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

(2015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是2015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甘陽,陳來,蘇力。 [1] 
中文名
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
作    者
甘陽,陳來,蘇力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15年6月1日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08053039

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內容簡介

中國在校的大學本科生已經超過兩千萬人,如何改善大學的本科教育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首屆中國文化論壇以“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為題,着重討論如何轉變我國大學數十年來形成的傳統本科教育模式,從以往那種只注重專業教育而缺乏通識教育的本科培養模式,轉向“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專業發展”的本科教育模式。許多學者提出,本科教育和大學人文教育應該改變“概論、原理加通史”的模式,使之轉變為研讀古今中西原著經典的方式。為了改變時下我國大學不重視原著經典的現狀,應精心設計中國大學人文教育最基本的必修課,以經典(包括人文經典和現代社會科學經典)閲讀為中心,建設大學本科人文教育的主幹課程,作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共同核心課程”。這些意見和建議無疑有利於開闊探索中國大學人文教育的思路。
《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是首屆中國文化論壇的實錄,不僅收入了會議論文,而且保持了會議中的現場提問、回答和討論,力求再現思辨嚴肅而氣氛熱烈的論壇現場。

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圖書目錄

總序
序一 大學教育與文化自覺
序二 對中國大學人文教育的期望
導言 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首屆中國文化論壇的緣起、目的與問題
第一場 關於大學人文教育的背景報告
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與模式
素質教育作為國家政策:回顧與展望
問題與評論(一)
第二場 綜合性大學的人文教育(一)
北京大學“元培計劃”的回顧與分析
大學市場中的人文教育
問題與評論(二)
第三場 綜合性大學的人文教育(二)
在“通識”與“博雅”之間——中山大學的試驗
武漢大學的人文通識教育與“國學試驗班”、“中西比較哲學試驗班”的創辦
構建“文化素質”與“民族精神”一體化教育的大學公共課程體系——山東大學實施大學人文教育的一個切入點問題與評論(三)
第四場 科技型大學的人文教育
文理貫通——大學教育的挑戰和方向
大學體制與通識教育關係之剖析
清華大學恢復文科以來的人文教育發展
一流大學:人文教育及學術環境
問題與評論(四)
第五場 中國的法學教育與中國大學生的“服務學習”
法學教育改革的目標和限度
法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
中國大學生與“當代新鄉村建設”
問題與評論(五)
第六場 藝術院校與人文教育
大學的望境——論大學的建造與”大學”精神
藝術教育的核心與感性素質的培養
藝術學院與藝術教育——試論當今中國藝術教育的兩難
問題與評論(六)
第七場 人文教育:從中學到大學
語文教育:從中學到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的人文教育實踐
問題與評論(七)
第八場 新興大學與邊遠地區大學的人文教育
新興綜合性大學人文教育的探討與思考——以上海大學為例
邊遠地區大學的人文教育——以廣西大學為例
問題與評論(八)
第九場 大學人文教育的外部環境與制約因素
從教育經濟學角度看中國大學的人文建設
全球化與華文知識生產——台灣高教界對TSSCI學術評鑑體制的檢討
問題與評論(九)
第十場 圓桌會議:大學生對人文教育的體會
從未名追求博雅
從大一到大四:我的商學院時光
在北大法學院的學習感受
在北大讀完本科之後——對大學教育的一點感想
從北大附中到清華法學院——一個大一學生的個人感想
問題與評論(十)——圓桌座談

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作者簡介

甘陽,1952年生,浙江杭州人,文革中曾在北大荒下鄉八年,1982年獲黑龍江大學學士,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獲西方哲學碩士,2008年被中山大學聘為逸仙學者講座教授,2009年出任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中山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將錯就錯》、《古今中西之爭》、《通三統》和《文明·國家·大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