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鎖定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紅軍主力之一。
曾在湘鄂川黔蘇區粉碎國民政府多次“圍剿”。1935年11月開始長征。1936年10月到達陝甘蘇區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編為八路軍一二〇師。
中文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代表人物
賀龍
創建時期
土地革命
溯    源
湘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
所屬黨派
中國共產黨
所屬組織
中國工農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歷史沿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紅軍第2軍團、第6軍團及第32軍組成。
紅軍第2軍團是湘鄂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和紅軍第6軍於1930年7月合編而成。第4軍,1928年7月成立於湘西。軍長兼前委書記賀龍,黨代表惲代英(未到職,後由鄂西特委書記周逸羣兼)。
第6軍,1930年2月成立於鄂西,軍長孫德清(後為曠繼勳),政治委員周逸羣兼,副軍長段德昌
1930年7月,紅軍第4軍和紅軍第6軍在鄂西公安會師後,召開兩軍前委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第4軍改稱第2軍,第2、第6軍組成工農紅軍第2軍團,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周逸羣,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直荀)。全軍共1萬餘人。 [1] 
1930年9月,鄧中夏接任中共湘鄂西特委(由原鄂西特委改稱)書記和紅2軍團政治委員,孫德清調任第2軍軍長,朱勉之任政治委員,段德昌任第6軍軍長,柳直荀任政治委員。
1931年3月,夏曦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3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二軍團在湖北長陽縣枝柘坪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鄧中夏,參謀長湯慕禹,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軍共有人和槍5000左右,在地方黨配合下,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含洪湖革命根據地)。 [1]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10萬人的軍隊,對洪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10月,紅3軍被迫退出洪湖地區,北上大洪山,繼轉至湘鄂邊地區。1933年12月,中央分局和前委決定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4年5月,紅3軍進入黔東,接着開闢了黔東革命根據地 [1] 
紅軍第6軍團是湘贛和湘鄂贛兩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於1933年6月奉中革軍委命令合編成的,轄第17、第18兩個師。第17師由湘贛紅軍第8軍改編,第18師由湘鄂贛紅18軍改編。改編後,第18師南渡袁水,到湘贛革命根據地與紅軍第17師會合,由第17師師長蕭克、政治委員蔡會文統一指揮兩師。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命令:紅6軍團退出湘贛革命根據地,轉移到湖南中部去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同時與賀龍等領導的紅3軍取得聯繫。8月初,紅6軍團從湘贛革命根據地遂川縣的橫石出發,突圍西征。依照中央訓令,中央代表、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隨軍行動,並與蕭克、王震組成第6軍團軍政委員會,任弼時為軍政委員會主席,蕭克為軍團長,王震為政治委員,李達為參謀長,張子意為政治部主任。軍團率第17、第18師共9000餘人,轉戰80多天,跨越贛、湘、黔、桂4省,行程2500多公里,衝破十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到達貴州東部地區。 [1] 
1934年10月24日,紅6軍團與紅3軍在貴州東部印江縣木黃地區勝利會師。26日,在四川南部之酉陽縣南腰界召開慶祝大會。會師後紅3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軍團長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嚮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蕭克王震繼續任紅6軍團軍團長和政治委員,參謀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當時第2軍團4000餘人,第6軍團3000餘人,共約8000人,由紅2軍團首長統一指揮兩軍團的行動。 [2] 
為策應中央紅軍突圍轉移,紅軍第2、第6軍團於1934年10月底發起湘西攻勢,創建根據地。11月7日佔領湘西永順縣城,16日在永順的龍家寨北十萬坪,打垮湘西軍閥陳渠珍3個旅,俘其旅參謀長以下2000餘人。繼乘勝攻克永順、大庸桑植、桃源、慈利諸縣城,包圍常德,威震岳陽、長沙。
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時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和軍區,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龍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軍區司令員。紅軍第2、第6軍團在發展湘西攻勢的同時,開展了土地革命、擴大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游擊隊等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工作。此時紅軍除佔領永順、大庸、桑植等縣城外,逐步控制了龍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各縣一部。 [3] 
