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探索

鎖定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探索》是2007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飛。本書是一本方法論、實例、古今中外文化相融的理論實踐書籍。
作品名稱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探索
作    者
胡飛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ISBN
9787112087280
出版時間
2007年06月01日
頁 數
231
裝 幀
平裝
分    類
藝術作品集錦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探索內容簡介

作者通過一些我國傳統的產品梳理中國文化與傳統設計的演進過程,用具體的設計來講傳統設計學、設計方法、設計思維方式等,以及這些設計沿用、演進的過程,對比西方同時期設計與文化背景,穿插講解,配以部分重要圖片。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探索作者簡介

胡飛,1977年2月出生於湖北武漢,博士,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從柳冠中先生。合著《設計符號與產品語意:理論、方法與應用》。譯著《產品設計:歷史、理論與實務》,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持和參與了5項省、部級科研課題,設計作品屢次獲獎。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探索目錄

第1章 引言
1.1 中國古代設計的當代生命
1.1.1 全球設計:現代化進程中的趨同與求異
1.1.2 中國設計:被動現代化中的模仿與創新
1.1.3 把握文化內核,挖掘源頭活水
1.2 理解設計
1.2.1 設計與古代設計
1.2.2 設計科學:設計學與設計藝術學之間
1.3 從思維方式研究中國古代設計
1.3.1 關於思維方式
1.3.2 關於設計思維方式
1.3.3 關於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
1.4 研究意義與本書架構
1.4.1 研究意義
1.4.2 本書架構
上篇 傳統造物設計研究
第2章 中國古代金之人為事物
2.1 人為“事”“物”
2.1.1 從人工物到人為“事”“物”
2.1.2 中國古代人為“事”“物”
2.2 從五行説看中國傳統設計的“事”與“物”
2.2.1 從五行本意看中國傳統設計之“物”
2.2.2 從五行關係看中國傳統設計之“事”
2.2.3 從五行思想看中國傳統設計之“理”
2.3 中國古代金之人為事物的分類
2.3.1 五行之“金”
2.3.2 “金”之人為事物的分類
2.3.3 研究案例的確定
第3章 編鐘鳴禮 圓鍾傳訊
3.1 編鐘與圓鍾
3.2 編鐘鳴禮
3.2.1 編鐘的器物類型與歷史演進
3.2.2 編鐘類型的產生與兩週鉅變
3.2.3 編鐘的鼎盛與春秋戰國的紛爭
3.2.4 編鐘的衰微與秦漢更迭
3.3 圓鍾傳訊
3.3.1 圓鐘的器物類型與歷史演進
3.3.2 佛教的傳入與圓鐘的出現
3.3.3 唐朝的圓鍾與唐詩的鐘聲
3.3.4 佛教的傳入與圓鐘的出現明朝的鑄鐘工藝與鑄鐘風潔
3.4 案例研究:大晟編鐘與永樂大鐘
3.4.1 大晟編鐘
3.5 鐘的演進邏輯和設計文化意識
3.5.1 宏觀邏輯:以樂嗚禮與以聲傳訊
3.5.2 微觀動因:時代更迭與技術發展
3.5.3 動態目標:娛神、娛祖和娛人
第4章 王者秉鉞
4.1 鉞由斧生,鉞斧有別
4.2 鉞的歷史演進
4.2.1 長江下游地區鉞的類型與演進
4.2.2 黃河中下游及北方地區鉞的類型與演進
4.2.3 西南及南方地區鉞的類型與演進
4.3 鉞的功能、形式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4.3.1 鉞的形式多樣性與地理位置的關係
4.3.2 鉞的功能複雜性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4.3.3 長江黃河下游石鉞差異與地質地貌的關係
4.4 案例分析:不對稱形銅鉞
4.4.1 不對稱形銅鉞的類型和分佈
4.4.2 雲南不對稱形銅鉞
4.4.3 兩廣不對稱形銅鉞
4.5 鉞的演進邏輯和設計文化意識
4.5.1 功能:生產工具與政治器具
4.5.2 演進:實用與象徵的多元並存
4.5.3 設計:圍繞地域特徵的多元因素
第5章 鎖户機謀
5.1 從楗管到鎖鑰:文字學的視角
5.1.1 鎖、瑣與鏈
5.1.2 鎖與鑰的古稱
5.2 鎖的歷史演進
5.2.1 鎖具簡史
5.2.2 鎖的構造與開啓
5.3 廣鎖設計研究
5.3.1 廣鎖的結構與製作
5.3.2 廣鎖設計例析
5.3.3 廣鎖的設計思考
5.4 鎖因人異:鎖具的造型與功能
5.4.1 花旗鎖:為平民祈福辟邪
5.4.2 首飾鎖:為婦幼的祈福與美麗
5.4.3 刑具鎖:禁錮囚犯的自由
5.4.4 文字組合鎖與文人雅趣
5.5 中國古鎖的演進邏輯與設計文化意識
5.5.1 功能:實用與象徵的雙重功能
5.5.2 演進:從實用走向象徵、從器物走向風俗
5.5.3 鎖的設計文化意識
下篇 設計思維方式探索
第6章 從設計文化意識到設計思維方式
6.1 從金屬造物看中國傳統設計文化意識
6.1.1 中國傳統金屬造物的再透視
6.1.2 從金屬造物看中國傳統設計文化意識
6.2 工藝典籍中的設計之思
6.2.1 工藝典籍的探尋
6.2.2 天時地氣材美工巧
6.3 中國傳統思維框架:三才觀
6.3.1 中國古代對“天”、“地”、“人”的認識
6.3.2 中國古代關於“天地人”關係的認識
6.4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
6.4.1 “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再思考
6.4.2 天時地利人和物宜工巧
第7章 巧適事物
7.1 “天地人物工”的再解析
7.1.1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的系統模型
7.1.2 設計之“事一物”結構的建立與有序建立
7.2 “時利和宜巧”的再解析
7.2.1 和出於適
7.2.2 “時天利地和人宜物-1-15”與適應性
7.2.3 “時利和宜巧”與適度性
7.2.4 “天時地利人和物宜工巧”與適合性
7.3 “天時地利人和物宜工巧”的整體思考
7.3.1 “適”與“事一物”的關係
7.3.2 “工巧”與“適”、“事一物”的關係
7.3.3 巧適事物
第8章 知行相須
8.1 “筷子”——亞洲食文化研究
8.1.1 二手資料研究
8.1.2 目標人羣定位
8.1.3 用户調研
8.1.4 調查資料的整理分析
8.1.5 綜合分析
8.1.6 概念設計
8.2 “Design for Music”——音樂播放器設計
8.2.1 基於“巧適事物”的設計程序與思維方法
8.2.2 “Design for Music”項目介紹
8.3 設計實踐中的思考
8.3.1 設計知識:外修內煉、按圖索驥
8.3.2 設計程序:認識既有關係、創造全新關係
8.3.3 設計方法:巧於因借、藏巧於拙
第9章 結論
9.1 中國傳統金屬造物的設計演進邏輯
9.1.1 中國傳統金屬造物設計的宏觀邏輯
9.1.2 中國傳統金屬造物設計的微觀動因
9.2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的評説
9.2.1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的內容闡釋
9.2.2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的優勢
9.2.3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的缺陷
9.3 “巧適事物”的再透視
9.3.1 再次透視人為“事一物”
9.3.2 再次透視設計的“關係”
9.3.3 再次透視設計的“創造性”
參考文獻
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