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鎖定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簡稱:水環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正局級公益二類科研事業單位,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於1956年在北京成立;1965年10月,研究所遷至河北省正定縣;2011年11月,研究所遷至石家莊市,2018年5月,研究所註冊地變更為福建省廈門市。 [2] 
據2023年7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有職工總數539人,其中在職職工310人,離退休職工229人;擁有12個技術業務機構、7個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以及5個掛靠學術團體,並在石家莊、正定、廈門設3個科研創新基地。 [2]  [6] 
中文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外文名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簡    稱
水環所
創辦時間
1956年
主管部門
中國地質調查局
現任領導
所長、黨委副書記:侯春堂
黨委書記、副所長:馮安生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
地    址
石家莊基地: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中華北大街268號
正定基地: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中山東路92號
廈門基地: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林灣路與博知路交口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歷史沿革

1956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1965年10月,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遷至河北省正定縣。
2011年11月,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遷至石家莊市。
2018年5月,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註冊地變更為福建省廈門市。 [2] 
2022年5月12日,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與長城新媒體集團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石家莊冀雲融媒體中心舉行; [3]  7月29日,財政部河北監管局與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簽署黨建聯學共建協議。 [4]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科研條件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人員編制

據2023年7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有職工總數539人,其中在職職工310人,離退休職工229人,並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1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人、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2人、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1人、國土資源部青年科技人才1人、中國地質調查局卓越地質人才1人、傑出地質人才1人、優秀地質人才5人、工程首席專家2人。 [2]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盧耀如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專職)王貴玲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盧耀如、王貴玲、張光輝
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獲得者:黃冠星 [13]  、馬峯
中國地質調查局卓越地質人才獲得者:王貴玲
中國地質調查局傑出地質人才獲得者:李向全
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地質人才獲得者:楊會峯、劉景濤、張薇、馬峯、王婉麗 [5]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科研部門

據2023年7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擁有12個技術業務機構、7個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以及5個掛靠學術團體,並在石家莊、正定、廈門設3個科研創新基地。 [2]  [6] 
技術業務機構:水循環與動力學研究室、水資源研究室、水環境研究室、水土與生態修復研究室、地熱研究室、生態水文研究室、第四紀地質研究室、工程地質研究室、海岸帶環境研究室、自然資源技術研發中心、信息化室、實驗測試室 [6] 
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河北滄州平原區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自然資源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水循環與生態地質過程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地熱與乾熱巖勘查開發技術創新中心、自然資源部地下水礦泉水及環境監測中心、河北省/地調局地下水污染機理與修復重點實驗室、地調局第四紀年代學與水文環境演變重點實驗室
掛靠學術團體: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地熱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礦業聯合會天然礦泉水專業委員會 [6]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榮譽表彰

2021年8月,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被評為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 [1]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科研成就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科研成果

  • 科研概述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從事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理論和技術研究,開展環境地質研究工作,推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學科創新體系建設和地質調查技術支撐體系建設。 [7] 
科研領域
研究方向
多尺度水循環、水資源形成演化和可持續發展
不同尺度水循環與水資源形成演化理論
人類活動影響地下水及其生態效應
地下水資源評價、潛力評估與含水層保護理論
包氣帶及特殊水形成運移規律與開發利用途徑
地下水污染控制與地下水生態學
水文地球化學與人類生存環境
地下水-生態-經濟耦合數值模型
內陸盆地地下水合理利用與水土資源保護
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
地下水資源戰略研究
人類工程活動與生態地質環境互饋機制與協調
重大工程活動的生態環境影響
特殊土的工程性質與環境問題
礦山水文地質與礦山環境保護
農業生態地質
城市地質與城市化的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
固體廢棄物地質處置
區域地質環境演化及層圈相互作用過程
第四紀立典研究與全球變化對比
黃土高原環境演化與黃土應用問題研究
黃河流域環境演化及重大環境地質問題研究
區域水土生態系統脆弱性與荒漠化防治
地質災害發生機理與防治理論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重要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
水文地質試驗觀測新技術方法
地下水勘查新理論與新方法
地質災害監測、評價理論與應用技術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信息標準化與空間分析系統 [7] 
  • 科技獎項
據2023年7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先後承擔重大項目2000多項,獲各類獎勵200多項。 [2] 
部分獲獎成果
成果名稱
獲獎人員名單
獲獎年度
獲獎等級
獲獎類別
中國主要地方病區地下水勘查與供水安全示範
張兆吉
2021
二等獎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華北大型煤炭基地水文地質調查評價理論及應
李向全、侯新偉、王振興、張春潮等
2021
二等級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岩溶發育規律與相關地質災害成災機理研究
盧耀如、賀可強、張鳳娥、許廣明、童國榜
2007
三等獎
河北省自然科學獎
中國地下水資源圖中國地下水環境圖
張宗祜、孫繼朝、荊繼紅、汪珊、戴喜生等
2009
二等獎
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中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建立全流程現代化取樣分析
孫繼朝等
2015
其他
局院學會十大進展
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綜合研究
張兆吉、費宇紅、錢永、李亞松、張翼龍等
2015
一等獎
其他獎勵
全面完成省會級城市淺層地温能調查評價
甘浩男、何雨江、梁繼運、李龍、李曼、藺文靜等
2014
一等獎
局院學會十大進展
亞洲地下水系列圖
張發旺、程彥培、董華、黃志興、田廷山、高昀等
2014
二等獎
省部級獎勵
亞洲地下水系列圖編制與研究
白雄飛、程彥培、董華、高昀、倪增石、唐宏才等
2014
國際領先
其他獎勵
亞洲地下水系列圖
張發旺、程彥培、董華、黃志興、田廷山、倪增石
2014
一等獎
省部級獎勵
太行山前平原南水北調中線地下調蓄潛力
張光輝、費宇紅、劉立軍、嚴明疆、孟素花
2011
三等獎
河北省科學技術獎 [8]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學術期刊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簡稱JGSE)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創刊於2013年。刊登的內容涉及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地下水資源、農業與地下水、地下水資源與生態、地下水與地質環境、地下水污染、地下水開發利用、水文地質標準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學、氣候變化與地下水等學科。 [9]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文化傳統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形象標識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標識為統一使用的中國地質調查局標識。 [2] 
中國地質調查局標識 中國地質調查局標識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文化活動

2023年5月12日,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與河北廣播電視台(集團)聯合開展了“學習新思想,築牢安全觀”主題黨日活動。 [10]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機構領導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所長、黨委副書記
侯春堂
黨委書記、副所長
馮安生
副所長
張兆吉、劉鋒英
紀委書記
梁靜 [11]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歷任領導

時間
所長
1956-1964
張更生
1957-1958
1958-1961
――
1961-1962
劉鵬飛(室主任)
1964-1967
楊採衡
1977-1983
張子揚(革委會主任)
1981
張宗祜任負責人
1982-1987
張宗祜
1983-1987
1987-1989
任福弘
1989-1990.9
費 瑾
1990.9-1992.11
1992.11-1996.6
1996.6-1997.11
1997.11-2000.4
黃志興
2000.4-2003.11
2003.11-2006.9
――
2006.9-2009.5
石建省
2009.5-2010.8
2010.8-2011.7
2011.9-2012.9
2012.9-2018.11
2019.5-2019.8
2019.8-2020.3
張永雙 [12] 
2020.3-202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