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

鎖定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School of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二級學院,是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及"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所在地,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地球科學學院始於1952年北京地質學院的礦產地質與普查勘探系(大系),1995年由地質系、地球化學系和地質力學教研室組建而成。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地球科學學院下設5個教學系,開設3個本科專業,並設有地質學基地班、地質學卓越工程師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含雙聘3人)6人,萬人計劃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博士生導師50人、教授60人、副教授46人。 [1] 
中文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簡    稱
地球科學學院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學校類別
理工
主管部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現任領導
院長:章軍鋒
黨委書記:王甫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
本科專業
3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1個
國家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5個
院系設置
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系、地球生物學系、地球化學系、地球物質科學系、地球表層系統科學系
地    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
主要獎項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6項(第一完成單位4項)(截至2020年3月)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截至2020年3月)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截至2020年3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歷史沿革

地球科學學院始於1952年北京地質學院的礦產地質與普查勘探系(大系)。
校園活動
校園活動(8張)
1995年,由地質系、地球化學系和地質力學教研室組建而成。李四光、袁復禮、張席禔、王炳璋教授,馮景蘭、尹贊勳、王嘉蔭、張炳熹、王鴻禎、楊遵儀、袁見齊、池際尚、郝詒純、馬杏垣、劉寶珺、丁國瑜、楊起、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張本仁、金振民、莫宣學、高山等院士在此任教。
2007年,地質學一級學科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下的五個二級學科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和第四紀地質學全部成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8年,周口店、北戴河實習基地掛牌成為國家地質學理科基地野外實習基地。
2013年5月,地球科學學院獲批湖北省試點學院。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辦學條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院系專業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地球科學學院下設5個教學系,開設3個本科專業,並設有地質學基地班、地質學卓越工程師班。 [1] 
專業
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系
地質學基地班、地質學、地質學卓越工程師班
地球生物學系
-
地球化學系
地球化學
地球物質科學系
地理科學
地球表層系統科學系
-
參考資料: [2-3]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學科建設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一級學科在2009年、2012年教育部高校學科評估中排名全國第一,其下的5個二級重點學科全都是國家二級重點學科,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此外,有1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共建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 [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地質學 [4]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寶石學(自設)、地球生物學(自設)、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自設)、水文地質學(自設) [5]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地理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寶石學(自設)、地球生物學(自設)、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自設)、水文地質學(自設) [6]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礦物岩石礦牀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 [1] 
省部級重點學科: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海洋地質 [7] 
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地理科學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地球科學學院共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建成國家精品課程9門、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特色專業2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教學團隊3個;承擔學校周口店、北戴河、秭歸野外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2008年周口店—北戴河實習基地建成國家地質學理科基地野外實習基地。 [1] 
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周口店野外地質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名單不全) [8] 
國家特色專業:地質學、地球化學 [9] 
湖北省高等學校本科品牌專業:地質學 [9] 
中國地質大學品牌專業:地質學 [9] 
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變質地質學(2008) [10] 
國家理科基地名牌課程:構造地質學(創優質名牌)、古生物地史學、地球化學、岩石學 [10] 
省優質課程: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地史學、地球化學 [10] 
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
入選年度
課程名稱
一級學科名
二級學科名稱
負責人
2013
地球的過去與未來
理學
地質學類
龔一鳴
參考資料: [10] 
國家精品課程
入選年度
課程名稱
一級學科名
二級學科名稱
負責人
2010
結晶學及礦物學
理學
地質學類
趙珊茸
2010
變質地質學
理學
地質學類
桑隆康
2009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
理學
地質學類
李長安
2008
構造地質學
理學
地質學類
曾佐勳
2007
岩石學
理學
地質學類
桑隆康
2007
地史學
理學
地質學類
龔一鳴
2006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
理學
地質學類
章澤軍
2005
地球化學
理學
地質學類
馬振東
2005
古生物學
理學
地質學類
童金南
參考資料: [10] 
湖北省精品課程
入選年度
課程名稱
一級學科名
二級學科名稱