紅軍第2、第6軍團的湘西攻勢,震動了正在指揮圍追中央紅軍的蔣介石,迫其將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前線總指揮何鍵及其所屬第16、第19、第62師由通道之新廠,調向沅陵,進攻紅2、紅6軍團。鑑於紅2、紅6軍團的勝利和根據地的發展,蔣介石從1935年2月起調80餘團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部署六路“圍剿”,以4個縱隊(陳耀漢、郭汝棟、李覺、陶廣)從東南面向省委和紅軍主力所在地的大庸、永順、桑植地區推進,以兩個縱隊(徐源泉、張振漢)由西北方面推進,分進合擊,企圖達到圍殲目的。 [3] 
1935年2月1日,中革軍委電示紅軍第2、第6軍團:為建立軍事上的集體領導,應組織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分會,以賀龍任弼時關嚮應、夏曦、蕭克王震為委員,賀龍為主席。根據遵義會議關於反“圍剿”總的方針是決戰防禦,而不是單純防禦,是運動戰,而不是陣地戰的指示精神,省委和軍分會決定,退出塔卧、龍家寨基本區,集中主力在敵側後方行動,打破包圍,粉碎合擊。反“圍剿”戰役從2月8日溪口戰鬥開始,4月12日省委退出塔卧北移,13~15日,紅軍在桑植縣之陳家河、桃子溪地區殲滅陳耀漢縱隊第58師師部及所屬兩個旅,其餘5路紛紛後撤,結束了反“圍剿”的第一階段。 [3] 
4月底,紅2、紅6軍團轉入戰略反攻,先東出慈利,調國民黨軍東移,鞏固擴大根據地及補充休整紅軍。5月,蔣介石又調集兵力,再次“圍剿”。紅軍根據敵情,西返大庸、永順根據地,利用有利地形和羣眾條件,尋機殲敵。從6~8月初,紅軍連續在忠堡、板栗園、芭蕉坨等地與敵激戰,殲第41師師部和1個旅,生俘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殲第35師,擊斃師長謝彬;擊潰陶廣縱隊約10個團,勝利結束了反“圍剿”的第二階段。紅軍乘勝展開戰略反攻,至8月底連續佔領澧州、津市、石門、臨澧諸縣市,直到洞庭湖西部富庶地區。
紅軍第2、第6軍團在湘鄂川黔戰鬥十個月,殲國民黨軍兩個整師、1個師部和1個旅等部,共計2萬餘人。繳槍8000餘支,輕重機槍100多挺,各種火炮20多門,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軍力量擴大一倍以上,達2萬餘人,新成立了第18師和第11、第17團,此外還成立了獨立團、獨立營、游擊隊等。紅軍的擴大不僅建設和保衞了根據地,而且鉗制一部分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隊,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3] 
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又調集130餘團對紅軍第2、第6軍團進行大規模“圍剿”。1935年11月19日,紅軍第2、第6軍團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分別從桑植劉家坪、瑞塔鋪出發,進行戰略轉移。紅軍聲東擊西,揮師東南,突破澧水、沅江封鎖線,直插湘中新化、漵浦,忽又西折而去,於1936年1月11日於黔東江口與長征時留在該地區堅持鬥爭的第18師會合(該師12月21日突圍轉移)。紅軍在江口、石阡短暫休整後,橫穿貴陽以北,直奔黔(西)大(定)、畢(節)。在此開展建立根據地工作,在戰鬥間隙得到近一月的休整,擴軍5000餘人。因國民黨軍以重兵追擊,旋西進烏蒙山,輾轉於彝良、奎香地區,後從昭通、威寧之間穿過滇軍防線,南出宣威,進入南北盤江地區,並試圖於此建立根據地。3月下旬,根據紅軍總司令部的提議,遂從盤縣地區出昆明西,甩掉尾追的國民黨軍隊,於4月25日夜從石鼓、巨甸諸處渡過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龍雪山,4月底進入中甸。 [4] 
1936年4月,由任弼時賀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的一支部隊北上抗日,到達麗江,受到納西族民眾的歡迎。
1936年7月,紅軍第2、第6軍團和紅軍第32軍合編組成第二方面軍。紅2軍團是1930年7月由湘鄂邊地區的紅軍第4軍(後改稱紅2軍)與洪湖地區的紅軍第6軍在湖北省公安縣城(今南平鎮)會師後組成的。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羣任前委書記、政治委員(後鄧中夏)。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紅二方面軍與紅27、紅28軍等部,在陝西省富平縣莊裏鎮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紅二方面軍部隊先後轉戰湘、鄂、黔、贛、川、滇、陝、甘等省和地區。在浴血奮戰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取得了豐富的建軍和作戰經驗,並造就了大批領導骨幹,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5]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各期建制

紅二、六軍團時期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是1930年7月由湘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後改稱紅2軍)與鄂西地區的紅軍第6軍在湖北省公安縣城(今南平)會師後組成的。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羣任前委書記、政治委員(後鄧中夏)。
1931年3月,紅2軍團在湖北省長陽縣枝柘坪縮編為紅軍第3軍。賀龍任軍長,鄧中夏任政治委員。1934年5月,紅3軍進入貴州省東部地區,開闢了黔東蘇區。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是由湘贛蘇區的紅軍第17師和湘鄂贛蘇區的紅軍第18師於1933年6月合編而成的,由第17師師長蕭克、政治委員蔡會文統一指揮。
1934年8月初,紅6軍團從湘贛蘇區遂川縣出發,向湖南省中部轉移。11日,進至桂東縣寨前圩,正式成立軍團領導機構,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10月,紅6軍團到達貴州東部地區。24日,與紅3軍在印江縣木黃地區會師。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所屬第7、第9師改稱第4、第6師。紅6軍團仍由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所屬第17、第18師縮編為3個團。這時,紅2軍團4400餘人,紅6軍團3300餘人。兩軍團的行動,由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統一指揮。
