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回教學會

鎖定
中國回教學會是1925年成立的學術文化團體,解放以後,學會於1958年宣告結束。 [1] 
中文名
中國回教學會
成立時間
1925年6月28日
成立於
上海

目錄

中國回教學會機構簡介

民國14年春,哈德成、劉彬如、馬剛候、沙善餘、伍特公、馬晉卿、楊稼山等發起組織學術團體,以“挽回學術衰微之風”。6月28日,召開發起人大會,決定在上海成立中國回教學會。學會宗旨:“闡明教義,提倡回民教育,聯絡中外穆斯林情誼,扶助回教公益事業。”會址設在南市青蓮街222號。7月5日舉行選舉大會,選出學會幹事15人、候補幹事5人,馬剛侯為幹事長、哈德成為副幹事長,民國24年2月,召開會員大會,決定改製為委員會制,選舉馬晉卿、石子藩、伍特公、伍詠霞、達浦生、哈德成、沙善餘、楊稼山、速之潮、李雲生、孫燕翼、金頌清、馬子清、楊叔平、楊浩芝等15人為執行委員,方子傑、馬仲南、沙祥芝、宗棣棠、蔣蘇盒等為候補執行委員。民國26年八一三事變,南市淪陷,學會工作停領。民國29年,學會成立“譯經社”,專事翻譯《古蘭經》。民國31年,學會改選執行委員會,由沙善餘、伍詠霞、楊叔平、楊浩芝、方子傑分別擔任學會、總務、捐務、財務、房屋主任。學會重點放在教育方面。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後,學會改組籌備委員會,向上海市社會局重新登記,當時籌備委員為伍特公、沙善餘、謝克、楊稼山、馬受百、金幼雲、昌恩譚、答容川、馬鵬年等32人,由於戰後社會動盪、百業蕭條,學會無法恢復戰前的工作,僅在籌辦敦化中學,交涉敦化小學復課等方面開展一些工作。解放以後,學會於1958年宣告結束。
中國回教學會是近現代中國伊斯蘭教學術文化團體之一,“對於宗教文化事業繼續不斷的努力,會務從未中輟。”所編《中國回教學會月刊》,“指導中國回教在宗教上之趨向。”在翻譯《古蘭經》,創辦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敦化中小學,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全國穆斯林中享有盛譽,被譽為“中國最大之回教學術機關”。 [1] 
參考資料
  • 1.    《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上海宗教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01月,第273-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