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小頭蛇

鎖定
中國小頭蛇(拉丁名Oligodon chinensis),俗稱秤桿蛇,遊蛇科小頭蛇屬,無毒,體長約半米,山區和平原均有分佈,產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文名
中國小頭蛇
別    名
秤桿蛇
拉丁學名
Oligodon chin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爬行綱 Reptilia
有鱗目 Squamata
亞    目
蛇亞目 Serpentes
遊蛇科 Colubridae
小頭蛇屬 Oligodon
中國小頭蛇 O. chinensis

中國小頭蛇形態特徵

中國小頭蛇相冊
中國小頭蛇相冊(5張)
吻鱗大,呈三角形,背見部多,大於鼻間鱗溝,寬大於高,但不成錐狀;鼻間鱗1對,條狀傾斜,左右形成八字;前額鱗1對,楔狀,長小於寬,較鼻間鱗大,但其溝與鼻間鱗均等長;額鱗大,呈六邊形,長大於寬,並大於額鱗前緣達吻鱗後緣間的距離,也大於頂鱗溝長;鼻鱗2裂,以前後方向排列,鼻孔開於吻側的兩鼻鱗裂間;頰鱗1,呈方形;眶前鱗1,呈矩形,眶後鱗2,眶上鱗1,無眶下鱗;前顳鱗1,後顳鱗2 (3),均無稜;上唇鱗8,3-2-3式,個別為6或7,成3-2-2式,6枚者以第4和第6枚不切入唇緣,但夾在前後兩唇鱗間,7枚者僅第6枚不切人唇緣,但夾在前後兩唇鱗間,正常者以第6枚為最大;下唇鱗8(7或9)枚,以第5枚最大,第1至第4枚與前頦鱗相切,具頦溝。脊鱗光滑,為17-17-15行(偶為19-19-15);腹鱗寬,有側稜,雄體為176-184枚,雌體為177—189枚;肛鱗完整;尾下鱗雙行,雄體57~64對,雌體47~48對。雄體最大體長為(520+105) mm,體重為62g;雌體最大體長為(490+110) mm,體重為73. 5g。
頭小,吻稍尖,瞳孔圓,背鱗無稜光滑,腹鱗有側稜。頭背面和側面,第5至第6枚上唇鱗貫眼到前額鱗和額鱗前緣處,有一黑褐色八字紋;自額鱗后角始,向頸兩側延伸形成一“人”形黑褐紋。上後顳鱗上有一黑褐圓斑,有些個體無或不典型,此斑後下方有一向頸腹延伸的斜紋,有些個體無或不典型。頦下乳白。體背深褐色,有11~15條鑲黑邊的橫紋,橫紋延伸到最外背鱗,尾部也有3~4條,各橫紋間另有3條黑色隱紋。腹鱗淺褐色,每枚有1~2個黑斑,大部分黑斑位置不一,有些腹鱗無斑,腹鱗兩側有白色的側稜,前後連成白色縱線。尾下鱗乳白無斑,或僅前段有斑 [1] 

中國小頭蛇生活習性

生活于山區、平原的草坡或灌叢中,甚至接近民居。2000年6月30日和7月1日在南嶺自然保護區大頂山海拔700~1870m的林區採到。卵生。7月剖檢,左、右輸卵管各有卵4枚(伍律等,1985)。嗜食爬行類的卵 [2] 
中國小頭蛇 中國小頭蛇
山區幾平原均有,有時進入家屋。食蜥蜴和壁虎的卵。

中國小頭蛇分佈範圍

河南、雲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西、海南、廣東(連州大東山、乳源乳陽、溪頭和大頂山、懷集大稠頂) [2] 

中國小頭蛇保護現狀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參考資料
  • 1.    沈猷慧,葉貽雲,鄧學建主編,湖南動物志 爬行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第121頁
  • 2.    黎振昌,肖智,劉少容編著,廣東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GUANGDONG,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11,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