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工農革命軍

鎖定
中國工農革命軍(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volutionary Army ) 土地革命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人民軍隊。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同志在湖南、江西邊界地區,領導農民、工人和革命士兵舉行了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主力部隊編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9月29日,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進行著名的三灣改編,標誌着人民軍隊建設的開端。10月,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開始在井岡山地區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 
中文名
中國工農革命軍
外文名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volutionary Army
創建者
中國共產黨
領導者
中國共產黨
成立時間
1927年
相關人物
毛澤東、賀龍、朱德

中國工農革命軍歷史沿革

192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根據8月7日漢口緊急會議精神,通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與策略的決議案》,決定創建新的軍隊,建立工農的革命軍。此後,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福建、河南、陝西等省中共組織領導起義組成的部隊均稱工農革命軍。其中主要的有:毛澤東等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武裝組成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潘忠汝戴克敏吳光浩等領導黃(安)麻(城)起義武裝組成的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不久改稱工農革命軍第7軍)。南昌起義部隊第24師在董朗顏昌頤等帶領下進至海豐陸豐地區與海陸豐起義組成的農軍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2師。朱德陳毅和中共湘南特委領導湘南起義,以南昌起義軍保留下來的部隊組成工農革命軍第1師,以宜章耒陽郴縣等地農軍組成工農革命軍第3、第4、第7師。毛澤東、朱德所率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葉鏞、袁裕(袁國平)率廣州起義軍餘部向海陸豐地區轉進時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師。湖北黃岡回龍山地區農民起義武裝稱工農革命軍第6軍。唐澍、謝子長、劉志丹等領導清澗渭華起義武裝組成西北工農革命軍。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但當時中央並沒有嚴格規定新的革命軍隊的統一稱號,各地起義軍的名稱很不一致,並且都未使用紅軍的稱號。如1927年8月南昌起義的部隊仍沿用着國民革命軍的番號。“八七”會議後,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的部隊稱為工農革命軍。同年11月爆發的黃麻起義的部隊稱為“農民自衞軍”。
最早使用紅軍稱號的是廣州起義的部隊。1927年底,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了廣州起義,仿效蘇聯革命,成立了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第一次公開打出了“紅軍”的旗幟,葉挺和葉劍英被任命為“工農紅軍”正副總指揮。但起義軍在反動軍閥的瘋狂進攻下很快失敗,部隊撤出廣州,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因而紅軍這一稱號沒有繼續使用。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和湖南農民軍至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勝利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與此同時,全國各地舉行武裝起義後成立的部隊,一般統稱為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接受共產國際的意見,頒發《軍事工作大綱》,就“軍事運動的一般原則”、“擴大工農羣眾武裝問題”、“建立紅軍問題”、“軍隊中黨的組織及政治工作”等問題做了明確規定和要求。其中規定:“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6月4日,中共中央在給井岡山前委的信中,又具體指示第四軍:“關於你們軍隊可以正式改稱紅軍。”從此,各革命根據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開始陸續改稱紅軍,中國工農紅軍這一名稱正式成為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的稱號。1928年5月以後,根據中共中央《軍事工作大綱》的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陸續改稱紅軍。
中國工農革命軍舊址

中國工農革命軍成立始末

中國工農革命軍兩支隊伍合編

南昌起義爆發時,駐武漢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警衞團奉命乘船趕赴南昌參加起義。警衞團共有三個營的兵力,是當時共產黨人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之一。團長盧德銘是共產黨員,團、營主要領導幹部均為共產黨員與黃埔軍校畢業生,在士兵中,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佔很大比例。這是因為,警衞團士兵大多是兩湖的省工會和縣、區農運幹部,農協會會員和青年學生,大部分是在“馬日事變”和夏鬥寅叛變後,被迫逃到武漢的。當時盧德銘等根據中共中央軍事部長周恩來的指示,以招兵的名義將他們吸收進警衞團,成為這個團的骨幹力量。
8月1日當天,警衞團離開武漢,於7日上午抵武寧。在得知已無法趕上南昌起義大軍後,團長盧德銘等決定化裝成普通百姓,前往武漢,向中共中央請示,部隊由一營營長餘灑度指揮,前往湘贛邊界的修水休整待命。警衞團隨後繞道高安邊界,由奉新的上富向修水進發,快到修水時,與另一支趕來參加南昌起義的革命部隊———平江工農義勇隊相遇。
平江工農義勇隊的領導者是餘賁民。1926年,餘賁民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聽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講課,提高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1927年,他隨着北伐軍回到平江,時值新團防局成立,餘賁民任局長,掌握了團防武裝。
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的魔爪伸進平江,製造了搶奪農軍槍支的反革命事件。餘賁民堅決抗擊這股反動逆流,奮力將國民黨右派分子驅逐出境,並將團防隊擴充成立團防總局。在他的指揮下,平江工農義勇隊不斷髮展壯大,不久就發展到1000餘人。幾乎同一時期,離平江不遠的瀏陽,工農隊伍也在蓬勃興起,其工農義勇隊達到600餘人。
南昌起義前夕,中共中央命令平江、瀏陽兩支工農義勇隊趕赴南昌,編入葉挺賀龍的起義部隊。賀龍也派了一名參謀到平江,指示餘賁民率領的平江工農義勇隊和瀏陽工農義勇隊合編為第二十軍獨立團。
接到合編任務後的瀏陽工農義勇軍600餘人開到平江長壽街,與餘賁民的平江義勇隊進行了合編。隨後這支合編後的革命武裝沿途衝破敵人阻截,準備取道武寧直奔南昌參加起義。但由於路遠難行,部隊到達武寧已是8月初。
這時,南昌起義已經爆發。在塗家埠,兩縣工農義勇隊正打算乘火車趕往南昌,但此時中共永修縣委傳來消息説:塗家埠車站已被張發奎的部隊佔駐,前路不通;南昌起義部隊已南下廣東。得到消息,平江工農義勇隊決定回師。8月7日,平江工農義勇隊經武寧時,與警衞團相遇,兩天後,警衞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開赴修水。
此時,國民黨王天培舊部邱國軒團正盤踞在修水,到處搶掠姦淫。得知這個情況,警衞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立即聯合行動,攻入修水城,將邱國軒部擊敗,並擊斃了一個敵營長,革命力量進入修水,“三日以後,全城秩序大復”。經商議,警衞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便一起在修水休整,一面與羅榮桓帶領的農民武裝取得聯繫,一面以“江西省防軍第一師”的名義逐漸擴大力量。 [2] 

