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簡稱地大,位於武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
[54]
,是國家“雙一流”
[45]
,“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入選“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七校聯合辦學”創始成員。
[1]
- 中文名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外文名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 簡 稱
- 地大(CUG)
- 創辦時間
- 1952年
- 辦學性質
- 公立高校
- 學校特色
-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50]
全國重點大學
211工程
985平台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展開- 學校特色
-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50]
全國重點大學
211工程
985平台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111計劃
研究生院
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收起
- 主管部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
-
黃曉玫(黨委書記)
王焰新(校長) - 專職院士數
-
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2] - 本科專業
- 69個
- 碩士點
-
碩士授予權一級學科點33個
碩士授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1個 - 博士點
- 博士授予權一級學科點16個
- 博士後
- 博士後流動站15個 [4]
- 國家重點學科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2個 [4]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歷史沿革
編輯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適應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1952年,中央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院校,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的方針,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清華大學地學系、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地質工程系和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採礦系地質組以及西北大學地質系合併成立了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北京地質學院。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中國地質學家、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在講話中説:“現在新中國辦起了驚天動地的事業,北京航空學院是驚天,北京地質學院是動地。你們就是動地的勇士……你們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我代表地質部向你們祝賀。”領導的寄託,前輩的期望,使同學們對地質事業更加熱愛。學校決定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
[7]
1957年5月17日,劉少奇同志在中南海接見了學院畢業生代表,進行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親切交談。他説:地質工作者是“建設時期的游擊隊員”,要建設就要搞地質勘探,就要打“遊擊”,你們是建設時期的游擊隊、偵察兵和先鋒隊。
1960年,學校被評為“北京市文教戰線紅旗學院”,並躋身國務院確立的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列。
1968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派工宣隊進駐學校的通知》。8月25日,工人、解放軍宣傳隊進駐北京地質學院,接管了學校的全部工作,進行大批判、大聯合、成立革命委員會、清理階級隊伍、整黨等所謂的“鬥、批、改”,知識分子受到嚴重摧殘,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
從1969年11月15日起,千餘名教職工舉家帶口、扶老攜幼,被送往江西峽江仁和公社“五七”幹校接受“再教育”。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時間中,學校停止招生。“四人幫”的倒行逆施,使高等教育事業遭受一場浩劫。
1970年,北京市原有的4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遷,其中以地礦、農林院校為主,學校為受害學校之一,使學校更加雪上加霜。
1970年,學校外遷大勢所趨。學校派人分別前往陝西、江西、甘肅、湖南、湖北等地調查選址。
1970年5月,國家地質總局軍代表批覆同意北京地質學院遷往湖南省石門縣新建。鑑於倉促決策,9月18日,國家地質總局《關於北京地質學院遷往湖北江陵基本建設的批覆》,同意將擬遷往湖南石門縣建校計劃改為遷往湖北江陵縣。學校更名為湖北地質學院。
1975年,整體遷至湖北省省會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78年,武漢地質學院在原北京舊校址設立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6年春,國務院批准學校試辦研究生院(1996年3月28日,經國家教委評估,批准學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
1997年12月6日,國家計劃委員會以計社會[1997]246l號文《關於中國地質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同意中國地質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正式立項,確定了其建設方案。
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學校進入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序列。
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同年,學校申報的“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財政部批准,中國地質大學正式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的一部分。
2016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11]
2018年7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附屬武漢心理醫院成立。9月2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6所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13-14]
2020年4月2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為發起單位之一,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等40所國內外著名高校一起,正式成立國際大學氣候聯盟(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Climate Alliance)。
[17]
9月30日,成為高校“資源環境扶貧聯盟”成員。
[18]
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19]
