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古代力學

鎖定
中國古代力學指力學在中國經歷的持續而緩慢的過程。
從歷史上看,中國古代力學有兩個發展高峯期:一在戰國時期,在力學的應用方面可以和古希臘相媲美,在理論方面則稍遜色;後一個是宋代,取得了中世紀歐洲望塵莫及的成就。但是,總的説來,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出現一部專門的力學著作,力學知識散見於各種書籍之中。總的特點是:經驗多於理論,器具製造多於數理總結。
中文名
中國古代力學
定    義
力學在中國經歷的持續而緩慢的過程
特    點
經驗多於理論,器具製造多於數理總結
力學在中國經歷了持續而緩慢的過程。從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開始,到約1萬年前出現的新石器時代,在各種原始的工藝技術中,如陶器、箭簇、建築、紡織和交通工具的製作中,已孕育着力學的知識。
有文字記載以前的力學知識反映在一些出土的文物古蹟和古文化遺存中。從周代到明代有許多記述關於力學實踐和認識的著作,如春秋戰國之交成書的《考工記》,最早記述了慣性現象;戰國時期以墨翟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墨經》,最早把力定義為形體所以運動的原因;漢代王充的《論衡》敍述了相對運動的思想。此後,歷代涉及力學知識的著作還有:宋代曾公亮的《武經總要》、蘇頌的《新儀象法要》、沈括的《夢溪筆談》、李誡的《營造法式》、元代王禎的《農書》、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
從歷史上看,中國古代力學有兩個發展高峯期:一在戰國時期,在力學的應用方面可以和古希臘相媲美,在理論方面則稍遜色;後一個是宋代,取得了中世紀歐洲望塵莫及的成就。但是,總的説來,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出現一部專門的力學著作,力學知識散見於各種書籍之中。總的特點是:經驗多於理論,器具製造多於數理總結。(戴念祖、朱照宣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