負責人
2011
地質學基礎
理學
地質學類
楊坤光
2009
普通地質學
理學
地質學類
黃定華
2008
勘查地球化學
理學
地質學類
鮑徵宇
2008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
理學
地質學類
李長安
2007
構造地質學
地球科學
地質學
曾佐勳
2006
岩石學
地球科學
地質學
桑隆康
2006
結晶學及礦物學
理學
地質學類
趙珊葺
2005
地史學
理學
地質學
龔一鳴
2004
古生物學
地球科學
古生物類
童金南
2004
地球科學導論
理學
地質學類
黃定華
2003
地球化學
理學
地質學類
馬振東
參考資料:
教學研究項目(省部級以上)
課題名稱
負責人
級別
時間
國外地質類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金振民、賴旭龍
國土資源部
1998-001
情商教育和智、能培養—組合最優教學模式探討
黃定華
國土資源部
1998-001
結晶學及礦物學CAI研製
陳敬中
國土資源部
1998-2000
地球科學導論CAI研製
黃定華
國土資源部
1998-2000
地質學(構造地古巖礦)標本庫建設
李德威等
國土資源部
1998-2000
虛擬周口店實習站
趙温霞
國土資源部
1998-2000
地球化學品牌專業
張宏飛
湖北省
2005
構造地質學名牌課程
曾佐勳
湖北省
2005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
李長安
湖北省
2005
國家地質學理科基地實踐教學體系建立與創新人才培養
楊坤光
湖北省
2005
《地球化學》精品課程建設
馬振東
湖北省
2003-005
基地班野外地質製圖課程體系建設
樊光明
湖北省
1997-000
晶體光學造岩礦物和岩石學典型結構
劉 嶸
湖北省
1997-000
結晶學多媒體CAI系列軟件的研究與應用
葛瑛雅
湖北省
1997-000
國家地質學理科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杜遠生
湖北省
1998-001
地質學國家理科基地岩石學實驗課教學內容和方法研究
桑隆康
湖北省
1999-002
《構造地質學》名牌課程建設
索書田、曾佐勳
教育部
1998-001
《古生物地史學》名牌課程建設
楊逢清、龔一鳴
教育部
1998-001
《岩石學》名牌課程建設
桑隆康
教育部
1999-002
《地球化學》名牌課程建設
馬振東
教育部
2002-005
地學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趙鵬大、杜遠生
教育部(世界銀行貸款)
2000-2002
地球科學學科發展戰略和學科專業規範
殷鴻福、杜遠生
教育部高教司
2004-006
參考資料: [11] 
  • 教學成果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地球科學學院共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 [1] 
出版“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5部:《古生物地史學概論(第二版)》《結晶學及礦物學(第二版)》《岩石學(第二版)》《變質地質學(英文)》《地球化學(第二版)》 [12] 
出版“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古生物學》《結晶學及礦物學》《普通地質學》 [12] 
出版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3部:《地球科學導論》《岩石學》《地球化學》 [12] 
教學獎勵
國家級教學成果獲獎
成果名稱
獲獎人
獲獎等級
時間
地質學專業精品課程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
楊坤光、龔一鳴、桑隆康、曾佐勳、趙珊茸、張宏飛、袁晏明、喻建新、王家生、尹翠芬、王德琿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4
周口店實踐教學基地野外地學實驗室開放建設及輻射功能研究
趙温霞等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5
地學類創新人才培養方法和途徑
趙鵬大、杜遠生等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5
創新型地質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潘懋、李昌年等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5
地球科學概論
劉本培等
國家教材成果二等獎
2001
國家理科基地地質學專業點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
李昌年等
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1
省部級教學成果獲獎
秭歸研究型現代化新基地構建與多學科實踐教學綜合改革
賴旭龍、喻建新、張先進、餘宏明、周建偉、王建勝、殷坤龍、楊倫、呂佔峯、馮慶來、彭松柏、侯林春
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7
構建“五位一體”岩石學教學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
馬昌前、鄭建平、陳能松、王國慶、佘振兵、朱雲海、廖羣安、周漢文
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7
大學生創新創業平台暨武漢市大學科技街建設
李長安、張玉芬、王柏軒、龐嵐、王林清
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
2017
地質學專業主幹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
楊坤光、龔一鳴、桑隆康、曾佐勳、趙珊茸、張宏飛、袁晏明、喻建新、王家生、尹翠芬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3
國家級教學團隊推動地球化學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建設
張宏飛、謝淑雲、李方林、凌文黎、吳元保、劉勇勝、高山、向武
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3
地質學品牌專業建設與特色人才培養
楊坤光、杜遠生、王家生、徐士元、尹翠芬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9
地史古生物4合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龔一鳴、童金南、杜遠生、謝樹成、馮慶來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9
地質類理工科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與途徑
歐陽建平、楊倫、李鵬翔、袁晏明、張先進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9
國家地質學理科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杜遠生等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5
國家理科基地地質學專業點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
李昌年等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0
Metamorphic Petrology變質地質學(教材)
Roger Mason、桑隆康
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9
編寫面向21世紀“岩石學”教材構建現代化岩石學課程教材新體系(教材)
桑隆康
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5
國外地質類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賴旭龍等
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5
地學專業基礎課模塊課程體系重建,內容調整和教學法研究
李昌年等
湖北第三屆教育科學成果二等獎
2000
教育部“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項目”《古生物地史學》課程體系的優化與更新
楊逢清等
湖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
2001
《地球化學》多媒體課件
李方林等
湖北省高校教育技術三等獎
2001
野外實踐教學要面向21世紀
樊光明等
湖北第三屆教育科學成果三等獎
2000
參考資料: [13]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師資力量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地球科學學院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含雙聘3人)6人,萬人計劃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博士生導師50人、教授60人、副教授46人。 [1] 