11月,被確定為第二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
[20]
11月,被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
[2]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術研究
編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研成果
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持的“973”項目及專題、“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各類國家級項目600餘項,科研經費穩步增長。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準)的科技成果榮獲“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
學校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發表論文4篇,Science 1篇。5年來,學校共有50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4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學校主辦的《地球科學》中文版被國際檢索系統EI收錄,英文版被國際檢索系統SCIE收錄,學報(社會科學版)進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攬》和CSSCI。
科學研究始終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參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引領行業科技發展,培養和輸送技術骨幹和管理人才。學校作為唯一高校參與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擁有軍工項目科研生產完整資質,成立了2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預研分中心,參與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測數據處理和月球應用研究,自主研發的MAPGIS軟件成功應用於“神舟”系列載人航天搜救。學校堅持開展產學研合作,推進協同創新體系建設。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學校及時組織科技賑災專家組奔赴災區,為災區預防次生災害、做好災後重建與城鎮選址等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研機構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院(所、中心)86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地質工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1個。學校擁有完善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
[1]
名稱 | 類別 |
---|---|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地理信息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國家工程中心 | |
地質工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科技部國合基地 |
地球深部鑽探與深地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名稱 | 類別 |
---|---|
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及其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研究中心 |
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 | 人文社科基地 |
自然資源部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國家遙感中心地殼運動與深空探測部 | 非實體,暫掛靠科發院 |
岩土鑽掘與防護教育部工程技術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黃姜皂素循環經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光譜與成像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納米礦物材料及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研究中心 |
構造與油氣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中心 | 985優勢學科平台 |
湖北省湖泊濕地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高校藝術創作中心 | - |
自然資源部法律評價工程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大學生髮展與創新教育研究中心 | 省人文社科基地 |
地球內部多尺度成像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緊缺戰略礦產資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協同創新中心 |
首飾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 省人文社科基地 |
智能地學信息處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區域創新能力檢測與分析軟科學基地 | 軟科學基地 |
湖北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 智庫 |
湖北省地下水與環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國合基地 |
複雜系統先進控制與智能自動化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國家地質環境修復技術創新平台培育基地 | 國家技術創新平台培育基地 |
湖北省水環境污染系統控制和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自然資源部國土資源戰略研究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 省人文社科基地 |
地質探測與評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流域關鍵帶演化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重點實驗室 |
智能地質裝備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珠寶工程技術中心 | |
工程研究中心 | |
工程研究中心 |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 學術期刊
《地球科學一一中國地質大學學報》: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EI》、《CA》、(Pж)、《CBST》、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美、德的《地球科學光盤數據庫》以及美國《地質文獻數據庫》收錄期刊。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來源期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和“湖北省優秀期刊”。
《地質科技情報》:《CA》、《GeoRef》、《PЖ》收錄,已進入《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版)》、《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
《工程地球物理學報》:是由長江水利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江大學聯合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工程地球物理類專業學術期刊。
