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

鎖定
人文學院是中國傳媒大學下轄學院,位於北京市 [1] 
中文名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
創辦時間
2018年7月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學院概況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前身是北京廣播學院語言文學部,後發展為北京廣播學院文學院、文法學部中文系、語言系。2018年7月,中文系、語言學系與漢語國際教育中心重新組合,成立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開啓了新徵程。
學院目前下設“兩系一中心”——文學系、語言學系和漢語國際教育中心,以及黨政綜合辦公室、研究生培養與科研學科管理辦公室、本科與國際學生教學管理辦公室和學生工作辦公室四個行政管理辦公室。現有83名正式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69名,正高級職稱教師25名,博士生導師19名,副高級職稱教師29名,碩士生導師34名,副高以下15人,管理崗14人。學院張晶院長為資深教授,其他各級教學名師近10人。目前,學院國內學生本、碩、博總計727人,其中本科生390人,研究生337人。留學生包括語言進修生、本科生、研究生三個層次。
人文學院的學科建設發展比較成熟,漢語言文學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目前,學院擁有少數民族預科班,3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同時,學院擁有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其中, 6個學術型碩士點: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1個專業型碩士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下設2個專業碩士方向:漢語國際教育、中國文化海外傳播,2022年我院將增設國際中文傳媒教育、創意寫作兩個專碩方向。學院還擁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其中下設五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和中國古代文學,另有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從本科教育到研究生培養,人文學院具備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漢語國際教育中心被稱為“全世界傳媒人學習漢語的搖籃”。人文學院以中國語言文學為依託,以大傳媒為特色的新文科建設探索也走在全國先列。 [2]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辦學歷史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前身是北京廣播學院語言文學部,後發展為北京廣播學院文學院、文法學部中文系、語言系。2018年7月,中文系、語言學系與漢語國際教育中心重新組合,成立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
學院目前下設“兩系一中心”——文學系、語言學系和漢語國際教育中心,以及黨政綜合辦公室、研究生培養與科研學科管理辦公室、本科與國際學生教學管理辦公室和學生工作辦公室四個行政管理辦公室。現有83名正式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69名,正高級職稱教師25名,博士生導師19名,副高級職稱教師29名,碩士生導師34名,副高以下15人,管理崗14人。學院張晶院長為資深教授,其他各級教學名師近10人。目前,學院國內學生本、碩、博總計727人,其中本科生390人,研究生337人。留學生包括語言進修生、本科生、研究生三個層次。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辦學條件

人文學院的學科建設發展比較成熟,漢語言文學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目前,學院擁有少數民族預科班,3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同時,學院擁有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其中, 6個學術型碩士點: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1個專業型碩士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下設2個專業碩士方向:漢語國際教育、中國文化海外傳播,2022年我院將增設國際中文傳媒教育、創意寫作兩個專碩方向。學院還擁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其中下設五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和中國古代文學,另有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從本科教育到研究生培養,人文學院具備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漢語國際教育中心被稱為“全世界傳媒人學習漢語的搖籃”。人文學院以中國語言文學為依託,以大傳媒為特色的新文科建設探索也走在全國先列。 [1]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所獲榮譽

人文學院建設優質示範課15門,精品課程2項,優秀教學團隊2個,北京市教學成果獎2項,北京市優秀教改項目1項;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5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餘項;累計發表學術論文1250餘篇,其中被CSSCI收錄近800餘篇,累計獲得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獎、研究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星光電視文藝論文一等獎、國家社科基金優秀博士論文項目、“飛天”電視劇優秀評論獎、王國維戲曲論文獎等各級獎勵20餘項;出版著作100餘部,累計獲得全國性科教成果一等獎、國家圖書獎、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中華文化優秀著作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等各級各類獎勵30餘項。 [1]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文化傳統

打造完備的人文學科體系和“一流”專業,培養素質和格調“雙高”、人文素養健全的學生,為社會及海外輸送了大量優質的交叉型、複合型人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