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工農紅軍軍服

鎖定
隨着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紅軍隊伍迅速擴大,統一服裝也勢在必行。1929年3月,紅4軍解放長汀後,籌5萬餘元,趕製4000套軍裝,從此第一批正規的紅軍軍裝誕生。 [5] 
中文名
中國工農紅軍軍服
使用年代
1929.3-1937.7 [1] 

目錄

中國工農紅軍軍服背景介紹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南昌起義部隊穿的是國民革命軍青灰色制式服裝,上衣為中山裝,官兵均戴大檐帽,軍官穿長筒靴,士兵打綁腿。為與舊軍隊區別每人系一條紅領巾。 同年九月湖南秋收起義部隊穿各式服裝,參加者大部分是農民自衞軍、工農義勇隊,穿的是農民、工人自己的便服。參加秋收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衞團,仍穿着原軍裝,只是在臂上佩帶了紅布袖章,以示區別。當時紅軍的服裝主要靠打土豪和戰場繳獲解決。 [1-2] 
1928年5月上旬,繳獲永新縣官僚資本家邱西美的300多匹白漂布。組織紅軍戰士和根據地的羣眾30多人,毛澤東親自指派紅軍副師長餘賁發,在寧岡縣桃寮村張家祠,利用極其簡陋的工具,建立起桃寮被服廠。縫衣的布料都是白漂布,白衣服打起仗來易暴露目標,他們便用墨煙染成黑色,並取名為井岡山墨黑。被服廠做的都是便衣,上衣釘4個不帶蓋的口袋,5個布結紐扣;褲子前面沒有釦子,為不開前口的桶形褲,戰士都叫"桶子褲";軍帽為列寧式八角帽。此外,被服廠還做米袋、綁腿、乾糧袋和子彈袋等軍需品。1928年8月,由於湘贛敵人"圍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被服廠撤出桃寮村,搬到茨坪李家祠。到茨坪時工人有340人。 [2] 

中國工農紅軍軍服誕生

1929年3月,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乘勝解放了閩西重鎮長汀城和周圍的農村。解放長汀後,紅四軍沒收了10餘家反動豪紳的財產,並向資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籌措軍餉,共籌得5萬餘元。
同時考慮到紅四軍自創建以來,“軍裝”各式各樣,相當破舊,急需更換,前委決定利用這些軍餉和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趕製4000套軍裝。長汀秘密工會協助紅四軍後勤供給部購置布匹。當時商店沒有灰布,後勤供給部就與染布坊聯繫,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後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一家專做軍裝的裁縫廠組織起來,在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
由於時間緊,數量多,當時僅有裁縫師傅20多人和縫紉機12台,工人少,機器不夠用,臨時被服廠兩班倒,每班8小時,日夜加班趕製。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進行縫製,然後在軍衣的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八角帽前縫上五角星。
1929年5月1日,中央蘇區的紅軍為了紀念列寧逝世五週年,紅四軍前委決定將4000套灰色軍衣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表示紀念。 [1]  [3] 
軍服式樣,灰蘭色、布質,上衣為中山裝式,兩個上貼袋,領口綴紅布領章,領章上繡一圈黑邊為悼念列寧逝世5週年;褲子為普通樣式,配綁腿;軍帽為八角形,綴紅布五星帽徽。這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範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朱德曾説,這是紅軍第一批正規的軍服。 [4] 
紅四軍軍服(1929年3月)
1929年5月紅軍第二次入閩,這時天氣已經很熱,又是雨季,紅軍行軍打仗,發動羣眾,急需雨具,6月間紅4軍軍需處在汀洲城召集斗笠工人辦起了斗笠工廠。起初只有30多人,後來人數有所增加,斗笠生產多少紅軍收購多少,解決了急需。 [2] 

中國工農紅軍軍服發展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隨即建立了專門培養紅軍指揮員的第一所紅軍學校。紅校的學員由各部隊選送。當時,紅軍剛剛進行完第三次反"圍剿"戰鬥,部隊着裝很不整齊。紅軍學校的校長兼政委劉伯承看到學員們着裝雜亂,認為這樣下去會影響部隊的整體形象,也不利於學校的正規化建設;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後勤保障也已初具規模,紅校的學生們代表紅軍形象,服裝應該統一。他把設計紅軍軍服的任務交給中央紅軍學校任俱樂部主任的趙品三
趙品三接到這個任務後,認真研究,精心設計。起初他是仿照蘇聯紅軍軍服樣式設計的,上衣是緊袖口套頭式樣的,很不適合南方的氣候。因為蘇聯大部分地區與我國南方氣候差別很大。趙品三後來仿照國民革命軍軍服式樣將上衣改為前開襟敞袖口。考慮到紅軍要經常在山地行軍作戰,灰色在山區不容易暴露目標,所以紅軍的軍裝、帽子和綁腿都選用灰布製作。上衣為中山裝,下衣為西裝褲。軍衣領上縫兩塊紅布領章,象徵紅旗普照全國。軍帽仍用大八角式列寧帽。但因帽角太大,不適合中國人的臉型,趙品三就把軍帽改為"小八角",帽中央縫上一顆紅布五角星,象徵工、農、兵、學、商團結一心向革命。這樣紅帽徽、紅領章,很是莊嚴、威風。趙品三設計的軍服經過試穿後,劉伯承校長看了表示滿意。他認為這套服裝美觀、大方、實用,就指示紅軍學校總務科長楊至誠給學員每人做一套。
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都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統一的服裝。以後,各根據地紅軍的服裝逐漸統一。趙品三設計的這套紅軍軍服,成為典型的紅軍軍服。但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布料、顏色還不盡相同。 [2]  [4] 
趙品三設計的紅軍軍服式樣
早期紅軍服裝供給,因受財力物力的限制,沒有供給標準,籌到什麼就發什麼。隨着紅軍發展壯大和各個根據地的建立,各部隊相繼籌建被服廠(所),生產被服裝具供給部隊。一般情況,每人每年供給單軍服1套、棉軍服1套、軍帽1頂、綁腿1副、鞋子2雙,棉被(或夾被)、牀單、米袋(乾糧袋)、子彈袋、挎包等各1牀(個),使用年限未定,視情況補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