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鎖定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隸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全國建築行業最大的綜合性研究和開發機構。 [1]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於1953年的建築技術研究所,原隸屬於建設部。1956年5月1日,將“建築技術研究所”改為由建設部技術司領導的“建築科學研究院”。2000年由科研事業單位轉製為科技型企業 [2] 
中國建研院轉製為科技型企業後,積極面向市場,以科技為支撐,加大創新力度,不斷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充分發揮綜合技術優勢,科技實力大幅提升,經濟效益連年遞增,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形成了集科研與標準、建築工程諮詢與服務、規劃與建築設計、建築工程施工與監理、建築工程檢測與產品認證、建築行業軟件與信息化、建築工程材料與專用設備製造為一體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19] 
經過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建研院作為全國建築行業最大的綜合性研究和開發機構,擁有包括院士、設計大師、數百名各領域知名專家和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幹在內的優秀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科技事業的發展發揮了技術支撐和骨幹引領作用。 [20] 
公司名稱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外文名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成立時間
1953年
總部地點
中國北京
經營範圍
建築結構、工程抗震、地基基礎、建築節能、建築防火、建築檢測評估、建築機械裝備與產業化等 [27] 
公司類型
國有企業
公司口號
實現“智者創物”核心理念,以領先的技術服務市場,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28] 
員工數
約 9000 人
主管部門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現任院長
王俊
地    址
北京市北三環東路30號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歷史沿革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1953年,是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起始之年,大規模的建設項目在全國展開。建築工程部為了加強建築材料的試驗研究工作,於1953年10月,決定以建築工程部設計院的建築材料試驗室為基礎籌備建立研究所,當時僅有副所長1人和40名職工,其中工程師僅3名。辦公地址由北京東四山老胡同搬到西郊百萬莊。
1953年12月16日,建築工程部決定正式成立“建築技術研究所”。
1954年7月,建築技術研究所的職工隊伍發展到70人。在設備缺乏、技術人員不足、又無經驗的情況下,除接受委託試驗任務外,開始進行科研工作。同年,建築工程部華東設計公司所屬材料試驗所併入建築技術研究所,並將華東設計公司與南京工學院合辦的“中國建築研究室”移交建築技術研究所,改名為“建築技術研究所與南京工學院合辦中國建築研究室”。
1955年初,機構、人員不斷充實,增至170人,開展了14項專題研究工作,辦公地點由西郊百萬莊遷到北郊安外小黃莊
1956年5月1日,將“建築技術研究所”改為由部技術司領導的“建築科學研究院”,此時全院人數為463人,其中工程師20人。 [2]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艱苦創業

環境
環境(3張)
1956年10月,建築工程部將該院改為由建築工程部直接領導,並將原建築組織與機械化施工研究所併入該院。
1957年,該院的各項工作開始步入正軌,方針任務日益明確。設有9個研究室,研究專題發展到39個。同年年底,國家建委相關研究機構併入該院。此時,院的總人數增至968人,工程師增至79人。還先後聘請了三位蘇聯專家來院進行技術援助
1958年,院所屬機構進一步充實和發展,設有加筋混凝土結構室、綜合結構室、建築材料室、地基基礎室、城鄉規劃室、工業與民用建築室、建築理論與歷史室、建築物理室、採暖通風室、施工組織室、建築經濟室、市政工程研究所等12個研究室(所)。到1960年底,全院人數2800餘人,達到了該院人數的高峯。
1965年5月,建築工程部報請國家科委批准,決定將該院與部科技局合併,作為管理機構,對外用科技局和該院兩個單位名義,統一管理部的科學技術工作。該院設有8個研究所。
1965年以後,為支援三線建設,從該院調出200人,包括抽調100多人支援西南建築科學研究所、西北建築科學研究所、南市政工程研究所。這些人員成為當地的技術骨幹,有力地推動了西南、西北地區的建築科研工作。同時還抽調50人組建建材部地方材料研究所。
1966年,施工機具研究所遷往西安。並歸口管理西南、西北、中南建築科學研究所。 [2]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恢復重建