中國工農革命軍合稱中國工農革命軍

瀏陽工農義勇隊和平江工農義勇隊分開後,仍以二十軍獨立團的名義,打算繞道安義追趕起義部隊。警衞團與平江工農義勇隊匯合後,立即派人與瀏陽工農義勇隊聯繫,請他們回湘贛邊界來,一起休整待命。此時,瀏陽工農義勇隊已到高安,探知南昌起義大軍已達福建地區,無法趕上,又得到警衞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的位置信息,於是部隊中黨組織負責人召集黨員會議,經研究決定,將隊伍開抵銅鼓集結待命。瀏陽工農義勇隊於8月20日到達銅鼓休整,對外稱“江西省防軍第一師第三團”。
8月20日,毛澤東以中共湖南省委名義致信中共中央,強調:“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主張“立刻堅決地樹起紅旗號召革命”,建立工農兵政權。
警衞團進駐修水後,領導層根據中共中央“軍事方面,鄉村用農民革命軍,城市用工人革命軍,簡稱農軍、工軍,合稱工農革命軍”的決定,經與駐銅鼓的瀏陽工農義勇隊會商,於9月初在修水的山口鎮(距修水、銅鼓縣城各60裏)召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建軍編師大會。這一天,山口老街像趕集一樣熱鬧,當地民眾熱烈歡迎部隊的到來。山口老街南面的萬壽宮上方用紅紙貼着大副革命標語,兩邊紮了象徵喜慶的柏樹牌坊。
兩支革命隊伍的主要領導和營以上幹部均參加了山口會議。會場氣氛熱烈,會議決定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並確定了師、團長的任命,決定餘灑度為師長、餘賁民任副師長、鍾文璋任師參謀長兼一團團長,蘇先駿任第三團團長,內部負責為黨的“師委會”,為充實第三團力量,隨時準備暴動,師委會決定從第一團(原警衞團)調伍中豪營部分武裝和平江工農義勇隊一部由伍中豪率領補充第三團。
根據“八七”會議精神,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積極準備參加湘、鄂、贛、粵四省秋收起義。山口會議後,何長工、陳樹華、楊立三等三人受命在修水縣城商會會館設計軍旗。何長工根據自己曾在法國勤工儉學時見過蘇聯紅軍軍旗的旗樣,提出了設計方案。三人在何長工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經過反覆修改、推敲,設計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軍旗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有鐮刀斧頭,代表工農,旗面左側靠旗杆的一條白布寫着“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整個含義: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
軍旗式樣確定後,何長工立即組織縣城裏的梁幼陶、朱菊英等幾十位裁縫師傅趕製,布店老闆無償獻出紅布料。經過幾天幾夜的緊張製作,100面嶄新的軍旗縫製完成,同時縫製了1000多塊紅領巾、紅袖章,以備起義時使用。
9月初,毛澤東到達安源,在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具體部署了發動秋收起義、分路會攻長沙的計劃。9月9日凌晨,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及一團全體官兵,頸系紅領帶,臂佩紅袖章,高舉着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面鮮豔的紅旗,引吭高歌:“紅色領帶系在頸,只顧死來不顧生。”隨後,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和一、四團在總指揮盧德銘的率領下在渣津橋頭召開秋收起義誓師大會,向工農民眾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秋收起義的目的,並號召工農團結起來與國民黨反動派和土豪劣紳作殊死的鬥爭。接着,起義部隊跨過修、平邊界,佔領平江龍門。
9月10日,第二團在安源舉行起義。9月11日拂曉,駐銅鼓的第三團雲集橋頭大沙洲,接受毛澤東的檢閲,戰士們揮舞着步槍、大刀、梭鏢,向瀏陽白沙進發,取得首戰告捷的勝利。工農革命軍順利地佔領了安源、醴陵、瀏陽、白沙、東門市、平江龍門等城鎮。同時,醴陵、株洲、長沙等地紛紛起義,武裝鬥爭迅速燃遍湘東贛西。 [2] 

中國工農革命軍相關人物

中國工農革命軍毛澤東

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6~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3~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54~1959)。字潤之,筆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卒於北京。
毛澤東始終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維護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就他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建立的不可磨滅的巨大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高尊敬。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作出全面、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結論。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其他已公開發行的著作有《毛澤東書信選集》、《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和《毛澤東詩詞選》等。毛澤東有三子二女。長子在朝鮮戰爭中犧牲。

中國工農革命軍朱德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59~1976)。四川儀隴人。原名朱代珍,後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階。1909年在昆明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同年冬參加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返回昆明,任講武堂軍事教官。1913~1915 年任滇軍營長、副團長、團長。1915年起參加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的護國戰爭。1917年升任旅長,在四川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護法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繼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1949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4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他同毛澤東 、周恩來等領導了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歷史轉變,並參與領導空軍、海軍、裝甲兵等軍種、兵種的組建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起,還連續被選為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59年廬山會議後受到錯誤的批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他進行了抵制。1976年7月6日卒於北京。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