為策應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紅2、紅6軍團於10月底發起湘西攻勢,相繼攻克大庸(今張家界)、桑植、桃源等縣城,創建以永順、大庸、桑植為中心的湘鄂川黔蘇區。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時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和軍區,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龍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司令員。部隊進行擴編,紅2軍團所屬2個師由4個團擴編為6個團,共6500餘人;紅6軍團恢復第17、第18師建制,由3個團擴編為5個團,共5200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3000餘人。
湘西攻勢後,蔣介石急調國民黨軍80餘個團的兵力分6路對湘鄂川黔蘇區發動“圍剿”。1935年2月1日,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電示,組成中革軍委湘鄂川黔分會,統一指揮紅2、紅6軍團。以賀龍、任弼時、關嚮應、夏曦、蕭克、王震為委員,賀龍為主席。2~8月,紅2、紅6軍團取得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芭蕉坨等戰鬥的勝利,共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1個師部和1個旅。 [6] 
9月,國民黨軍又調集130個團的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發動新的“圍剿”。根據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6軍團第18師留在蘇區堅持鬥爭(後於黔東江口地區與主力會合),紅2、紅6軍團主力於11月19日由桑植地區出發,實行戰略轉移。轉移前,由地方武裝組成第5師和第16師,分別編入紅2、紅6軍團建制。這時,兩軍團共1.7萬餘人。紅2、紅6軍團先南下湘中,攻佔新化,後又轉師湘南,西入貴州省,到達石阡地區。1936年2月,準備在黔(西)大(方)畢(節)地區創建蘇區,並擴軍5000餘人。旋因國民黨軍以重兵追擊,乃西進烏蒙山,輾轉於彝良、奎香地區,後從昭通、威寧之間穿過滇軍防線,南出宣威,進入南北盤江地區。3月下旬,從盤縣地區出發,甩掉尾追的國民黨軍,於4月25~27日由石鼓、巨甸等處渡過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龍雪山進入中甸。6月3日,紅6軍團在理化(今理塘)以南的甲窪與前來迎接的紅四方面軍第32軍(原紅一方面軍第9軍團)會師。6月30日,紅2軍團在西康省甘孜縣(今屬四川省)絨壩岔與紅四方面軍第30軍會師。7月2日,紅2、紅6軍團齊集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主力會師。
紅二方面軍時期
1936年7月5日,奉中革軍委命令,紅2、紅6軍團與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嚮應任副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2軍(即紅2軍團)、第6軍(即紅6軍團)、第32軍,共1.3萬餘人。隨即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
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在甘肅靜寧以北的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會師後,關嚮應任方面軍政治委員,周士第任參謀長,朱瑞任政治部主任。11月,參加山城堡戰役
12月,西安事變後,南下參加準備迎擊何應欽“討伐軍”的行動。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紅二方面軍與紅27、紅28軍等部,在陝西省富平縣莊裏鎮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 [6]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歷史評價

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紅二方面軍部隊先後轉戰湘西、鄂西、黔東、湘贛以及湘鄂贛、湘鄂川黔等地區和蘇區。在浴血奮戰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取得了豐富的建軍和作戰經驗,並造就了大批領導骨幹,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紅二方面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6] 
參考資料
  • 1.    羅海曦著.《萬水千山只等閒——紅二方面軍征戰紀實》.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6.09:第109-114頁
  • 2.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 綜述 大事記 表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6.08:第124頁
  • 3.    李潤波.《長征記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10:第160-164頁
  • 4.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軍事 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09:第1307頁
  • 5.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6.    張靜如,梁志祥,鐔德山主編.《中國共產黨通志 第4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第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