1966年,該院的科技工作方興未艾,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文化大革命的開始,使該院的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影響,該院的科研工作僅限於國防工程、“三線建設”和少量的科研項目。當時,該院參加的核試驗項目是一項鮮為人知的絕密任務。
1964年底至1971年底,根據建築工程部的部署,由該院負責,有關高等院校(同濟大學、哈爾濱建工學院、重慶建工學院)及設計單位參加,共同承擔了由黨中央直接領導的原子彈氫彈爆炸現場試驗項目中有關核爆炸效應試驗任務。
1969年,機構下放中,該院機關搬遷到河南省武陟縣。絕大部分科技人員都下放到河南修武縣參加農業勞動,那些多年從事科研工作,對該院的發展做出貢獻的老專家也不例外。後期除留下少數人外,大多數被分配到各省市和基層施工單位,改行轉業。
1970年8月,國務院進行改革,精簡機構軍代表宣佈撤銷原在京事業單位,同時重新組建國家建委建築科學研究院(簡稱新機構)。
1973年,恢復原建築科研部分的主要研究單位建制時,經國家建委報國務院批准,從該院下放的人員中陸續調回了一些技術骨幹,重新開展研究工作。
1977年12月,為了加強建築機械和施工技術的研究,國家建委決定,將施工機具技術研究所重新劃歸該院管理,並改名為建築機械化研究所,所址設在河北省廊坊。
1979年6月,國務院機構設置調整,成立國家建工總局。該院隸屬國家建工總局,並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命名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1973年到1983年,該院開始進入調整恢復階段。1973年,原該院北郊的職工從西郊返回北郊恢復科研工作。儘管這期間院機構變化頻繁,隸屬關係多變。
20世紀70年代中期,根據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該院重點研究開發高層建築結構體系,對該國大中城市興建大量高層建築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1975年2月,遼寧省海城地震後,該院籌建工程抗震研究所,專門開展強地震運動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後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建立了38個強震觀測台站;在北京地區40km直徑範圍內建立了強震遙測台網數據處理系統;建立了國內外強震數據庫。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該院參與了唐山重建中的規劃方案和抗震研究。 [2]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改革春風

1983年4月,為了適應該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發布“關於調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組織機構的通知”,決定按業務性質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調整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的四個直屬單位,即: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築技術發展中心、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建築設計院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綜合勘察院。該院由建築結構所、地基所、抗震所、混凝土所、空調所、建築物理所、建築機械化所(設於河北省廊坊市)等研究所組成,院部辦公地址由北京市車公莊大街19號遷至安外小黃莊路9號。
1983年,重新調整後的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設立了建築結構、地基基礎、工程抗震、空氣調節、混凝土、建築物理、建築機械化以及電子計算中心等研究所和建築機具廠。
1984年,在中央經濟體制改革和建築業體制全面改革的推動下,該院開始了科研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
1984年,在完成國家和部委下達的重點科研任務的前提下,承擔了橫向合同(指科研以外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258項,工程應用收入達175萬元。
1985年3月,黨中央制定並頒佈了《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對科研體制、方針、政策提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內容。
1985年,院的改革是從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簡稱“四技”)開始的。通過建立科研生產聯合體,以推行有償合同制和課題承包制突破口,探索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途徑。
1988年,在三年探索、實踐的基礎上,院經過認真調研,適時調整發展戰略,提出了加強全方位技術開發,組織主要力量投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方針,採取積極開拓業務範圍、組織科研人員深入國家重點工程,主動送技術上門等措施,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步伐。到1990年,院技術開發交易額已名列北京市第10位,完成產值2764萬元。1991年以後,院領導認真總結了全方位開發的經驗,進一步提出了“科研、設計、施工”一體化和“技、工、貿”一體化的運行機制,把工作重點轉向發展規模經營,努力在發揮院的整體優勢上下功夫,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年產值從1991年的3000餘萬元到1996年的3億元,實現了又一次跨越。
1994年院主樓落成後,職能部門和大部分研究所遷入新主樓。
1995年,該院作為唯一的部屬研究單位,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作了題為“深化機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經驗介紹。 [2] 
2000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應用開發型科研院所轉製為科技型企業科技體制改革戰略部署,2000年10月1日,該院由科研事業單位轉製成為中央直屬的科技型企業。 [2] 
2020年4月,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範企業”名單。 [4] 
2024年2月26日,中國建研院與北京城建集團在京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35]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企業規模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人員編制

