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岩溶地質館

鎖定
中國岩溶地質館隸屬於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地處桂林市七星區七星路50號,1983年開館,佔地面積3789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展廳面積1400平方米,是我國最大的普及岩溶科學技術知識的專業性博物館。
中文名
中國岩溶地質館
外文名
China Karst Geological Museum
總面積
約3000平方米
性    質
專業性博物館
地理位置
桂林市七星區七星路50號

中國岩溶地質館概況

寰宇地球廳 寰宇地球廳
館名由聶榮臻元帥手書,以岩溶科普、學術交流和社會服務為基本功能。展陳內容由淺入深,通過展板、標本、沙盤、模型、多媒體和視頻等1000餘件展品,藉助“互聯網+”技術,直觀展現了各類岩溶科普知識,集中反映了國內外岩溶研究現狀和主要成果,對於普及岩溶科學知識,促進我國岩溶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館內共有上下兩層,分為寰宇地球、初識岩溶、深入岩溶世界、研究前沿、岩溶研究史和岩溶所發展歷程六個展廳。
初識岩溶廳 初識岩溶廳
寰宇地球廳以宇宙——地球——岩石——碳酸鹽巖為主線,介紹了宇宙、地球和生命的演化過程,展示了地球的圈層結構、解讀了三大巖類及其循環轉化,分析了碳酸鹽巖形成、分類與特點。生動的3D互動地球模型、神奇的地球演化時鐘、豐富的岩石和古生物標本是本廳的亮點。
深入岩溶世界廳 深入岩溶世界廳
初識岩溶廳旨在介紹岩溶學科基礎知識,包括岩溶的由來、岩溶的發育條件、全球和中國岩溶分佈、典型代表和地下岩溶形態、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等。在這裏,可以瞭解karst從地名走向學術名詞的歷史、世界上不同氣候帶的典型岩溶景觀、世界上最深、最大和最長的洞穴、石筍的古氣候“年輪”、各種各樣的鐘乳石樣品等。
岩溶研究史廳 岩溶研究史廳
深入岩溶世界廳是系統科學的岩溶學知識,包括岩溶動力學、岩溶水循環、岩溶資源與能源、岩溶生態與石漠化、岩溶工程與地質災害、岩溶探測與監測技、岩溶測試技術、岩溶、生命與文化八個方面,系統展示了岩溶與自然環境、生命文化和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關係。洛塔岩溶水系統模型、紅水河梯級電站模型、塔里木油田模型、石漠化治理模型、洞穴生物與古人類實景模型、千資百態的礦物岩石標本等是本廳的主要特色。
研究前沿廳介紹了我國岩溶學的一些研究熱點,包括地球岩溶關鍵帶及其監測研究、西南岩溶地區水循環及其開發利用、水岩溶區水土漏失過程及水土保持模式、生物技術對岩溶碳循環的促進等。
研究前沿廳 研究前沿廳
岩溶研究史廳分為國外和國內研究史兩個部分,以歷史年代為脈絡,介紹了古今中外,人類對岩溶的認識、利用和研究過程。歷經初步探索與利用、岩溶現象記述和岩溶學術研究三大階段,展示了中外典籍記錄、理論發展和研究成果。岩溶所發展歷程廳展示了岩溶所的成立背景、學術交流、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成績榮譽、領導關懷等,介紹了岩溶所六大支柱業務、國際岩溶中心和野外基地建設情況等。
岩溶地質館開館以來,已接待數十萬國內各界學習參觀者,以及境外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2000年被確定為“桂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9年,被評為我國首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之一。每年為大中小學生進行有關岩溶主題方面的科普教育活動。近五年來,採用館內、館外科普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不僅提供大眾參觀遊覽,並經常在館內學術廳舉辦科普講座學習培訓班,同時還走向社會,進行多方位的岩溶科普宣傳活動,中央新聞媒體《走近科學》、《科技博覽》等欄目亦播出過岩溶地質災害、奇特岩溶現象的科學解讀、洞穴奧秘等科普專題,可謂岩溶科普活動形式多樣,覆蓋面廣,成效顯著。中國岩溶地質館已成為一個普及岩溶科學知識的櫥窗和岩溶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中國岩溶地質館科普活動

