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南極考察站

鎖定
1985年2月15日,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南極長城站建成,站址設在喬治島南端的菲爾德斯半島東岸,為常年越冬站,中國成為第十八個在南極洲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國家。
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於2004年11月中旬啓動,在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建立中國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進行選址測量。科考隊員將分乘雪龍號科考船及飛機奔赴南極。其中,由國家測繪局派出的來自黑龍江測繪局和武漢大學的8名測繪隊員,在南極內陸冰穹A區域、長城站及周邊地區以及中山站地區開展相關基礎測繪。
2017年11月8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從上海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本次考察將啓動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建設前期工作。 [1] 
中文名
中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
外文名
China Antarctic Research Station (Great Wall Station)
投用時間
1985年2月15日
地理位置
喬治島南端的菲爾德斯半島東岸
佔地面積
2.52 km²
南    緯
62°12'59"
西    經
58°57'52"
南北長
2千米
東西寬
1.26千米

中國南極考察站建設歷程

1985年2月15日,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南極長城站建成,中國成為第十八個在南極洲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國家。
2004年11月中旬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啓動,在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建立中國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進行選址測量。
2017年11月8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從上海搭乘“雪龍”號前往南極,本次考察將啓動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建設前期工作。 [1] 
2021年11月23日,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隊第二批隊員101人隨“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南極長城站等地執行科考任務。 [3] 

中國南極考察站選址測圖

要在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建立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站,
必須先進行選址測量。據介紹,南極內陸冰穹A區域冰厚達3000米,制高點海拔4093米,終年積雪,氣候寒冷,氣候環境變化無常,最低氣温達零下80攝氏度,最高氣温也僅為零下30攝氏度,年平均氣温為零下58.4攝氏度,且空氣稀薄,被國際科考界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
根據計劃,測繪隊將負責第24次考察隊前往南極內陸冰穹A地區的導航工作,並對沿途的GPS點進行選測。在冰穹A地區,測繪隊員將圍繞冰穹A地區海拔4093米的最高點,在東西方向30千米、南北方向200千米的矩形區域內,進行約2平方千米範圍的冰面和冰下地形圖測繪。
為研究冰蓋的升降和移動規律,科考人員還將在冰穹A區域建立一個6000平方千米的冰蓋運動控制網,並進行首次觀測。其中,對冰穹A最高點進行的冰面和冰下地形圖測繪,冰面測繪將採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實地掃描,冰下測繪採用穿透力超過3500米的冰雷達,獲取的數據再以GPS控制點的實測數據進行改正,最後通過數字化成圖軟件成圖。

中國南極考察站自然和環境

長城站中國為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而在南極洲設立的常年性科學考察站。
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羣島的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東臨麥克斯維爾灣中的小海灣——長城灣,灣闊水深,進出方便,背依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站址附近有長約2000米,寬約300米的灘塗,為企鵝、鳥類、鯨、植物和化石的自然保護區。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羣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全島85%的面積為冰雪覆蓋,所處位置為南極洲的低緯地區,四周環海,具有南極洲海洋性氣候特點,被稱為南極洲的“熱帶”,年平均氣温-2.8℃,最暖月1月平均氣温約1.5℃,絕對最高氣温可達13℃;最冷月8月平均氣温-7.8℃,絕對最低氣温-28.5℃。
年降水量為550毫米,年平均風速7.2米/秒,全年風速超過10米/秒的大風天數為205天。處在南極半島與南美大陸間的多氣旋地帶,天氣變化劇烈,加之這裏天氣較暖和,降水較多,冰雪的年積累量和消融量都較大,冰流速度較快,冰川進退所反映的氣候變化更為明顯。喬
治王島位於南極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會地帶,現代火山和地震活動頻繁。成為研究地殼構造、岩漿活動、地震成因、大氣環流的變化和氣候演進規律的良好場所。
長城站附近地衣、苔蘚、藻類植物生長茂盛,並且生長着南極洲僅有的4種顯花植物,沿海地帶是企鵝、海鳥和海豹的棲息場所和繁殖地,被稱為南極洲的綠洲,是研究南極洲生態系統及生物資源的理想之地。
長城站周圍分佈有智利、阿根廷、前蘇聯、波蘭、巴西、烏拉圭等國家的科學考察站,其中距智利的馬爾什基地僅2.7千米。1984年12月31日開建,1985年2月20日建成,計有各類建築物35處,共2184平方米。已可以進行電離層、地磁、高空大氣物理、氣象、冰川和地震等項目的科學考察。從1986年9月起,南極長城站氣象站已作為南極地區32個基本站之一正式加入國際氣象監視網。
長城站,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它建立於1985年2月10日,位於南極洲西南,喬治王島南部(62°12'59"S,58°57'52"W不在南極圈內)。站區南北長2千米,東西寬1.26千米,佔地面積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該地距離北京距離17501.949千米。