中國建研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9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建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9人,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3人。中國建研院現有在職員工90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000餘人,研究員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300餘人,各類註冊執業資格人員1300餘名,形成了研究、工程、管理各系列較完備的人才體系。 [20]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徐建 [18]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人):王亞勇、肖從真、徐偉、王翠坤 [18]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組織體系

  • 綜述
中國建研院始終把服務公益事業、推進行業技術進步作為己任,面向全國的建設事業,以建築工程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致力於解決我國工程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負責編制與管理我國主要的工程建設技術標準和規範,開展行業所需的共性、基礎性、公益性技術研究,承擔國家建築工程、空調設備太陽能熱水器、電梯、化學建材建築節能質量監督檢驗和測試任務。科研及業務工作涵蓋建築結構地基基礎工程抗震建築環境與節能、建築軟件、建築機械化、建築防火、施工技術、建築材料等專業中的70個研究領域,近年來又加強了綠色建築成套技術、新能源應用技術、防災減災技術以及智能化集成技術等的研究與開發。目前擁有北京和廊坊兩個研發基地,北京通州基地是建築安全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所在地,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國內最大的建築抗震實驗室、風洞實驗室、防火實驗室、建築幕牆實驗室、建築材料實驗室、建築環境與節能實驗室、未來建築實驗室。 [19] 
  • 職能部門
職能部門:辦公室(董事會辦公室)、黨羣工作部、科技標準部、企業發展部、人事部、財務部、法務審計部、信息化辦公室、紀檢一室、紀檢二室、巡視辦公室、後勤保障 [21] 
  • 院全資或控股公司
  • 事業部
事業部:建築設計院城鄉規劃院、認證中心、科技發展研究院 [21] 
  • 外埠機構
外埠機構:深圳分公司、天津分院、熱帶建築科學研究院(海南)有限公司 [21] 
  • 國家重點實驗室
建築安全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重點實驗室”)屬土木建築工程領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08年4月下達國科辦基字〔2007〕50 號《關於批准首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申請的通知》批准組建,於2011年9月通過建設驗收。
重點實驗室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科技創業園內,總建築面積約 8.3萬平方米,目前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國內最大的建築結構實驗室、地基基礎實驗室、建築抗震實驗室、建築風洞實驗室、建築防火實驗室、建築幕牆實驗室、建築材料實驗室、建築環境與建築節能實驗室以及全國首個聚焦建築使用性能及未來發展的全尺寸科研平台——未來建築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依託於中國建研院,以中國建研院所屬各研究部門為支撐,研究方向面向建築安全和建築環境,具體涵蓋建築結構、地基基礎、工程抗震、建築防火、建築風工程、建築材料、建築聲光熱、建築節能與新能源利用等專業研究領域。 [22] 
  • 行業平台
中國建研院現擁有建築安全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近零能耗建築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築工程)以及建築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平台5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防災研究中心綠色建築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省部級科技平台5個,依託在中國建研院的全國性二級以上學會、協會50餘個。依託各類科技平台的重要載體作用,中國建研院不斷強化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成果示範,深入推進重大科技攻關、科技成果產出與孵化以及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持續引領和帶動行業科技創新與轉型升級。
中國建研院負責我國重要工程建設技術標準和規範的管理工作,現承擔12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分委員會、5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2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專業委員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學術與標準工作委員會、中國建築學會標準工作委員會等共計33個國內標準化機構的秘書處工作,承擔1個ISO秘書處、20個ISO技術委員會或分技術委員會的國內技術對口單位工作,為建立和完善我國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提升我國在工程建設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作出了突出貢獻。 [23]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交流

2013年,該院與日本、韓國、越南、印度等研究機構簽署了“亞洲熱泵蓄熱科技聯盟合作協議書。與德國巴斯夫聚氨酯特種產品(中國)有限公司簽訂了“附有貼面材料的聚氨酯硬泡保温板系統性能研究”技術合作協議。與美國因諾維耐諾公司簽訂了“改性膨脹珍珠岩板的製備及應用”技術合作協議。
俄羅斯建築科學研究中心、英國建築研究院集團、法國建築科學技術中心、德國建築技術研究院、美國可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新加坡建屋發展局、韓國建築技術研究院、新西蘭澳大利亞綠建委等科研機構就地基基礎技術綠色建築評價體系軟件研發、地鐵防排煙系統、建築領域監測技術等進行了交流與合作。
主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提升建築節能標準邁向零能耗建築國際研討會”、第5次建築門窗遮陽係數測試方法國際研討會。作為中國國家代表參加了國際能源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國際照明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的執委會會議、工作會議、年會和技術交流會議。 [3]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企業成就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成果

