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建築傳媒獎

鎖定
中國建築傳媒獎設立於2008年,是中國首個注重建築的建造特點和在地特點,並以推動其國際影響力為目標的建築獎。
中文名
中國建築傳媒獎
外文名
China Architecture Media Awards
類    型
建築獎
適用地區
中國
評獎標準
“自然建造”作為評獎的參照理念
發起主辦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都市報

中國建築傳媒獎獎項設置

該獎首次將中國兩岸三地的落成建築全面納入評獎範圍(包括外籍建築師作品);並參照國際重要建築獎的通行標準,採用對入圍作品進行實地考察的評審機制。
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邀請普利茲克獎得主王澍教授擔任評審委員會主席,並以“自然建造”作為評獎的參照理念,展開評選工作。
中國建築傳媒獎旨在推動關注中國現實、並具有國際視野的建築設計探索。獎項設置的基本價值觀是讓建築親近自然、關注建造、迴歸人性。
本屆建築獎提出以“自然建造”為評獎的參照理念。它從探討保持豐富差異性的世界觀出發,強調手工與現代工藝的共存,強調在場經驗與實踐,強調反思材料與建造方式的倫理取向,追尋立足地域並超越地域與國界的建築價值與人文思考的意義。
中國建築傳媒獎希望對符合這一價值取向的艱辛探索進行肯定與推動,並能為世界建築逐步提供來自中國範圍內的建築實踐樣本。
中國建築傳媒獎下設實踐成就大獎、青年探索獎、技術探索獎、社區探索獎4個獎項。其中,實踐成就大獎為中國建築傳媒獎最高獎。用以表彰在長期建築實踐中體現“自然建造”或類似理念的建築師,並要求該建築師在近十年內有3個或以上高品質的相關作品問世。
青年探索獎則是希望能夠給45歲以下的年輕建築師以肯定,充分展現青年建築師的實驗精神。而對於青年建築師的年齡界定上,組委會與評審會也商議許久,最終確定45歲,希望能夠給青年建築師更多的時間積累與經驗積累的空間,對於一些沉澱很久的建築師以肯定。
此外兩大項目獎為技術探索獎與社區探索獎,用以肯定注重建築技術以及城鄉社區建設中有突出表現的建築設計。
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評審委員會名單(按姓氏拼音排序):
主席
王澍: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
委員
崔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
陳伯康(Aric Chen):香港M+博物館設計和建築策展人
葛明: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副院長
李翔寧: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副院長
阮慶嶽:台灣知名建築評論家、建築策展人
王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原《世界建築》雜誌主編
阿爾伯特·杜伯樂(Albert Dubler )國際建築師協會前主席
中國建築傳媒獎評委合影及特刊版面
中國建築傳媒獎評委合影及特刊版面(12張)
伊萬·巴恩(Iwan Baan):荷蘭知名建築攝影師 [1] 

中國建築傳媒獎歷屆獲獎名單

中國建築傳媒獎從2008年設立起,每兩年舉行一次。歷屆獲獎名單如下:
2008年第一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獲獎名單:
最佳建築獎: 甘肅慶陽毛寺生態小學 設計:吳恩融、穆鈞
居住特別獎: 廣東南海土樓公舍 設計:URBANUS都市實踐(劉曉都、孟巖、王輝)
傑出成就獎: 馮紀忠
青年建築師獎: 標準營造事務所(團隊)
組委會特別獎: 謝英俊(台灣)
2010年第二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獲獎名單:
最佳建築獎: 空缺(未評)
居住特別獎: 天津中新生態城公寓 設計:理想空間工作室(何勍、曲雷)
喀什老城區阿霍街坊改造 設計: 王小東、倪一丁、帕孜來提.木特里甫
青年建築師獎: 傅筱
傑出成就獎: 漢寶德(台灣)
建築評論獎: 朱濤(香港)
組委會特別獎: 無止橋團隊(香港)
2012年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獲獎名單:
最佳建築獎:歌華營地體驗中心 設計:李虎+黃文菁
羅東文化工場 設計:黃聲遠
居住建築特別獎:寧波鄞州人才公寓 設計:平剛
青年建築師獎:華黎
建築評論獎:阮慶嶽
傑出成就獎:陳志華
2016年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獲獎名單:
實踐成就大獎:張永和 入圍獎:劉家琨、張雷
青年探索獎:莊慎 曾志偉(台灣) 入圍獎:朱競翔(香港)
技術探索獎:新型空間結構、輕型建築系統與可持續建造技術(朱競翔) 入圍獎:天津大學新校區綜合體育館(李興鋼)、林建築(華黎)
社區貢獻獎:大理沙溪復興工程系列實踐(黃印武)
入圍獎:香港菜園村重建(王維仁·香港)、常德“老西門”綜合片區改造設計(曲雷、何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