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鎖定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二級學院。
學院成立於1952年建校之初,是中國地質大學最早成立的學院之一。 [1] 
據2021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資源學院現有教職員工210人,其中專職教師149人,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30人,博士後31人;專職教師中有教授53人,副教授77人 [1]  ;設有2個本科專業 [2]  ;擁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點和5個碩士學位點。 [3] 
中文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簡    稱
地質大學資源學院
創辦時間
1952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資源
主管部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高復陽
院長:李建威
本科專業
2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4]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個 [4] 
博士點
科研流動站2個 [1] 
博士後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1]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 [1]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1個 [1] 
地    址
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知名校友
王鴻禎
袁見齊
池際尚
馮景蘭
楊起 展開
知名校友
王鴻禎
袁見齊
池際尚
馮景蘭
楊起
潘鍾祥 收起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歷史沿革

資源學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質學院的礦產地質與勘探系,成立於 1952 年建校之初,是該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遷校武漢後,於 1998 年與石油系合併成立資源學院。 [4] 
在六十五年的辦學歷史中,在王鴻禎院士、袁見齊院士、池際尚院士、馮景蘭院士、楊起院士、潘鍾祥院士、趙鵬大院士、翟裕生院士等老一輩地質學家帶領下,經過幾代資源人的艱苦創業和探索進取,學院已發展成為師資力量強大、學術梯隊合理、學科方向齊全、充滿創新活力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創新研究中心。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辦學條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5月,學院設有資源科學與工程系、石油地質系、石油工程系、盆地礦產系、資源信息工程系等5個教學科研單位,有3個本科專業。 [1] 
本科專業:資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資源環境大數據工程 [2]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學院有教職員工191人,其中專職教師155人(教授64人,副教授77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15人次、省部級人才計劃入選者20餘人次;教師中有全國模範教師1人、湖北省十佳師德標兵1人、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1人、教育部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1人、湖北名師1人。2人獲得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學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獲得者(迄今亞洲僅此兩人),1人當選國際地球科學聯合會主席(亞洲人首次當選),1人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榜單(1960—2022),4名教師榮登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教師在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學術期刊任職得有60餘人次。 [1] 
院士:趙鵬大、郝芳、成秋明、鄒才能、王雙明 [5] 
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郝芳、成秋明、蔣少湧、李建威 [5] 
學院還設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和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合作導師共58名,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973首席科學家3名,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12人次,合作導師在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期刊任職25人次;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合作導師共42人,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2人,省部級人才入選者2人,合作導師在國內外學術組織和期刊任職10人次。 [6]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5月,學院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國家一級學科,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學科評估中長期位列A+,連續兩輪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屬於“雙一流”建設帶動學科,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學科評級中位列A+。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博士後流動站。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地質學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權點及資源與環境專業學位領域博士授權點和碩士授權點,建有“智慧能源”領域研究生專項培養計劃和“綠色礦業”交叉學科學位點。 [1] 
國家級重點學科
門類代碼及名稱
一級學科代碼及名稱
07 理學
0709 地質學
08 工學
0818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參考資料: [7] 
省級重點學科
門類代碼及名稱
一級學科代碼及名稱
07 理學
0707 海洋地質學
0818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08 工學
0820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參考資料: [7]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5月,學院的資源勘查工程包含固體礦產、常規能源、新能源3個方向,按國家工科基地班、卓越工程師班、英才班3種培養模式進行培養;該專業是教育部一類特色專業,首批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在歷年專業排名中均名列全國第一,並牽頭制定了全國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也是中國地質類專業首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並連續2輪通過專業認證;石油工程專業入選湖北省“一流本科”專業。
學院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基層教學組織、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項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建設項目、2項湖北省虛擬仿真實驗室教學建設項目、5門國家一流本科課程、3門國家精品課程、5門湖北省一流本科課程。1本教材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二等獎,資源勘查課程虛擬教研室入選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名單。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國際交流

截至2023年5月,學院持續派出青年學者和博士生到國外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訪問,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德國、挪威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十三五”期間,舉辦國內外學術會議14次(其中國際會議5次),教師出國進修50人次,博士生出國開展聯合培養或攻讀博士學位128人次,建成5個海外聯合實踐教學基地。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學術研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學院支撐建有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沉積盆地與能源資源重點實驗室(籌)、構造與油氣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質探測與評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緊缺戰略礦產資源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和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 [8]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科研成果

“十三五”期間,學院科研事業總收入4.55億,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9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大項目課題、重點項目7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課題43項,省市級重點重大項目8項,地質調查二級項目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四完成單位)1項,二等獎(第三完成單位)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項。出版學術專著43部,發表SCI/EI檢索論文899篇,其中在T2及以上期刊發表論文526篇。 [9] 
科研成果
項目名稱
負責人
年份
Semi-analytical model for pumping tests in discretely fractured aquifers
王磊 教授
2020
Unsteady flow to a partially penetrating pumping well with wellbore storage in a dual-permeability confined aquifer
王磊 教授
2020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for topographic characterisation and flood flow modelling along low-gradient, terminal dryland rivers: A comparison of spaceborne datasets for the Río Colorado, Bolivia
李嘉光 副教授
2020
注:僅列部分。參考資料: [10]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高復陽
院 長:嚴德天
黨委副書記:李建威
副院長:嚴德天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建華、趙葵東、硃紅濤、沈傳波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