1.2004年7月,桂林市育才小學參觀團隊:岩溶科普知識講解。
2.2004年8月,全國地學夏令營大西營團隊:參觀岩溶地質館,實地考察桂林蘆笛巖和灕江,我所的科普專家對岩溶形成的地質背景等相關知識進行了介紹。
3.2004年8月,桂林工學院資環系學生團隊:講解了岩溶科學的各個方面,並在學術廳向學生們進行了“岩溶的形成”專題講座,參觀了我所的碳酸岩溶蝕試驗室及野外科研基地。
4.2004年8月,桂林空軍高炮學院四系學員團隊:參觀岩溶地質館,瞭解岩溶地形的特點。
5.2004年9月(全國科普日),桂林市科協組織的團隊:配合桂林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岩溶館與200多市民參與“水、人與自然的和諧”科普主題活動,通過發放保護灕江、合理利用地下水、愛護我們的山川等資料,以及參觀中國岩溶地質館,使市民瞭解岩溶區生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保護情況。
6.2005年3月,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團隊:參觀中國岩溶地質館,與我所岩溶景觀與洞穴資源研究中心的專家進行交流。
7.2005年7月,桂林靈川中學師生團隊;“營造綠色城市,呵護地球家園”是世界環境日的主題,靈川中學師生帶着瞭解桂林、瞭解岩溶的目的,通過參觀岩溶地質館,觀看岩溶科普短片,增加對岩溶科學知識的瞭解。
8.2006年10月,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Dr.Dwight Deal一行;以 Dwight Deal 博士為團長的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一行 18 人蔘觀了中國岩溶地質館。團員中有長期參與制定岩溶資源保護與岩溶知識普及國家計劃的專家,如洞穴探險經驗豐富,參與美國洞穴管理計劃,來自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的 Ronal Kerbo 博士。
美方專家在岩溶館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 " 美國聯邦保護區的洞穴與岩溶管理 " 的專題報告,並回答了中方科技人員提出的問題。 袁道先院士介紹了中國在岩溶研究和保護的基本情況。代表團成員對中國在保護岩溶生態環境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讚賞,並表達了今後在該領域進行合作交流的意願。
9.2008年4月,湖南邵陽學院團隊;中國岩溶地質館是湖南邵陽學院地理系的實習基地,每年均有師生前來參觀學習,師生們在這裏親身感受了岩溶奧秘,學習到許多岩溶科學知識。
10.2008年4月,廣西師大、桂林工學院團隊;2008年4月22日是第39個“世界地球日”。為了提升公眾對岩溶科學的認知程度,倡導地學為社會服務的理念,接待了來自廣西師範大學、桂林工學院的碩士生、本科生組成了科普學習團隊,隊員們首先參觀了中國岩溶地質館,隨後來到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瞭解開放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學術活動、儀器設備等情況,還參觀了該實驗室的石筍陳列室,瞭解利用石筍重建古環境的理論和方法。
11.2008年6月,26國農業、環保方面的官員團隊:參觀中國岩溶地質館,對我國在岩溶生態保護,岩溶石漠化治理方面的成功經驗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12. 2010年4月22日,在中國岩溶地質館開展了一系列第41個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動,活動主要分以下內容:(1)專題展覽,展出“保護地球 崇尚低碳”的專題展板,以及“全球碳循環與碳匯潛力”專題展板,同時免費開放中國岩溶地質館;(2)科普報告會,播放全球變暖科普視頻,即科幻影片視頻《難以忽視的真相》;(3)青少年互動,即鼓勵參觀者在留言區簽名留言,寫下觀後感想。
13. 2012年4月16日-22日,岩溶地質研究所開展了為期一週的第43個世界地球日活動,地球日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來自湖南邵陽學院、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圖書館等單位的參觀者參觀了中國岩溶地質館,瞭解了岩溶科普知識、地學科普知識。活動總參與人數近500人,活動效果良好。
14.2012年5月21日-25日,全國科技活動週期間中國岩溶地質館對外開放,來自廣西師範大學、桂林泓文學校、山東教育廳以及徐霞客協會等單位的參觀者參觀了中國岩溶地質館,瞭解了岩溶科普知識、地學科普知識。
岩溶地質館科普活動 岩溶地質館科普活動
15.2013年4月16-23日,中國岩溶地質館迎來了來自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大學和桂林蘆笛巖景區管理區近200名參觀者。通過參觀岩溶館藏品及圖片,聽取科普講座等多種方式學習並瞭解了我國岩溶科學的相關科普知識。
16. 2014-2015年,中國岩溶地質館閉館改造。
17. 2016年4月22日,第47個世界地球日期間,來自廣西師範大學、桂林市育才小學、桂林科普協會、北京101中學等大中小學生共計600餘人,參觀中國岩溶地質館。在參觀中將關心的各類岩溶洞穴科普知識進行了詳細的瞭解,受益匪淺。

中國岩溶地質館背景知識

岩溶又稱喀斯特,是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特徵的綜合地質作用,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岩溶作用是塑造地球地表形態的主要動力之一,形成了絢麗多姿的地質地貌景觀。
世界上岩溶分佈十分廣泛,面積約為220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5%。中國岩溶面積達344萬平方公里,佔全球岩溶總面積的15.6%,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區之一,類型多樣,景觀奇特,舉世罕見。岩溶研究與人類文明發展息息相關,涉及全球變化、生態環境、資源利用、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及旅遊開發等多個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徐霞客雕像 徐霞客雕像
走進岩溶地質館,可以看到一尊漢白玉雕像,這就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年),他在晚年曾歷時4年在中國南部岩溶區中徒步跋涉數萬裏,探察洞穴300餘個,著有60萬餘字的《徐霞客遊記》,最早將石灰岩景觀稱為“石山”,成為世界上岩溶學和洞穴學研究的先驅。
真正對岩溶進行學術研究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在奧匈帝國維也納大學著名地質地理學家A.PENCK指導下,出現了一大批岩溶學者和研究論著,其中以J.Cvijic最為突出。19世紀未期,為修築鐵路,J.Cvijic被PENCK教授派到洛文尼亞“kras”高原進行了系統研究,從而使 J.Cvijic在1893年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描寫歐洲岩溶的鉅著—《岩溶現象》,因當時研究論著均以德文寫作,“kras”的德文版“karst”便逐漸由地名轉變為岩溶學的學術名詞。
進入現當代,岩溶科學發展迅速。在我國,1976年地質礦產部岩溶地質研究所在桂林正式建立;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正式成立。同時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組織承擔的“IGCP299”、“IGCP379”、“IGCP448”、“IGCP513”一系列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從“岩溶系統碳循環概念模型”到“岩溶作用與碳循環”到“全球岩溶生態系統對比”,推動了國際岩溶學科的發展。
岩溶地質館館內以大量圖文展板、實物標本、3D模型、互動遊戲以及科普動畫等形式,藉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微信和語音自助導覽,直觀展現了岩溶這一特殊的地質地貌景觀的成因機理、分佈區域、岩溶形態與典型景觀、岩溶動力、岩溶資源環境、岩溶歷程和前沿等內容,對普及岩溶科學知識,促進我國岩溶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