平、提升全社會風險防範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提供理論支撐與決策諮詢服務,為營造和諧、安定、健康、文明的生活環境而努力。 [2]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形象標識

形象標識 形象標識
學會會徽由“中國應急管理學會”中文字樣與“China Societ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英文字樣上下環繞,會徽中心是學會英文字頭縮寫“CSEM”。
學會會徽可在辦公地點、活動場所、會議會場懸掛,在出版物上刊印,也可作為徽章佩帶。 [2]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現任領導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領導 
職務
姓名
工作單位/職務
會長
全國人大常委、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
副會長
(按姓名筆畫為序)
中央紀委委員、應急管理部原副部長、黨委委員
中央610辦公室原副主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南開大學黨委書記(副部級)、研究員
四川省社科聯主席、原四川大學黨委書記(副部級)、教授
原公安部消防局政委、正軍職少將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主任、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教授
國家鐵路局原副局長、黨組成員、高級工程師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重慶市應急管理局局長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秘書長
楊永斌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副主任
參考資料來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