《安全與環境工程》:本刊被收錄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入網中國期刊網(CNKI)、《萬方數據資源系統(China Info)數字化期刊羣》。
《寶石和寶石學》:被美國《化學文摘》(CA)等收錄,入編《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獲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辦學規模
編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院系專業
專業名稱 | 修業年限 | 學位授予門類 | 學院 |
---|---|---|---|
地質學 | 四年 | 理學 | |
地球化學 | 四年 | 理學 | |
資源勘查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石油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應用化學 | 四年 | 工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材料化學 | 四年 | 工學 | |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環境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生物科學 | 四年 | 理學 | |
大氣科學 | 四年 | 理學 | |
土木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安全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地質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應急技術與管理 | 四年 | 工學 | |
勘查技術與工程(鑽探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勘查技術與工程(勘查地球物理) | 四年 | 工學 | |
地球物理學 | 四年 | 理學 | |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 | 四年 | 工學 |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四年 | 工學 | |
工業設計 | 四年 | 工學 | |
電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通信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四年 | 管理學 | |
工程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
工商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
市場營銷 | 四年 | 管理學 | |
會計學 | 四年 | 管理學 | |
經濟學 | 四年 | 經濟學 |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四年 | 經濟學 | |
旅遊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
統計學 | 四年 | 理學 | |
英語 | 四年 | 文學 | |
地理科學 | 四年 | 理學 | |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 四年 | 理學 | |
軟件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測繪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遙感科學與技術 | 四年 | 工學 | |
地理信息科學 | 四年 | 理學 | |
地理空間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四年 | 理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數學與物理學院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四年 | 理學 | |
物理學 | 四年 | 理學 | |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 四年 | 教育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 |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 | 四年 | 工學 | |
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 | 四年 | 藝術學 | |
廣播電視學 | 四年 | 文學 | |
音樂學 | 四年 | 藝術學 | |
視覺傳達設計 | 四年 | 藝術學 | |
環境設計 | 四年 | 藝術學 | |
數字媒體藝術 | 四年 | 藝術學 | |
法學 | 四年 | 法學 | |
土地資源管理 | 四年 | 工學 | |
公共事業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
行政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
土地整治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應急管理 | 四年 | 管理學 | |
思想政治教育 | 四年 | 法學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四年 | 工學 | |
網絡工程 | 四年 | 工學 | |
信息安全 | 四年 | 工學 | |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 四年 | 工學 |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四年 | 工學 | |
智能科學與技術 | 四年 | 工學 |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四年 | 工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自動化學院 |
自動化 | 四年 | 工學 | |
海洋科學 | 四年 | 理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
[25]
|
海洋工程與技術 | 四年 | 工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資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現有教職員工3369人,其中教師195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31人,教授452人,副教授81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29人。學校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羣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9人。
[26]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友宏
[27]
地史古生物學教學團隊 | 龔一鳴 |
礦產(能源)資源勘查工程教學團隊 | 王華 |
工程地質學教學團隊 | 唐輝明 |
地球化學教學團隊 | 張宏飛 |
礦物岩石學教學團隊 | 馬昌前 |
地下水與環境教學團隊 | 王焰新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科建設
截至2020年11月,學校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6個湖北省重點學科,“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兩個一級學科在全國曆次學科評估中均排名第一;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4個專業學位類別授予權。地球科學、工程學、環境/生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綜合7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學進入前1‰。
[46]
