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

鎖定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成立於1938年,是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成功典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戰線重要的組織載體。
中文名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
成立時間
1938年
發展歷程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中國工合。抗日戰爭時期,由國際友人及愛國民主人士發起,國共兩黨參與組建和領導的,以合作社方式在大後方從事工業生產的羣眾性經濟組織。1938年8月,在武漢成立。宋美齡任名譽理事長,孔祥熙任理事長,路易•艾黎任技術總顧問。年底,中國工合遷往重慶併成立理事會,孔祥熙當選理事長,劉廣沛當選總幹事,林伯渠、董必武、鄧穎超、王世傑、邵力子、張治中、杭立武、喻鴻鈞、沈鈞儒、黃炎培等人當選為理事。中國工合通過建立工業生產合作社,把失業工人組織起來,重點開展軍需和民用急需的紡織、藥棉、紗布、煤炭等生產,支持抗日戰爭。1939年1月,宋慶齡等人在香港成立工合國際促進委員會,宋慶齡任名譽主席,英國主教何明華被推舉為主席,陳翰笙任秘書長。1941年8月,中國工合設立常務理事會,孔祥熙、蔣廷黻、喻鴻鈞、顧翊羣、杭立武任常務理事。1942年7月後,周象賢、徐維廉先後任總幹事。到1942年,全國各地合作社發展到3000多個、社員達三萬餘人。中國工合對解放區的支援,引起國民黨當局的不滿。各地從事工業合作的骨幹遭到國民黨當局的迫害。到1944年,各地勉強維持市場的合作社鋭減為500個左右。1945年1月後,宋子文代理理事長,理事會工作實際由杭立武負責,張福良任總幹事,於永滋(於樹德)任副總幹事。抗戰勝利後,1946年2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遷至上海。工業生產合作社逐年減少。到1948年底,工業生產合作社降為316家。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被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 [1] 
2023年3月24日,中國工合成立設立文旅產業分會。 [2] 
2023年8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產業與職教發展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