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古地圖

鎖定
中國古地圖明確了按比例縮小的法則,而且主要用繒(絲織品)製圖,形成中國古代地圖的東方特色。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地圖成為軍事活動不可缺少的工具。《管子?地圖篇》不僅精闢地闡述了地圖的重要性,而且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地圖的內容,以及地形、地物的表示方法較前又有所進步。當時構築城池,興修水利,開鑿運河、灌渠等的需要,促進了測量技術和數學方法的發展,地圖繪製開始建立在實地丈量的基礎上。《周髀算經》記載:“凡為此圖,以丈為尺,以尺為寸,以寸為分。分一千里凡用繒方八尺一寸;今用繒方四尺五分,分為二千里。 [1] 
中文名
中國古地圖
原材料
繒(絲織品
地圖簡介
《戰國策?燕策》中關於荊軻刺秦王,“圖窮而匕首見”的記述,表明秦代地圖在政治上象徵着國家領土和主權。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推翻秦朝,蕭何先入咸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可見秦漢兩代都很重視地圖,把它用作統治的工具。此時地圖的品種逐漸增加,按其內容,已有類似於行政區劃圖、軍陣圖、、域外地理圖等各種專用地圖。
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古地圖(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作品),反映了距今2100年前中國地圖測繪的光輝成就。這幾幅地圖都沒有註明圖名、比例尺和圖例,其中兩幅分別稱之為地形圖、駐軍圖。地形圖長寬各96釐米,山脈、河流、道路、居民點均用統一的圖例。山脈採用水平的山形線,並附加暈線表示山體的範圍和走向。著名的九嶷山還加了魚鱗般的陡崖符號。河流上游粗,下游細,彎曲自然,生動、準確地描繪出30多條支流構成的水系輪廓。其中 9條標註了名稱。圖中共80多個居民點,符號分兩級:縣級8個用方框表示,鄉里級74個用圓圈表示,名稱注在框內。道路20多條用實線表示,區分實線和虛線。地形圖中心部分的水系和縣級居民地的地理位置,同現代1:170000比例尺地形圖的輪廓相近似(圖3)([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地圖的復原圖])。駐軍圖上,除一般河流、山脈、道路和居民點作為地理底圖表示外,另用紅、黑色方框或三角形符號着重表示駐軍的佈置。反映了當時中國彩墨繒繪地圖的工藝水平。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地圖是世界地圖史上罕見的一大發現,聯繫到秦代、漢初疆域的開拓,縣邑的增設,以及許多工程的宏偉規模,繪製出這樣精美的地圖是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的。
參考資料
  • 1.    文物考古, 文學作品 , 地點 , 歷史著作 , 歷史 ,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