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

(湘鄂西根據地紅軍番號)

鎖定
1930年7月4日,湘鄂邊的紅四軍同洪湖的紅六軍在湖北省公安縣城會師。7日,中共紅四、紅六軍前委聯席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將紅四軍改稱紅二軍,與紅六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共1萬餘人。12月,部隊抵達湖北省長陽縣枝柘坪休整。1931年3月,根據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的決定,紅二軍團縮編為紅三軍,軍長賀龍,前委書記兼政治委員鄧中夏,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轄第七師(原紅二軍)、第八師(原紅六軍)以及教導第一師。 [1] 
中文名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
成立時間
1931年3月
總指揮
賀龍
組成人員
紅二軍團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改編
政    委
關嚮應

目錄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歷史沿革

1930年7月4日,湘鄂邊的紅四軍同洪湖的紅六軍在湖北省公安縣城會師。7日,中共紅四、紅六軍前委聯席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將紅四軍改稱紅二軍,與紅六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共1萬餘人。12月,部隊抵達湖北省長陽縣枝柘坪休整。
1931年3月,根據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的決定,紅二軍團縮編為紅三軍,軍長賀龍,前委書記兼政治委員鄧中夏,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轄第七師(原紅二軍)、第八師(原紅六軍)以及教導第一師。4月初,紅三軍揮師北上,攻克巴東,渡過長江,轉戰於鄂西北地區。其間,紅軍第四十九師改編為紅三軍教導第二師;洪湖蘇區獨立團擴編為紅三軍第九師。9月中旬,紅三軍主力向洪湖根據地轉移,其教導團和當地游擊隊組成紅軍第二十五師,堅持鄂西北斗爭。28日,紅三軍主力與紅九師在荊門會師,由萬濤接任前委書記兼政治委員。10月,紅三軍返回洪湖潛江地區。不久,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兼任政治委員,唐赤英任參謀長,艾逸之任政治部主任。同時,撤銷各師師部,部隊編為5個團。12月下旬,根據中央指示,部隊又重新編成第七、第九師和獨立團。孫克明任軍參謀長,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1932年1月,關內應任省軍委主席兼任紅三軍政治委員,魯易任政治部主任。隨後,紅三軍轉戰襄河兩岸,連續粉碎敵人對洪湖蘇區的“圍剿”,取得三次重大勝利。其間,軍獨立團與鄂西北獨立團擴編為第八師,全軍共約1.5萬餘人。
6月,國民黨軍調集10萬兵力,對湘鄂西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由於“”左”傾領導錯誤,紅三軍輾轉三個月,未能粉碎敵人“圍剿”,導致蘇區全部喪失。紅三軍被迫向湘鄂邊轉移,部隊減員至9000人。1933年2月,部隊在鶴峯整編,撤銷第八師建制。隨後,又由於“肅反”擴大化和解散黨、團組織和撤銷政治機關等錯誤的干擾,部隊鋭減到3000餘人。1934年5月,紅三軍進駐貴州省。6月,中共中央指示停止“肅反”,恢復黨團組織,重建政治機關,加強了部隊建設。此後,成立黔東獨立師,創建了黔東蘇區。10月24日,紅三軍同紅六軍團於貴州印江縣木黃會師,至此,紅三軍恢復了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開創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