中國科學院院士
殷鴻福(專職)、於崇文(專職)、金振民(專職)、李曙光(雙聘)、莫宣學(雙聘)、王成善(雙聘)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童金南、鄭建平、謝樹成、劉勇勝、章軍鋒、吳元保
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黃春菊、宋海軍、汪在聰、曹淑雲、朱宗敏、宗克清、王墩
科技部萬人計劃
領軍人才:謝樹成、劉勇勝、吳元保
青年撥尖人才:章軍鋒、羅根明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謝樹成、鄭建平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劉本培、殷鴻福
教育部部屬普通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馬昌前、賴旭龍、王國燦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
謝樹成、劉勇勝、吳元寶、何衞紅、趙軍紅、章軍鋒、黃春菊
省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地球化學學家:鮑徵宇
岩石學家:王方正、 馬昌前
探礦工程專家:張時忠
地層古生物學教授:馮慶來、 張克信、 謝樹成、龔一鳴、何衞紅
地球化學教授:張宏飛、 劉勇勝
湖北省青年傑出人才基金
謝樹成、黃春菊
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劃
謝樹成
湖北省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殷鴻福、金振民、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
第一層次:童金南、劉勇勝
第二層次:張宏飛、童金南、謝樹成、張克信、鄭建平、馮慶來、龔一鳴、章軍鋒、趙軍紅、謝淑雲(青年骨幹)
湖北名師
龔一鳴、童金南、馬昌前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殷鴻福、於崇文、劉本培、遊振東、邱家驤、楊巍然、阮天健、路鳳香、索書田、吳順寶、陳德興、楊森楠、薛君治、王人鏡、徐桂榮、金振民、郭鐵鷹、李澤九、楊逢清、夏文臣、徐成彥、朱志澄、傅昭仁、鮑徵宇、馬昌前、童金南、鄭建平、謝樹成、杜遠生、賴旭龍、張宏飛、馮慶來、劉勇勝、吳元保
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張克信、李長安、胡超湧、洪漢烈、吳元保、肖龍、王國燦、王永標、黃春菊
武漢市科技新秀
殷鴻福、謝樹成
武漢市晨光計劃
劉勇勝、李卉
參考資料: [14]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學術研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科研平台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地球科學學院建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創新研究羣體和2個高等學校創新引智基地(“111”);共建教育部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中心 [1-2] 
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1] 
國家創新羣體:國家“殼幔交換動力學”創新研究羣體、國家“重大地質突變期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創新研究羣體 [15]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殼幔交換動力學創新引智基地、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創新引智基地 [16]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科研成果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地球科學學院形成以科學研究形成殼-幔體系物質及其交換過程、地球表層系統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和協同演化、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三大研究優勢與特色;在地球生物學、區域大地構造與岩石流變學、岩石圈地球化學、第四紀環境與災害、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等領域,湧現出一批創新性的科研成果,每年發表SCI學術論文150多篇,共6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Nature》(4篇)、《Science》(2篇)雜誌上發表;地球科學學院1999年以來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6項(第一完成單位4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 [1]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2002年以殷鴻福院士和楊遵儀院士為首的科研集體主持研究的中國浙江省長興縣煤山D剖面及其27c層之底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確認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和點(GSSP)”,俗稱“金釘子”。作為國際對比標準,它的確立標誌着所在國的地層研究水平,為中國贏得了學術榮譽,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成果被評為“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2002年該工程被國家科技部、科技日報社和中央電視台評為公眾關注的中國十大科技事件之一,2008年該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文化傳統

  • 社團文化
設有研究生會、分團委、學生會等學生組織,開展賽恩師科技引航工程、創業創新大賽、“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等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院長
黨委書記
王甫
副院長
吳元保、朱宗敏
參考資料: [1]  [17]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先進事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為引領,緊跟地球科學發展趨勢,面向學術前沿、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大力推進教材建設改革創新。依託由“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湖北名師”等領銜的“礦物岩石學”“地史古生物學”“地球化學”3 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和 1 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打造了面向地學拔尖人才培養的高水平教材體系,先後出版了以國家級規劃教材《岩石學》《結晶學與礦物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等為代表的近 20 本專業教材,全面覆蓋了地學人才培養所需的全部專業課及實習、實踐課程。高質量的教材建設帶動 7 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支撐了“地質學”專業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 2.0 基地和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助力地質學學科在教育部歷次學科評估中均列第一,2017 年入圍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在國家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 A+。教材體系被全國 20 多所知名高校作為本科教材或教學參考書,產生了良好的示範效應和顯著的社會效益。 [18]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傑出校友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地球科學學院培養的畢業生中湧現出黨和國家領導人、政府部門高級幹部;走出了丁國諭、張本仁劉寶珺馬宗晉孫大中歐陽自遠傅家謨張彌曼葉大年秦藴珊李廷棟殷鴻福湯中立金翔龍馬瑾戎嘉餘鍾大賚、陳旭、金振民莫宣學高山馬永生李家彪23位兩院院士。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所獲榮譽

2021年9月26日,榮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