作為建築行業最大的綜合性研究和開發機構,中國建研院科研成果累累,應用效果顯著,一直以來積極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科技合作重點計劃,以及住房城鄉建設部、北京市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任務,共完成科研成果3891項,為推動我國建設事業的科技進步作出突出貢獻。 [29]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承擔情況
序號
項目名稱
1
建築施工裝備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30] 
2
農村建築節能與抗震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3
新型預製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技術研究與示範
4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應用技術集成與示範
5
既有建築綠色化改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6
綠色建築評價體系與標準規範技術研發
7
重要大型建築結構功能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8
公共機構綠色節能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9
建築行業設計服務共性技術集成系統研究與應用
10
城鎮要害系統綜合防災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承擔情況
序號
項目名稱
1
公共機構高效用能系統及智能調控技術研發與示範 [31] 
2
藏區、西北及高原地區利用可再生能源採暖空調新技術
3
既有公共建築綜合性能提升與改造關鍵技術
4
建築工業化技術標準體系與標準化關鍵技術
5
工業化建築檢測與評價關鍵技術
6
基於BIM的預製裝配建築體系應用技術
7
城鎮建築結構運維安全保障關鍵技術
8
近零能耗建築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開發
9
室內微生物污染源頭識別監測和綜合控制技術
10
既有居住建築宜居改造及功能提升關鍵技術
11
預製混凝土構件工業化生產關鍵技術及裝備
12
公共機構高效節能集成關鍵技術研究
13
數據中心低能耗露點冷卻技術研究
14
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與能效提升應用示範
15
公共建築光環境提升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
16
既有城市住區功能提升與改造技術
17
村鎮低成本清潔能源供暖及蓄熱技術研究
18
太陽能供熱製冷系統能效提升與能源協同關鍵技術研究
19
蓄能技術在近零能耗社區中的優化配置與需求響應研究
20
空氣源熱泵多維度供暖特性研究
21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綠色建築技術和標準研發與應用
22
公共建築空調通風系統應對疫情性能提升技術及應用示範
23
基於BIM的裝配式建築一體化設計技術產業化應用
24
安全高效型施工電梯產業化應用及示範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期刊成果

  • 《建築科學》
建築科學》創刊於198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期刊,為月刊。 [5] 
  • 《工程質量》
工程質量》雜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築業協會工程質量管理分會和國家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共同主辦。新廣總局首批認定的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為月刊。被住建部評為優秀期刊、是中國各大電子期刊數據庫核心期刊。 [6] 
  • 《建築機械》
建築機械》雜誌是建設部主管、北京建築機械化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建築工程機械行業綜合性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建設部優秀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用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在國內同類期刊中發行量名列前茅。 [7] 
  • 《建築機械化》
建築機械化》雜誌創刊於1980年,是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用户工作委員會、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施工機械化分會中國質量協會工程機械分會的會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建設部優秀期刊,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為月刊,在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建築機械化》雜誌是介紹工程機械、建設機械、機械化施工及行業信息的綜合性科技期刊,是國內同類刊物中創刊時間早、發行範圍廣、實用性強、影響力大的權威性期刊。 [8] 
  • 《中國電梯》
學術期刊
學術期刊(8張)
中國電梯》雜誌是中國電梯協會會刊,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機械化分院主辦。主要報道國內外有關電梯、機械式停車場設備行業及其相關行業的科學理論、實踐研究成果、新技術,以及行業管理、營銷、資訊、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中國電梯》雜誌1990年創刊,自2003年起由月刊改為半月刊。截止到2009年8月15日,雜誌已出版了300期。多次獲得建設部與河北省優秀科技期刊獎。雜誌與美國、意大利、德國、日本、韓國、英國、巴西西班牙土耳其等10餘本國外雜誌建立了通訊雜誌關係。 [9] 
  •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主管,中國建築學會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地震工程刊物。是工程抗震和地震工程專業綜合性科技期刊。
  • 《土木建築工程信息技術》
土木建築工程信息技術》(季刊)是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工程圖學學會主辦的國家一級刊物,2009、年9、月創刊。、《土木建築工程信息技術》設置“技術研究”、“開發實踐”、“走進工程”、“應用交流”、“行業發展”、“BIM講堂”等欄目。 [10]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所獲榮譽