2005年,新增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博士點,在文科博士點申報方面取得了突破。
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佈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被評為A+檔,A+學科數量並列全國高校第22位。中國地質大學共有34個學科參加評估,12個學科排名前30%,其中,2個學科為A+檔,2個學科為B+檔,8個學科為B檔。
[29]
據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集團《基本科學指標》(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2020年3月12日數據更新顯示,中國地質大學社會科學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這是繼地球科學、工程學、環境/生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學科之後,中國地質大學第7個進入ESI全球機構排名前1%的學科。
[30]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級別 | 一級學科 |
---|---|
國家重點學科 | 地質學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
湖北省重點學科 | 應用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
地理學 | |
海洋科學 | |
地球物理學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土木工程 | |
水利工程 |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公共管理 | |
設計學 |
學科門類 | 學科代碼 | 學科名稱 | 自設學科代碼 | 自設學科名稱 | 授權級別 |
---|---|---|---|---|---|
02 經濟學 | 0202 | 應用經濟學 | --------- | 一級學科 | |
03 法學 | 0305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 | 一級學科 | |
07 理學 | 0707 | 海洋科學 | --------- | 一級學科 | |
0708 | 地球物理學 | --------- | 一級學科 | ||
0709 | 地質學 | 0709Z1 | 寶石學 | 一級學科 | |
0709Z2 | 地球生物學 | ||||
0709Z3 | 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 | ||||
0709Z4 | 水文地質學 | ||||
08 工學 | 0811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0811Z1 | 現代數學與控制理論 | 一級學科 |
0805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 一級學科 | ||
0814 | 土木工程 | --------- | 一級學科 | ||
0815 | 水利工程 | 0815Z1 |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 |
0815Z2 | 水文氣候學 | ||||
0816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 | 一級學科 | ||
0818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0818Z1 | 資源產業經濟 | 一級學科 | |
0818Z2 | 資源與環境遙感 | ||||
0818Z3 | 地學信息工程 | ||||
0818Z4 | 地質裝備工程 | ||||
0818Z5 | 控制系統與工程 | ||||
0818Z6 | 軍事地質學 | ||||
0820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 | 一級學科 | ||
0830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0830Z1 | 資源與環境化學 | 一級學科 | |
0830Z3 | 環境規劃與設計 | ||||
0837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 | 一級學科 | ||
12 管理學 | 120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 一級學科 | |
1204 | 公共管理 | --------- |
學科門類 | 學科代碼 | 學科名稱 | 自設學科代碼 | 自設學科名稱 | 授權級別 |
---|---|---|---|---|---|
02 經濟學 | 0202 | 應用經濟學 | - | 一級學科 | |
03 法學 | 0301 | 法學 | 一級學科 | ||
0305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一級學科 | |||
04 教育學 | 0401 | 教育學 | 一級學科 | ||
0402 | 心理學 | 一級學科 | |||
040303 | 體育教育訓練學 | 二級學科 | |||
05 文學 | 0502 | 外國語言文學 | 一級學科 | ||
0503 | 新聞傳播學 | 一級學科 | |||
07 理學 | 0701 | 數學 | 一級學科 | ||
0702 | 物理學 | 一級學科 | |||
0703 | 化學 | 一級學科 | |||
0705 | 地理學 | 一級學科 | |||
0706 | 大氣科學 | 一級學科 | |||
0707 | 海洋科學 | 一級學科 | |||
0708 | 地球物理學 | 一級學科 | |||
0709 | 地質學 | 0709Z1 | 寶石學 | 一級學科 | |
0709Z2 | 地球生物學 | ||||
0709Z3 | 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 | ||||
0709Z4 | 水文地質學 | ||||
0710 | 生物學 | - | 一級學科 | ||
08 工學 | 0802 | 機械工程 | 一級學科 | ||
0805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 |||
0810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一級學科 | |||
0811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 |||
0812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0812Z1 | 信息安全 | 一級學科 | |
0814 | 土木工程 | - | 一級學科 | ||
0815 | 水利工程 | 0815Z1 |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 |
0815Z2 | 水文氣候學 | ||||
0816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 | 一級學科 | ||
0818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0818Z1 | 資源產業經濟 | 一級學科 | |
0818Z2 | 資源與環境遙感 | ||||
0818Z3 | 地學信息工程 | ||||
0818Z4 | 地質裝備工程 | ||||
0818Z5 | 控制系統與工程 | ||||
0818Z6 | 軍事地質學 | ||||
0820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 | 一級學科 | ||
0830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0830Z1 | 資源與環境化學 | 一級學科 | |
0830Z2 | 資源生物與生態技術 | ||||
0830Z3 | 環境規劃與設計 | ||||
0835 | 軟件工程 | - | 一級學科 | ||
0837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 |||
12 管理學 | 120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 | ||
1202 | 工商管理 | 一級學科 | |||
1204 | 公共管理 | 一級學科 | |||
13 藝術學 | 1305 | 設計學 |