中國南極考察站航空攝影

根據計劃,在長城站及周邊地區,測繪隊將進行200平方公里的航空攝影測量,並對已有的7個控制點鋪設標誌。據國家測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測區平均海拔70米,氣候終年寒冷、乾燥,有中國長城站站址及附屬科學設備,以及智利費雷站、俄羅斯別林斯高晉站、烏拉圭阿蒂加斯站和韓國世宗王站等站址及附屬設備。地面為山地碎石質,行走困難,只有一條貫通各國考察站的簡易道路。
測繪隊員將採用人工佈設地面像控點標誌,以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直九”直升飛機為載體進行航空攝影,並對影像進行室內外綜合判讀。 此外,測繪隊還將開展一年一度的GPS國際會戰觀測,這是由國際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SCAR)組織的全南極GPS會戰觀測,長城站已連續參加12年。

中國南極考察站測繪地形

根據計劃,在中山站地區,測繪隊將以南極協和半島團結湖以北的中山站站區為核心,測繪約2平方公里的1:500數字化地形圖。 據國家測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測區氣候條件極差,平均氣温零下2.8攝氏度,地面為石質,沿海邊有常年積雪地及不融冰區,給野外作業帶來極大危險。測繪隊員將採用極座標法,對所有的地物、地貌要素點進行三維座標採集。
測繪隊還將開展GPS常年跟蹤站設備改造和新觀測墩建設,併為冰穹A考察隊提供GPS實時差分定位導航服務。

中國南極考察站測繪計劃

國家測繪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極地基礎測繪科考成果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信息資源,將為中國積極參與人類和平利用南極活動提供有效的基礎和保障。在過去的20多年內,國家測繪局先後派出了科考隊員70多人次,參加了歷次的南極科考工作,為南極科考提供了有力的測繪保障,並在南極測繪科考與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國家測繪局已經把極地基礎測繪列入國家基礎測繪計劃。在近兩年內,國家測繪局將為南極第三個科考站建站提供測繪保障,建立西南極高分辨率影像動態監測區,進行南極地圖的整合和編制。
據國家測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保證南極基礎測繪任務順利完成,國家測繪局已委託有關方面組織專家對中國24次南極科考內陸冰穹A區域測繪、長城站周邊地區航空攝影測量、南極中山站1:500比例尺數字化地形圖測繪等專業技術設計書進行了評審,對測繪設備和軟件進行了調試,並對測繪隊員進行了培訓和訓練。
記者2015年1月6日從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我國在南極維多利亞地的基礎測繪工作正在全面展開,包括新建南極考察站重點區域地質勘察、預選碼頭勘察建設及難言島周邊環境評估、自動氣象站修復等工作,為我國在南極地區建設第5個考察站做好準備。 [2] 

中國南極考察站南極科考

在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中,考察隊員將把預製的科考工作艙、住宿艙、生活艙、發電艙、備品艙等臨建設施、工程機械、工程輔助設施設備部署上島;完成臨建設施安裝;建設臨時碼頭;進行站區場地平整。
“搭建的臨建設施將為今後2—3年的建站施工提供住宿、生活和工作場所等必要條件,在新站建成後,部分臨建設施可保留作為考察站的應急避難場所。”張體軍説。
此次考察中,考察隊還將開展水質要素和環境污染物要素的監測、鳥類監測、企鵝分佈格局和歷史變遷調查;開展擬建站區的實地踏勘、工程地質勘測、1∶500和1∶1000地形圖測繪、附近海域的水下地形測繪、擬建碼頭區域的資料勘測收集等工作。
通過對鳥類、環境的詳細調查,將為新建站址周邊環境保護提供基礎資料;開展基礎測繪、地質勘察、海域水深調查等,將為建築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提供數據支撐和基礎資料;通過現場工作,瞭解掌握施工難點,將為今後建設作業積累經驗。
按照設計,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為常年考察站,可滿足80人度夏、30人越冬,規模5500平方米,輻射科考範圍300—500公里,主要內容包括站區建築佈局、設施佈置、工程運輸裝備和航空保障系統完善、科考觀測設備設立等。如果一切順利,預計最快2022年建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