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國際獲獎電影的國家形象研究

鎖定
《中國國際獲獎電影的國家形象研究》是2013年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厲震林。
中文名
中國國際獲獎電影的國家形象研究
作    者
厲震林
出版社
中國電影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3月
頁    數
260 頁
定    價
40 元
ISBN
9787106036201

中國國際獲獎電影的國家形象研究內容簡介

《中國國際獲獎電影的國家形象研究》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計劃項目“中國國際獲獎電影的國家形象研究”的成果。針對電影研究的範疇,對國家形象的研究主要從美學意義出發,從電影本體研究中挖掘深層含義,探究電影在藝術層面對國家形象的塑造及意義。

中國國際獲獎電影的國家形象研究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國際獲獎電影的國家形象生成
經濟與文化的流行背景
1、大國的崛起及其詰問
2、中國元素的世界流行
幾種創作方向與國家形象
1、新武俠片的形成
2、個人主義的戰爭片
3、普通人的故事
三、“軟形象”的“陷阱”
第二節 國家形象與三大平衡系統
一、國家形象的電影圖譜
二、國家文化符號與自然顯現的平衡
三、表達與遮蔽的轉換
四、電影的精神
第三節 國家形象的符碼化表述
一、期待視域、國家差異與文化認同
二、人物符號與國家形象
三、佈景的“異文化”效果
四、色彩的意義
五、音響的指代性
第四節 趨同與不趨同的國家影像
一、主動趨同和被動趨同
二、城市元素的國家形象表述
1、片段和點狀的破碎城市印象
2、疏離和斷裂的人際地圖
三、地域與青年文化形象
第二章 兩種國家形象的合力、妥協及其對峙
第一節 國際獲獎電影的“印象中國”
“第五代”的民俗中國
二、“第六代”顛覆式的中國形象
三、新世紀的“武俠帝國”
第二節 二十一世紀武俠大片的“矛盾”合力
有意識的正面合力
無意識的負面合力
第三節 獨立電影在逆向傳播中的妥協
默認的片面解讀
1、不安的中國
2、被破壞的自然和被“無視”的人權
錯位的臣服
第四節 民俗電影的正負形象對峙
精華與糟粕
現代氣息與舊時代
第五節 國家形象的正面策略
關於民族文化的定位
1、人性和歷史
2、普世的價值
3、正面的自覺意識
第三章 電影修辭元素的國家形象效果
第一節 不同階層文化形態的國家形象
“準藝術派”的民俗中國
“準現代派”的片面中國
二十一世紀的武俠帝國
第二節 物質形態與精神形態
電影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新殖民主義時代的“喜好”
西方價值體系的“替罪羊”
逃避於歷史神話中的反抗
第三節 城市形態和農村形態
一、“象徵”的寫意
1、色彩配置
2、音響組合
3、畫面構圖
4、象徵性的儀式
二、“隱喻”的寫實
第四節 時間形態與空間形態
線性時間與“超話語性”的空間
最小“時間畸變”之內的“湧現效果”
第四章 國際社會階層、領域及其羣體的認同比較
第一節 國際媒體的傳播及其態度
資訊和評論
新聞資訊
評論視點
態度與認同的變化
1.第一階段 意識形態解凍與對普通人的關注
2.第二階段 民俗展示與政治寓言
3.第三階段 邊緣展示與叛逆姿態
4.第四階段 奇觀敍事中的中國元素
三、整體的單一性
1.關注政治與意識形態變化
2.視覺奇觀與民俗印象的詩意化審視
第二節 民間階層與華人學者
一、民間階層:認同與差異
國家形象推廣陣地:電影節(周)
外國學者眼中的文化差異
二、華人華僑學者:全球化場域的國家形象
張英進:西方電影節的“有色眼鏡”與中國電影的“本土”模式
周蕾:中國電影的自我“民俗化”
魯曉鵬:作為“跨國資本”的電影文化生存策略
丘靜美:以當代西方理論範式為工具的解讀
第五章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認同差異
差異與誤讀
第二節 西方媒體視域中的中國電影
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想象”認同
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關注”
三、新的世紀以來的多元闡釋
第三節 亞非地區的中國電影觀
一、認同與“擔憂”
二、軟約束與文化崛起
第六章 國家形象的固滯和流變分析
第一節 《拆彈部隊》的啓示
第二節 國家形象的固滯
一、從“動力”變成“樣板”
二、時代的集體印記
第三節 國家形象的流變
一、指認的誤差
二、創作者的“突圍”
三、關於中國的想象
第七章 電影生產者以及中國人的態度
第一節 獲獎電影生產者的自述
國家形象與電影作者
與“後殖民”無關的辯解
第二節 國內學者的文化闡釋
有關“後殖民”的學界觀點
1.戴錦華:“斷橋”下的民俗展示
2.張頤武:“外向化”過程中的國家形象
二、無意識性的“民俗展示”
1.李學兵:批駁“後殖民”
2.王寧:對“後殖民”批判的反思及其超越
3.顏純鈞:無意識的民俗與自覺的展示
三、國家形象的電影軟實力策略分析
1.倪震:現代性觀念及其多元化表現力
2.饒曙光:一種責任感與文化自覺
3.尹鴻:構建文化的“軟形象”
第八章 國家形象與誤讀、禁忌及其“粉絲”消費
第一節 中國形象的誤讀
一、關於表現的無意識誤讀
二、跨國文化對話與有意識誤讀
三、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交叉誤讀
第二節 意識形態禁忌下的作者敍事
一、禁忌的電影
二、“地下電影”的誤讀
三、一種作者意味的敍事
1、人物簡歷
2、作者論與作者敍事
3、關於《郵差》的作者敍事
四、作者敍事的悖論
第三節 明星、粉絲文化與國家形象的關係
一、觀眾的建構
二、明星文化與潛在的國家形象
1、明星的製造以及角色的偶像化
2、非電影明星的明星與國家形象
三、國家形象的“粉絲”消費及其重建
1、評判的標準
2、從期待獲獎到培養專屬的“粉絲”羣
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