地質學 | 地球物理學 | 土木工程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水利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海洋科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學校已建成1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和52門省級精品課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示範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2004年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養條件評估。學校與中國科學院9家科研院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組建了“科教戰略聯盟”,開展深度合作,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校設立了“李四光學院”和地球科學“菁英班”,致力於培養地學類拔尖創新人才;學校遠程繼續教育學院連續多年在教育總評榜中被評為“十佳網絡教育學院”。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 |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 | 古生物學 | 地史學 |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 |
工程地質學基礎 | 地下水污染與防治 | 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 | 結晶學及礦物學 | 岩石學 |
構造地質學 | 岩土鑽掘工程學 | 管理學 | 變質地質學 | 地球物理勘探概論 |
序號 | 課程名稱 | 項目負責人 | 所在學院 | 批准年份 |
---|---|---|---|---|
1 | 地球化學 | 張宏飛 | 地學院 | 2003 |
2 | 工程地質學基礎 | 唐輝明 | 工程學院 | 2003 |
3 | 機械製圖 | 王巍 | 機電學院 | 2003 |
4 | 高等數學 | 趙晶 | 數理學院 | 2003 |
5 | 寶石學 | 袁心強 | 珠寶學院 | 2004 |
6 | 岩土鑽掘工程學 | 蔣國盛 | 工程學院 | 2004 |
7 | 古生物學 | 童金南 | 地學院 | 2004 |
8 | 地理信息系統 | 吳信才 | 信工學院 | 2004 |
9 | 地球科學導論 | 黃定華 | 地學院 | 2004 |
10 | 地史學 | 龔一鳴 | 地學院 | 2005 |
11 | 礦牀學 | 呂新彪 | 資源學院 | 2006 |
12 | 管理學 | 餘敬 | 經管學院 | 2006 |
13 | 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 | 曹新志 | 資源學院 | 2006 |
14 | 資源信息系統 | 吳衝龍 | 資源學院 | 2006 |
15 |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 | 袁晏明 | 地學院 | 2006 |
16 | 岩石學 | 馬昌前 | 地學院 | 2006 |
17 | 結晶學及礦物學 | 趙珊茸 | 地學院 | 2006 |
18 | 分析化學 | 趙中一 | 材化學院 | 2006 |
19 | 大學物理 | 羅中傑 | 數理學院 | 2006 |
20 | 機械設計基礎 | 孫立鵬 | 機電學院 | 2006 |
21 | C語言程序設計 | 戴光明 | 計算機學院 | 2006 |
22 | 户外運動 | 楊漢 | 體育課部 | 2007 |
23 |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 | 徐思煌 | 資源學院 | 2007 |
24 | 構造地質學 | 曾佐勳 | 地學院 | 2007 |
25 | 水文地質學基礎 | 梁杏 | 環境學院 | 2007 |
26 | 大學化學 | 金繼紅 | 材化學院 | 2007 |
27 | 地球物理勘探概論 | 張玉芬 | 地空學院 | 2007 |
28 | VISUALC++t程序設計 | 朱莉 | 計算機學院 | 2007 |
29 | 地下水動力學 | 靳孟貴 | 環境學院 | 2007 |
30 |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 | 李長安 | 地學院 | 2008 |
31 | 巖體力學 | 劉佑榮 | 工程學院 | 2008 |
32 | 勘查地球化學 | 鮑徵宇 | 地學院 | 2008 |
33 | 電路與電子技術(非電類) | 葉敦範 | 機電學院 | 2008 |
34 | 鑽井液與岩土工程漿液 | 烏效鳴 | 工程學院 | 2008 |
35 |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 | 饒建華 | 機電學院 | 2008 |
36 | 數學建模 | 彭放 | 數理學院 | 2008 |
37 | 普通地質學 | 黃定華 | 地學院 | 2009 |
38 | 線性代數 | 李宏偉 | 數理學院 | 2009 |
39 | 油氣儲層地質學 | 姚光慶 | 資源學院 | 2009 |
40 | 財務管理 | 查道林 | 經管學院 | 2009 |
41 | 地下水污染與防治 | 王焰新 | 環境學院 | 2009 |
42 | 物理化學 | 何明中 | 材化學院 | 2009 |
43 | 土地管理學 | 李江風 | 資源學院 | 2010 |
44 | 市場營銷學 | 嚴良 | 經管學院 | 2010 |
45 | 材料晶體化學 | 何湧 | 材化學院 | 2010 |
46 | 大學英語 | 胡志紅 | 外語學院 | 2010 |
47 | 大學體育-特色課程 | 董範 | 體育課部 | 2010 |
48 | 首飾概論 | 張榮紅 | 珠寶學院 | 2010 |
49 | 地質學基礎 | 楊坤光 | 地學院 | 2011 |
50 | 高層建築結構設計 | 陳建平 | 工程學院 | 2011 |
51 | 測量學 | 吳北平 | 信工學院 | 2011 |
52 | 基礎工程學 | 黃生根 | 工程學院 | 2011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單位 | 立項部門 | 立項時間 |
---|---|---|---|---|
基於自然景觀資源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餘瑞祥 | 藝媒學院 | 教育部 | 2009 |
工商管理國際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 | 嚴良 | 經管學院 | 教育部 | 2007 |
- | 項目名稱 | 單位 | 立項部門 | 立項時間 |
---|---|---|---|---|
地質學 | 地學院 | 教育部 | 2007 | |
煤及煤層氣工程 | 資源學院 | 教育部 | 2007 | |
安全工程 | 工程學院 | 教育部 | 2007 | |
第二批特色專業 | 資源勘查工程 | 資源學院 | 教育部 | 2007 |
第三批特色專業 | 地球物理學 | 地空學院 | 教育部 | 2008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工程學院 | 教育部 | 2008 | |
第四批特色專業 |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 | 珠寶學院 | 教育部 | 2009 |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 環境學院 | 教育部 | 2009 | |
第六批特色專業 | 地球化學 | 地學院 | 教育部 | 2010 |
環境工程 | 環境學院 | 教育部 | 2010 |
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中心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際合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先後與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的100多所著名大學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成立了由學校牽頭,斯坦福大學、麥考瑞大學、香港大學等十所世界知名大學組成的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在地學領域開展資源共享、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校公派出國訪問、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師生每年900餘人次,邀請來校訪問、講學、與會的境外專家每年400餘人次。學校3個項目被列入“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即“111工程”),以學校為支撐建立了美國布萊恩特大學孔子學院、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孔子學院、保加利亞大特爾諾沃大學孔子學院,建成了“中匈聯合環境科學與健康實驗室”和“中美聯合非開挖工程研究中心”等六所國際科研合作中心。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文化標識
