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鎖定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是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巫鴻。
中文名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作    者
巫鴻
譯    者
李清泉
鄭巖等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4月01日
頁    數
424 頁
ISBN
9787208081406J.128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內容簡介

本書由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巫鴻教授撰寫,一經出版即在西方漢學界和藝術史學界引起強烈反響與論戰,被Art Forum列為1990年代最具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
全書共分六個部分。導論:九鼎傳説與中國古代的“紀念碑性”。以下為正文五章:
第一章 禮制藝術的時代
第二章 宗廟、宮殿與墓葬
第三章 紀念碑式城市——長安
第四章 喪葬紀念碑的聲音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個時代的終結
“紀念碑性”是作者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中關於禮器的社會功能、宗教政治功能時所採用的核心概念。作者認為,中國藝術和建築有三個主要傳統——宗廟和禮器、都城和宮殿、墓葬和隨葬品,此三者所具有的重要宗教和政治內涵裏的一種核心精神,即“紀念碑性”。此三者所體現的“紀念碑性”伴隨着中國物質文化發展中材料、工具的變遷中,具有一定的傳承性關係。從文化比較的角度出發,作者通過“紀念碑性”在中國古代美術中的特殊表現來確定中國藝術傳統的某些基本特性。從歷史演變的角度出發,作者希望通過對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的觀察去發掘中國古代美術內部的連續性和凝聚力。 [1]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作者簡介

巫鴻,早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後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80-1987年負笈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與建築史系任教,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08年獲美國美術家聯合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獎。現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
其著作包括《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1989,美國亞洲學年會1989年度最佳著作獎),《中國古代美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1995,1996年度傑出學術出版物,被列為1990年代最具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1996,獲美國最佳美術史著作提名)。參與編寫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國繪畫三千年》(1997)、《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國講學,發起“漢唐之間”中國古代美術史、考古學研究系列國際討論會,並主編三冊論文集。 [1]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作品目錄

導論 九鼎傳説與中國古代的“紀念碑性”
第一章 禮制藝術的時代
第二章 宗廟、宮殿與墓葬
第三章 紀念碑式城市——長安
第四章 喪葬紀念碑的聲音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個時代的終結
附錄
插圖與地圖出處
引用文獻目錄
索引
譯者後記
插圖與地圖
年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