2024年1月,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所參建的濟寧市文化中心入選第二十屆第二批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34]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人才培養

中國建研院是全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具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建築技術科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現有博士生導師45人,碩士生導師90餘人。每年可招收26名國家計劃非定向學術型研究生,其中博士6名、碩士20名。碩士生學制為2.5年,博士生學制為3年。自1978年起至2022年,共培養博士104名、碩士320名。
2012年起,中國建研院先後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開展碩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 [26]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資質證書

根據2016年中國建研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全資和控股單位先後共取得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工程設計甲級、工程勘察甲級、各類專項設計和施工、工程監理甲級及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許可證等19種、27項資質,為該院各項技術進入市場提供必要條件 [2] 
工程勘察與設計資質證書:工程勘察專業類岩土工程甲級、建築行業(建築工程)甲級、結構設計事務所甲級、建築行業(建築工程)甲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甲級、風景園林工程設計專項乙級
工程施工與監理資質證書: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地基與基礎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建築裝修裝飾工程專業承包壹級、鋼結構工程專業承包壹級、機電設備安裝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建築智能化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叁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甲級、房屋建築工程監理甲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承包工程
檢測與評估資質證書:地基基礎工程檢測主體結構工程現場檢測、建築幕牆工程檢測、鋼結構工程檢測、見證取樣檢測地質災害評估丙級
城鄉規劃編制資質證書:城鄉規劃編制甲級
進出口資質證書: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企業 [11]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社會責任

2006年至2012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組織專家赴汶川、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災區一線開展房屋應急評估,員工累計向災區捐款300餘萬元,自願交納特殊黨費33萬元;無償捐贈給什邡市實驗室各類儀器設備40餘台(套);汶川地震後,積極開展房屋抗震知識普及。 [12] 
2013年至2014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組建了郭明義愛心團隊,開展賑災救危、捐資助學、義務植樹、志願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組派專家團隊參與中國援建塞拉利昂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踏勘、設計、關鍵技術研究等工作;開展定點扶貧,派專家幫助山西省偏關縣進行規劃設計工作;向西藏日喀則地區開展“讓春風温暖你”愛心募捐活動。 [12]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傳統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觀:奉獻社會、追求領先、提升品質、和諧發展 [13]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形象標誌

院徽 院徽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主標誌以穩固的三角形為主形,緊密地結合了企業的行業特徵,而CABR的英文縮寫又以一組被維護在三角內建築的形式出現,表現了建研院的企業特點。標誌的徽章形結構更加強化了這些元素,而蔚藍色的主色運用則突出了企業的高技術含量 [14] 
2023年5月,中國建研院成立70週年專屬LOGO正式發佈。LOGO以數字“70”“CABR”“智者創物”“1953-2023”為主要元素,緊扣中國建研院70週年主題。數字“7”線條筆直,寓意着中國建研院70年輝煌發展歷程,結合“智者創物”元素,象徵“智者創物七十載”。數字“0”顏色漸變,寓意着中國建研院不斷深化改革、創新發展,象徵“砥礪奮進新徵程”。顏色採用“中國紅”,代表中國建研院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的央企責任擔當。LOGO整體體現中國建研院用智慧創造價值,用科技引領未來的精神風貌。 [32] 
中國建研院成立70週年專屬LOGO 中國建研院成立70週年專屬LOGO [32]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活動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為員工搭建展示個人才能的舞台。開展了乒乓球團體賽、多部門聯合消防演練、職工運動會、展愛心募捐活動、安全應急演練、攝影書畫展、演講比賽、主題徵文比賽、年植樹活動等活動。 [3]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機構領導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現任領導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俊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許傑峯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職工董事、工會主席:王陽 [25]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會計師:徐震 [25]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軍 [25]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33]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尹波 [25]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肖從真 [24]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陳國慶、劉輝 [15] 李躍平魏鎖 [17]  [3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