編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徽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名
2012年3月下旬,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為中國地質大學題寫了校名。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訓
校訓“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是温家寶於1994年10月19日視察母校時為地大的題詞。 “艱苦樸素”就是要求師生要堅持樸實無華、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歌
中國地質大學的校歌是電影《年輕一代》的主題曲《勘探隊員之歌》。由佟志賢作詞、曉河作曲。 從北京地質學院時期起,新生們入學後學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勘探隊員之歌》,師生人人會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務會議上正式決定將《勘探隊員之歌》定為校歌。 歌詞如下: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峯,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是那天上的星,為我們點上了明燈。 是那林中的鳥,向我們報告了黎明。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峯,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是那條條的河,匯成了波濤的大海, 把我們無窮的智慧,獻給祖國人民。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峯,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知名校友
編輯高山
[38]
| 孫金龍
[40-41]
| |||
鄭建平
[42]
| ||||
王雙明
[43]
| 郝芳
[39]
| 郭清海 | 歐陽自遠
[56]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園景點
編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的前身是北京地質學院博物館,1982年在武漢重建。2001年,中國地質大學獲邵逸夫基金資助,建設新博物館大樓,新館總投資5000餘萬元,於2003年落成,2005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新建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陳列展示面積近五千平方米,是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也是中國內地高校規模最大的博物館。2006年11月,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風景旅遊區,使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為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高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達3萬餘件,其中珍貴罕見的館藏珍品近3000件,包括體長10.5米、體高6.1米的恐龍化石珍品——黑龍江滿洲龍化石;長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的魚龍化石之王——梁氏關嶺魚龍化石;面積達15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等。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大隧道
地大隧道連接校園西區與北區,呈為直線型,全長333米,淨空高4.5米,洞寬6米。該隧道投資600多萬元,於2003年6月動工,並與當年完工。校區內建隧道的高校,地大還屬第一個,此工程極大地方便了師生來往南北校區,因為西區北區之間往來不用再繞行南望山。地大隧道是地大的標誌性建築,也是一條實用型通道。夏天的隧道,由於沒有陽光直射,裏頭特別陰涼。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化石林
化石林始建於2002春季,佔地1500平方米,由70多株產於遼寧、新疆、內蒙古等地的硅木化石組成。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校領導
編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
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
校長助理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歷任領導
時期 | 院校長 | 上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北京地質學院 | 1952年 | 1958年 | |
1958年 | 1976年 1972年起,高元貴擔任湖北地質學院革委會主任 | ||
湖北地質學院 | 王煥 | 1976年 | 1980年 |
武漢地質學院 | 1980年 | 1983年 | |
1983年 | 1988年 | ||
趙鵬大 | 1994年 | 2005年 |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趙鵬大 | 1988年 | 1996年 |
1996年 | |||
趙鵬大 | 1997年 | 2003年兼研究生院院長 | |
2003年 | 2010年 | ||
王焰新 | 2011年 |
- 參考資料
-
- 1. 學校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引用日期2015-04-01]
- 2. 學校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2-03-18]
- 3. 校情統計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2-03-18]
- 4. 校情統計- .歡迎訪問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0-07-28]
- 5. 全國大學生滿意度50強高校 .學信網[引用日期2019-08-17]
- 6.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10-29]
- 7. 院系調整,北京地質學院應運成立 .中國地質大學簡史[引用日期2015-04-01]
- 8. 十年浩劫 .中國地質大學簡史[引用日期2015-04-01]
- 9. 歷史上的今天:國務院批准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1]
- 10. 教育部關於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9-28]
- 1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官網[引用日期2016-11-10]
- 12. 權威發佈:“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佈 .鳳凰網資訊 [引用日期2017-09-21]
- 13. 我校附屬武漢心理醫院成立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0-05-30]
