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類學逸史

鎖定
《中國人類學逸史》是200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顧定國。
作    者
顧定國
譯    者
胡鴻保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0年12月01日
頁    數
369 頁
定    價
22.00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801493811
副標題
從馬林諾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澤東
叢    書
人類學論叢

中國人類學逸史內容介紹

在中國人類學經過7多年的風風雨雨,進入了承上啓下的時期。中國已經走向世界,世界比過去更加開放,社會文化人類學也在信息社會和市場經濟的推動下,發生或者正在發生一系列的重要變化。中國的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自7年代恢復和重建以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的社會文化人類學和民族學,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沒有得到一個從幼年到成年的自然生長過程,面對內部的需要和外來的影響,顯得有些準備不足。雖然它們對國家的學

中國人類學逸史作者介紹

顧定國(Gregory E.Guldin),1950年出生,是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和人類學系教授、亞洲問題專家。應用人類學家。曾主編出版《中國的都市人類學》。《都市化中的中國》和《人類學在中國――對學科的界定》等著作。

中國人類學逸史作品目錄

序 黃淑娉
作者中文版前言
鳴謝
引言
第一部 人類學業績長存
焦點之一 梁釗韜的七十壽辰
第一章 十年的變化
復甦
在中大再生
第二個人類學系
第二部 引進的學科(1898~1949)
第二章 引介外國學説
早期的樣本
外國奠基者
諸多學科之父:蔡元培
焦點之二 林惠祥:梁釗韜的良師益友
第三章 外國來訪者
功能主義來到中國
在華的外國人
學術領域之外的發展
抗日戰爭前夕
焦點之三 中山大學與楊成志
第四章 中國西式人類學的成熟
抗戰年月
更多的外國訓練:效法美國、法國和英國的
人類學模式
抗戰以後的繁榮
對解放前人類學的一個評價
焦點之四 解放期間的梁釗韜
第三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社會主義與蘇聯模式(1949~1960)
第五章 過渡時期
新社會
人類學思想的轉變
第六章 重新定向
新模式
學術界的調整
重組人類學
少數民族識別
第七章 學習老大哥
俄國人來了
蘇聯訪問者
蘇聯思想
兄弟反目
第八章 田野工作
語言調查和語言改革
社會歷史調查
田野工作留下的財富
第四部 “毛澤東化”的人類學學科體系(1957~1978)
第九章 以毛澤東化為中國化的標誌
反右派運動前夕的學科體系
反右派運動和知識分子
學術批判
大躍進時期的人類學
60年代初期“毛澤東化”的人類學學科體系
焦點之五 梁釗韜和新中國(1949~1964)
第十章 人類學學科的解體――文化大革命
以知識分子為革命對象
“取消”民族學
衝擊
無產階級教育
政治遺留問題
焦點之六 梁釗韜:下放和平反
人類學界的人民之敵
重振考古學
第五部 民族國家的人類學學科:中國模式?
第十一章 外國人類學又回來了嗎?
久違之後
西方人類學再次來到中國
普世性科學還是民族國家科學
第十二章 人類學中國化
本土化
以馬列主義為基礎
中國人類學的“特色”
學科體系中國化:古人類學、考古學和民族學
再度毛澤東化?
中國化了的中國人類學
第十三章 對中國及全球人類學的一些觀察
焦點之七 梁釗韜:墓誌銘
參考文獻
譯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