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

鎖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機關駐地遼寧省瀋陽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駐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的戰役軍團,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制,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雙重領導。 [1-2] 
領導和指揮駐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空軍部隊。主要擔負本區防空作戰,空中進攻作戰,協同陸、海軍作戰等任務。 [1-2]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
外文名
Air Force of the Shenyang Military Area Command [1] 
位    置
瀋陽
任    務
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本區防空作戰
成立時間
1950年7月13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部隊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駐瀋陽軍區的戰役軍團。歸空軍建制,受空軍、瀋陽軍區雙重領導。領導和指揮駐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空軍部隊。主要擔負本區防空作戰,空中進攻作戰,協同陸、海軍作戰等任務。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歷史沿革

1950年7月13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空軍司令部。8月20日,以東北軍區司令部航空處和遼東軍區司令部、政治部,遼西軍區供給部等單位為基礎,在瀋陽成立。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工程部、幹部管理部。
1954年5月15日,改稱東北軍區空軍部。
1955年5月6日,改稱瀋陽軍區空軍司令部。
1957年5月25日,與瀋陽軍區防空軍合併為瀋陽軍區空軍。
1970年2月,軍區空軍機關整編為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
1976年2月,增設航空工程部。
1993年9月,改稱裝備技術部。
1998年12月,整編為裝備部。
參考資料: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軍區部隊

東北軍區空軍機關成立後,根據國土防空和參加抗美援朝作戰需要,迅速組建部隊。
1950年10月~1952年8月,先後組建2個空軍軍部、6個航空兵師等。
1953年12月,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所轄部隊劃歸東北軍區空軍司令部統一領導。
1957年8月,瀋陽軍區防空軍部隊劃歸瀋陽軍區空軍建制。
1958年11月,又組建1個空軍軍部。
1974年4月以後,瀋陽軍區空軍轄區空軍院校,陸續由空軍直屬改歸瀋陽軍區空軍建制。
1985年下半年,調整、撤銷、合併部分單位。
至20世紀末,瀋陽軍區空軍發展成為一支包括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雷達兵、通信兵和其他專業兵組成的合成軍隊。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軍區貢獻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以東北軍區空軍基地為依託,分批參加抗美援朝作戰。東北軍區空軍機關全力以赴做好參戰部隊組織指揮和保障工作。所屬空軍第3、第4、第6、第8、第15師先後參戰,擊落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飛機229架、擊傷72架。空軍第4師大隊長李漢首創志願軍空軍擊傷、擊落美國空軍飛機的記錄;大隊長張積慧擊斃美國空軍“王牌駕駛員”G.A.戴維斯;副團長侯書軍取得志願軍空軍首次夜間擊落美機的戰績。空軍第15師飛行員韓德彩將美國空軍“雙料王牌駕駛員”H.E.費席爾駕駛的飛機擊落。1951年11月6日,空軍第8師出動飛機轟炸大和島,取得志願軍空軍轟炸機部隊首次執行戰鬥任務的勝利。30日,該師再次出動飛機轟炸大和島,途中遭侵朝美軍戰鬥機偷襲,在多架飛機被擊落、擊傷的情況下,轟炸機羣仍奮勇前進將炸彈投向目標,並在戰鬥中用機槍擊落美機1架。
在國土防空作戰中,瀋陽軍區空軍部隊多次擊落美國入侵和台灣當局入竄大陸偵察、襲擾的飛機。1958年8月14日,空軍第16師飛行員周春富在入閩輪戰中,擊落台灣當局空軍F-86型飛機2架、擊傷1架。1964年11月15日,空軍第1師中隊長徐開通在入粵作戰中,首次擊落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
瀋陽軍區空軍部隊參加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首都國慶閲兵等,圓滿完成任務。
參加抗洪搶險,抗震、抗雪、滅火救災和人工增雨等,為搶救人民生命財產和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軍區榮譽

空軍航空兵第1師領導班子,1977年11月6日受到中央軍委通報表揚。被中央軍委或國防部授予榮譽稱號的有:“紅色前哨雷達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乾部”範生文。被空軍授予榮譽稱號的有:“神炮中隊”、“雷厲風行炮二連”、“抗洪搶險模範機組”、“紅旗汽車連”、“烏拉蓋模範雷達站”,“一級戰鬥英雄”趙寶桐、王海、孫生祿、張積慧、劉玉堤,“二級戰鬥英雄”楊振玉、範萬章、焦景文、蔣道平、李漢、鄒炎、高月明、畢武斌、韓德彩、吳勝凱,“空中神炮手”鮑壽根、“機械師尖兵”夏北浩、“熱愛飛行事業的好飛行員”李國堯、“刻苦攻關的模範軍醫”羅尚功、“模範科技工作者”李小奇、“模範飛行員”陳加亮等。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空軍歷任司令員

歷任司令員:段蘇權、劉震、周赤萍、曾國華、王毓淮、曹雙明、辛殿楓、盧登華、鄭申俠、許其亮、周來強;歷任政治委員:周赤萍、黃立清、張雍耿、毛遠新、許樂夫、趙蘭田、高興民、劉存信、馬馳、林萬海、沙顯明、王偉。 [2] 
參考資料