- 14. 重慶市政府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6所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引用日期2018-10-03]
- 15.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認定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02-28[引用日期2019-03-18]
- 16. 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成立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19-07-05]
- 17. 我校參與共同發起“國際大學氣候聯盟” .中國地質大學校長辦公室[引用日期2020-04-12]
- 18. 高校“資源環境扶貧聯盟”成立 探索組團式扶貧新模式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10-04]
- 19. 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關於確定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範高校的通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11-01]
- 20. 2020年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工作推進會舉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11-15]
- 21. 國家級科研平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引用日期2019-04-21]
- 22. 省部級科研平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引用日期2019-04-21]
- 23. 我校新增地球探測智能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1-02-08]
- 24. 我校新增一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地大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2-10]
- 25.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本科專業統計表(2021版) .中國地質大學.2021-03-04[引用日期2021-11-06]
- 26. 學校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0-06-02]
- 27. 在校院士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2-12-29]
- 28. 喜報:我室學術帶頭人王焰新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引用日期2020-08-24]
- 29. 我校2個學科進入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A+檔 .中國地質大學.2017-12-29[引用日期2019-06-16]
- 30. 社會科學首次進入 ESI 全球機構前1% .中國地質大學圖書館官網.2020-03-19[引用日期2020-03-27]
- 31. 學術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0-04-20]
- 32. 碩士學位授權學科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0-04-20]
- 33. 特色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14-08-27]
- 34. 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14-08-27]
- 35. 學校標識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14-08-27]
- 36. 現任領導-歡迎訪問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22-03-18]
- 37. 中國地質大學領導任職時間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0-08-23]
- 38. 中國地大(武漢)教授高山逝世 地質學界痛失最年輕院士 .湖北日報[引用日期2017-02-27]
- 39.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換掌門,郝芳接替山紅紅任校長 .鳳凰資訊[引用日期2017-02-28]
- 40. 孫金龍履新:一人歷任三地副書記 在中國政壇罕見 .網易[引用日期2017-02-28]
- 41. 我院82屆校友孫金龍任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中國地質大學工程學院官網.2020-04-14[引用日期2020-04-14]
- 42. 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獎名單公示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引用日期2019-10-10]
- 43. 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 .中國工程院[引用日期2017-11-27]
- 44. 國家環境保護水污染溯源與管控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地大新聞網 .地大新聞網.2021-08-05[引用日期2021-08-11]
- 45. [新華網]瞭望|每1000名地學畢業生就有1位院士,這所高校為何頻出地球科學領域領軍人才? .地大新聞網.2021-11-09[引用日期2021-11-09]
- 46. 學科總覽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1-11-16]
- 47. 本館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11-16]
- 48. 2021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公佈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11-18]
- 49. 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147所高校入選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2-02-14]
- 50.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02-14[引用日期2022-02-16]
- 51. 教學與科研機構 .中國地質大學[引用日期2022-07-26]
- 52. 唐忠陽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九派新聞[引用日期2022-08-26]
- 53.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史館落成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22-11-06]
- 54. 教育部與湖北省簽訂共建“雙一流”建設高校協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11-13]
- 55. 我校召開幹部教師大會-歡迎訪問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引用日期2022-12-31]
- 56. 上天入地下海登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時代貢獻 .中國地質大學校友總會[引用日期2023-01-10]
- 57.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70週年校慶公告(第一號)-歡迎訪問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引用日期2023-01-2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