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

鎖定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坐落在綿陽市涪江之畔,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場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享有“國寶”的盛譽,綿陽便因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而被稱之為“中國科學城”。
中文名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
對外開放時間
1998年10月
位    置
綿陽市涪江之畔
特    點
我國第一個核科技、核武器專題館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簡介

1958年7月13日,一個平常的日子誕生了一個不平常的科研機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國一場意義空前的向核武器進軍的偉大戰役悄悄地打響了。朱光亞、鄧稼祥、郭永懷等蜚聲中外的科學家開始了充滿艱辛而極富挑戰的秘密歷程。1962年底,科學家們從長城腳下的舊炮場遷移到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都十分惡劣的青海,又在7年後將試驗基地搬遷到四川的山溝裏。1983年9月,國家將“中物院人”集中到綿陽,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科學城。 [1]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是我國第一個核科技、核武器專題科學技術館,1998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該館以我國核武器的發展史為主線,環顧當今世界高科技領域,用圖片、模型、實物、聲像等,生動形象地介紹核能的開發利用、核武器原理、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疾病概念和發展前景,展示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業者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精神風貌。 [2]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兩彈”精神

科學城廣場中心,原子核裂變一剎那的不鏽鋼雕塑挺立花叢,如擎天一柱。右邊草坪上江總書記視察科學城的題詞“發揚兩彈精神,再創嶄新業績”十二個鎦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發光。
該館展示我國科技工作者為創造“兩彈”強我中華的光輝史篇。走進展館大廳,一枚長約三米的軍綠色原子彈彈頭躍入眼簾,令人肅然起敬。一展廳展示的是原子核與核武器基本原理,基本知識。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深入淺出的圖解説明以及逼真的電動模擬實物模型向人們講述核利用、核防護的研究成果。在和平年代,核技術應用於保鮮、醫療等民用成果不斷令參觀的人們發出嘖嘖讚歎。二展廳展示的是我國核武器發展歷程。泛黃的照片和今天已鮮見的物品把人拉回遙遠的歲月。
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捍衞祖國的獨立與尊嚴,保衞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我國領導人決策,必須鑄就我們自己的核盾牌。
於是,一羣風華正茂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相聚長城腳下,開始了中國核武器研製征程,也開始了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生歷程。朱光亞、鄧稼先、吳際霖、郭永懷……一張張英氣勃勃的臉龐,乾打壘、老式計算機和長城山麓、青海高原、戈壁大漠、川北深山鏖戰的一幅幅場景在人們眼前閃現。終於迎來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8時20分,我國首次氫彈試驗成功,取得核武器研製的第二個突破。
在二樓三展廳,兩枚中物院早年研製的機載原子彈、氫彈實物外殼下面的文字説明:“1968年我國研製的機載氫彈威力就已相當於277萬噸TNT當量。1965年水平機載原子彈威力相當於4萬噸TNT當量。”展廳一側有這樣的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分別為1.4萬噸TNT當量和2.2萬噸TNT當量。
為了替未來的科教興國政策鋪路,確定未來政策主軸,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程開甲、彭桓武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我國科技工作者創造了中國“兩彈”,也創造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精神,為了發揚“兩彈”精神,激勵人們勵精圖治,發奮自強的愛國主義熱情,經批准建立了這個科技展覽館。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其他信息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被命名為國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